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接印 姚巍 袁銀茹
近年來,隨著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大量民營裝備承制單位(以下簡稱民營企業)不斷進入裝備建設領域,而民營企業對裝備研制的程序、要求不甚了解,這給軍事代表在開展質量監督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一方面,相較于國有裝備承制單位(以下簡稱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軍工質量意識和質量管理能力上存在明顯差距,合同履約風險相對較高,客觀上要求軍事代表必須加強日常監督工作,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隨著裝備采購制度調整改革中新體制、新要求的確立,軍事代表的日常監督工作遇到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亟待解決,沒有可借鑒的成熟經驗,綜合業務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面臨考驗。
隨著軍民融合發展的深入推進,民營企業將會更深入、更全面地參與到裝備建設領域,進一步加強軍事代表對民營企業的監督工作已刻不容緩。如何充分發揮軍事代表崗位職能,監督民營企業落實各項制度和標準的要求,確保裝備質量安全,值得我們結合工作實際認真分析研究。
很多民營企業缺少“軍工產品,質量第一”的意識,關心國防建設不夠,導致一些民營企業在質量基礎建設方面投入不足,主要表現為:質量人力資源緊張,大量技術或生產人員兼職檢驗工作;環境試驗設備不足,試驗過程主要依靠外部供方;壓縮質量成本,試驗不充分、不合格把關不嚴格等,以上做法對產品質量造成了不良影響,比如某民營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試驗過程大量外包,導致試驗環境條件、測試方法等不符合要求,在試驗驗證不充分的情況下,出具了合格試驗結論。
當前,大部分民營企業參與裝備科研生產任務時間較短,對GJB9001C-2017《質量管理體系要求》、GJB3206A-2010《技術狀態管理》、GJB 2786A-2009《軍用軟件開發通用要求》和GJB571-1988《不合格品管理》等國家軍用標準學習理解不夠。從整體上看,民營企業質量管理現狀普遍與國家軍用標準的要求差距較大。在軍事代表日常監督過程中,經常發現基礎性的質量管理問題,比如有的民營企業用技術質量問題歸零代替故障報告與糾正措施系統(FRACAS 系統),沒有發揮FRACAS 系統及時報告、查清原因、正確糾正、防止再現的作用,導致內外場故障統計不全面,質量信息不完整,不能將質量信息進行有效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受限于質量管理經驗、人員能力水平等因素,民營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操作性普遍較差,對GJB9001C-2017《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具體要求不能因地制宜,體系文件整體編制質量不高,業務流程設置不科學。比如有的民營企業為了通過GJB 9001C-2017《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認證,準備了一些不可能落實的程序文件或文檔,實際中根本無法做到;有的民營企業由于相關制度操作性不強,造成員工憑借自己的理解開展工作,在文件更改審批、特殊過程控制、檢驗試驗記錄等日常工作中隨意性較大。
眾所周知,裝備建設領域基礎投入大、科研周期長、技術風險高、質量要求嚴,對相關企業要求很高。相對于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差距明顯,自身市場資源有限,風險管理能力經驗也很欠缺,面對突發的、較大的外部風險時,時常陷入束手無策的被動局面。比如有的民營企業對態勢分析(SWOT分析)方法不熟悉,在制定風險管理計劃等文件時重分析輕措施,缺少實質性的舉措。
企業是質量安全責任的主體,民營企業的軍品質量意識,是裝備質量的重要保證,軍事代表處于質量監督工作的一線,應通過日常質量監督工作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教育引導,從多方面提升企業全體人員的思想認識水平,使其理解產品用于裝備建設領域的重要意義,產生價值認同。本文推薦三種具體方法:一是加強文件法規學習,學習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服務等有關的法規、標準和要求要求,培育承制單位質量法規意識;二是開展質量警示教育,定期開展裝備質量問題案例教育,并結合自身實際分析產品質量動態,掌握質量趨勢,打牢裝備質量意識;三是組織質量走訪活動,定期督促民營企業到總體承制單位、裝備使用部隊,開展質量服務活動,感受基層部隊備戰打仗的環境氛圍,增強軍品質量意識。
軍事代表的日常質量監督工作,是促使民營企業提高質量管理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軍事代表應狠抓日常監督,對于民營企業常見的不照章辦事、技術狀態更改隨意、檢驗試驗把關不嚴等基礎性質量管理問題,必須一抓到底,充分發揮軍方主導作用,督促民營企業立行立改。
