■ 關銳 孫然
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系統深入闡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和把握是今后一個時期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上提出的重要理論,需要我們認真領悟其內涵、意義和實現方式。同時也要切記不能將其孤立地看待和理解,而是要將其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起來,把握好其內在聯系,從而能夠更加清醒、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向著未來目標努力前進。
“中國式現代化”一詞有多重含義,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一個創新理論、新征程上的一個奮斗目標、實現國家現代化的一種選擇,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條道路。理論產生于現實、更新于現實、服務于現實。中國式現代化從空間維度上來說,不是復制粘貼西方的現代化模式,也不是自說自話、憑空想象,而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中形成的。從時間維度來說,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道路的產生和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是經歷各個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進程中逐漸形成發展的[1]。
理論產生于現實、更新于現實、服務于現實。中國式現代化從空間維度上來說,不是復制粘貼西方的現代化模式,也不是自說自話、憑空想象,而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中形成的;從時間維度來說,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是經歷各個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中國早期的現代化運動可以追溯到洋務運動時期,其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沒落統治,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現代化運動的主要途徑還是學習西方、復制西方的現代化模式。鴉片戰爭以后,面對當時種種危機,無數革命先輩開始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最終中華兒女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并由此走上與西方截然不同的現代化探索之路。
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探索開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開始了獨立解決黨內事情的新階段。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中國向何處去”的科學回答明確了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與錯誤思潮劃清了界限。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亟待建設的新中國,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四個現代化”作為我們當時的奮斗目標,而四個現代化也成為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的方向。
改革開放后,我們對于現代化的探索顯得更為緊迫,急需找到實現國家振興的現代化之路。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和目標是實現小康,并提出“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和目標。江澤民全面系統闡述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若干重大關系問題,胡錦濤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發展為四位一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新時代“兩步走”發展戰略,并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境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理論更加成熟豐富、政治制度更加完備完善、文化發展得到有力繼承弘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的發展理念、經濟思想等為我們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積極有益的助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內涵。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內涵、本質要求在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作為二十大的創新性理論成果,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有統一、堅強的領導核心,而這個領導核心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中重申的中國共產黨,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建設,通過十年的艱辛改革和扎實改進,我們黨的地位更加穩固,領導能力、組織能力更加出色。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可能會出現的艱難險阻,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團結人民力量戰勝前進中的困難挑戰。
人民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的最大區別。實現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實現這兩個目標,也要充分依靠人民、團結人民、帶領人民,要始終牢記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主體。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將進一步凝聚最廣大人民的力量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來。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長遠目標,也是一個偉大戰略目標,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團結奮斗才能達成的,民族復興我們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實現[2]。而當前階段,我們首先要實現的就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不矛盾、并不沖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我們現階段的復興使命。
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主要是有國內意義和世界意義。從世界意義來說,我們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可以為世界上在尋求和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國家提供有益借鑒。而筆者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更為重要的是其國內意義,主要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大踏步邁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提出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也將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足的基礎、動力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要落在實處,落在中華大地,落在全國人民的不懈奮斗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其中包括經濟、科技等全要素各方面的協同推進。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轉化,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有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底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物質進步,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我們進一步繼承和弘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性地提出四個自信,并將文化自信列入其中,充分展現了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提出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基本內涵,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實現中華文化創新化、時代化發展[3]。
和平與發展不僅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不懈追求,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中,我們提出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充分展現出我們黨謀求和平的執政理念。同時,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也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謀求現代化道路拓寬了新思路,提供了新參考。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必將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良好的外部發展機遇,營造和平有利的對外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采取了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推動民族復興實踐,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歷史性成就,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實現民族復興是一個長遠性工程,必須結合各個階段的特點制定具體目標和實踐步驟,而這具體的實踐也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益參考和實踐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這一重要論述,不僅要求我們要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自內涵,同時也要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要把握好我們黨為什么在當前這個階段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本質要求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本質內涵、實現路徑之間的關系。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理解,我們才能學習好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新理論的重要內涵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