一是“縱向”查找民營企業質量管理業務流程上的薄弱環節。以質量問題線索為起點,逆向追溯產生質量問題的整條業務流程,對整條業務流程查缺補漏。比如軍檢驗收中發現產品裝配了合格供方目錄外的器材,在處理過程中不僅要查采購過程,還應追查入廠復檢、裝配調試、產品終驗等各個環節的質量漏洞,確保問題徹底查清查透,促使民營企業質量管理能力的整體提升。
二是“橫向”開展民營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全范圍內的舉一反三。對典型的、不局限于部門的質量管理問題,應在民營企業內部所有部門全面整改,尤其是因為員工質量意識淡薄,有章不循造成的各類問題。比如不履行技術狀態變更審批程序、不嚴格執行檢驗要求等問題,應對責任人從嚴從重處理,調離相關崗位,追究部門領導責任,在所有部門徹查各類審批程序執行情況,通過典型問題以點帶面,下大力氣扭轉民營企業質量管理工作的被動局面。
一是突出合同監管實施方案的針對性。目前大量民營企業承擔了“維修”“試驗”“技術服務”的任務,軍事代表必須針對這些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特點,制定合理可行的合同監管實施方案。《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在換“C 版”時,將“產品”擴展為“產品和服務”,突出了“有形或無形產品可能涉及相關的服務”,軍事代表在制定合同監管實施方案時,也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比如一些民營修理企業在修理產品時,經常有暴力拆卸、引入多余物等情況,軍事代表在制定合同監管實施方案時,應對過程質量控制,尤其是關鍵過程和特殊工序等予以重點關注,防止二次質量隱患。
二是監督企業扎實開展風險管控工作。軍事代表應督促民營企業充分識別內外部的相關方,理解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為承擔、規避或消除合同履約風險提供分析基礎,監督民營企業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管理計劃并落實。比如針對“十四五”開局的大規模集中采購任務,很多民營企業承擔的任務量成倍增長,軍事代表應監督民營企業充分識別上級配套單位對交付和質量方面的要求,并持續跟蹤風險管理措施的落實情況,適時調整風險級別,直至消除風險,當發現風險不可避免的影響合同履約時,及時向監管協議委托方發出風險告知單。
三是從嚴控制產品檢驗試驗過程質量。軍事代表必須嚴格監督民營企業合同履約過程中檢驗試驗的有效性,尤其是涉及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缺少同類參考的新產品或服務,必要時可邀請外部專家參與入廠復檢要求、環境應力篩選、檢驗試驗大綱等文件審查工作,確保產品整個生產流程中各階段檢驗試驗合理有效。
積極研究創新對民營企業的監督方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履行新時期賦予軍事代表的新使命,把裝備采購制度調整改革的要求落到實處。軍事代表室應當根據任務分配情況、人力資源配置、主管民營企業特點等情況,認真開展研究分析,制定適合自身的流程制度,確保把頂層的法規要求,貫徹到具體的日常工作中去。下面推薦兩種經實踐驗證有效的方法,可供參考。
一是采取劃分類別的監督方法。該方法適用于主管民營企業數量較多的軍事代表室,軍事代表可以根據民營企業的產品性質、配套的重要度、合同或監管協議要求等情況,將民營企業分為一、二、三類,定期根據實際情況對分類進行調整,對不同類別的企業實施不同深度的監督,達到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效果。以機動檢查工作為例,對不同類別的民營企業可以采用不同的頻次和級別,比如對生產機載設備的一類民營企業,由軍代表室組織全體人員每季度開展一次;對生產地面通信設備的二類民營企業,由業務組組織每半年開展一次;對提供試驗測試服務的三類民營企業,由業務組組織每年開展一次。
二是采取突出過程的監督方法。該方法適用于監督不同裝備承制性質民營企業的軍事代表室,軍事代表可以根據空裝產業鏈質量審核中確定的“設計、制造、裝配、檢驗試驗、外包采購、軟件開發、技術狀態管理、質量問題歸零處理”八個過程,針對民營企業的產品特點,找出形成產品質量特性的關鍵環節,使軍事代表在具體質量監督工作中能夠有的放矢,抓住關鍵環節。比如軟件企業的設計過程、精密加工企業的制造過程等。
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裝備采購制度調整改革以及“十四五”規劃等大背景下,軍事代表面對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應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不斷學習提高綜合業務能力,勇與探索創新經驗方法,才能適應新的崗位需求,更好的履職、盡責,擔負起自身在裝備建設征程中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