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靜
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意志力量;一個復興的民族,總有一種賡續傳承的精神稟賦。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培養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紅軍傳人。青少年肩負著強軍興軍的歷史重任,更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基石,加強武備能力建設,積蓄勝戰新能量,既是時代所需,也是強軍所需。
中華武術是傳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我國傳統武術所蘊含的尚武精神歷來為兵家所推崇。我軍素以威武之師、勝利之師聞名于世,歷來重視尚武精神的培育。加強武備能力建設,對于推進強軍實踐,更好傳承中華民族的精武之魂、血性基因,激勵青少年以更高的熱情投身強軍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要從百年變局深度演進中,深刻認識習武強軍的現實意義。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偉大進程,正面臨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加強青少年武備能力建設,對于匯聚新時代青少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濃厚情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崇軍尚武的思想觀念、強國強軍的責任擔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我們在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而自豪的同時,還應看到,當今時代,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多變、思想文化交鋒交融、意識形態斗爭尖銳復雜,敵對勢力對我顛覆滲透破壞的企圖一刻也沒有停止,這也給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帶來巨大影響。青少年特別是崇武尚武的一代青少年,肩負著富國強軍的重要使命,在強固軍魂根基、苦練衛國之術上,應大力弘揚精武精神,用更寬的境界、更嚴的要求、更硬的功夫和更高的標準,履行強國強軍的神圣使命。
要從國家安全戰略布局中,深刻認識習武強軍的重大意義。“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習近平主席最近強調,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安全形勢不穩定不確定性增大,軍事斗爭任務艱巨繁重。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后盾,在確保國家安全的保障體系中,強大的武備力量發揮著重要的尖兵和支柱作用。加強新時代青少年習武強軍建設,要從國家安全的戰略布局中、從新時代強軍興軍的使命中、從現實軍事斗爭準備的變革中,充分認清武備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充分認清習武強軍對加強國家安全和國防能力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強調青少年習武強軍,不僅是因時之舉,也是應勢之策。必須著眼有效履行新時代國家安全的歷史使命,突出戰略布局,推進模式創新,為國家安全筑起堅固的安全屏障,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撐和精神動力。
要從民族復興歷史進程中,深刻認識習武強軍的時代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軍史學習教育,繁榮發展強軍文化,強化戰斗精神培育。習武強軍是強國復興征程上維護民族尊嚴的有力依托。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一頂“東亞病夫”的帽子讓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持續奮斗百年,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恥辱。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武術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也為處于羸弱危亡境地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堅貞和不屈,并將這種精神和勇氣一代代傳承了下來。青少年習武強軍是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的堅強保障,必須依靠扎實的武備能力支撐,依靠強大的軍隊保衛。國家要復興,軍隊要強大,新時代的青少年首先要強起來,始終做黨和國家最穩固的鋼鐵衛士、最可靠的堅強柱石。
習武強軍是一個標準高、要求嚴、針對性強的重要課題,反映了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對軍事訓練的新要求,體現了信息化條件下新型作戰樣式的新特征。要充分發揮好武備能力建設對確保“不變質”的內化功能、對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促進功能、對增強部隊戰斗力的預置功能,從“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中,把握青少年習武強軍的原則和要求。
把握武備能力建設的導向性原則。堅持把打造“愛黨、愛國、愛軍”的“精神長城”作為習武精武的根本指引,把“興我國勢、強我國防”作為武備能力建設的根本著眼。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強化能力素質培育,注重品行操守塑造,更加準確地厘定武備能力建設的發展脈絡和思路舉措,真正鑄就“關鍵時候上得去,危機時刻頂得上”的習武強軍平臺。
把握武備能力建設的針對性原則。要自覺遵循國家和軍隊使命任務動態發展的內在要求,深入探索新形勢下謀劃指導青少年武備能力建設的科學方法。武備能力建設的規劃目標、內容設計、方法模式、管理保障等,應充分反映“精武、強軍”的內涵,在內容設置、培訓方法、標準規范等方面,區分層次,分類實施,使培訓任務與任務要求相適應,培訓規模與教育資源相匹配,培訓內容與軍隊需求相銜接,有效激發武備特色教育的內生潛力。
把握武備能力建設的時代性原則。適應新時代對精武強軍變革的新要求,切實把強軍需求搞清楚,把武備課題研究透,把要結合的內容和建設的重點把握準。要跳出就培訓抓培訓、就習武抓習武的思維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軍地一體、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習武教育培訓平臺,使精武強軍能力建設從平面走向立體、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單一走向復合,確保武備教育的“含軍量”“含新量”。
把握武備能力建設的創新性原則。要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束縛,在持續創新中統一思想,在深化研究中凝聚共識。要充分運用緊貼強軍任務需求、靈活多措并舉、開放多維評價的新理念新模式,結合現代戰場新情況、新要求,注重加強武備能力建設發展規律的研究,重點強化環境條件、實戰技能等課題的研練。同時,要緊跟信息化條件下戰場發展新態勢,把新質武備能力需求搞精準,把任務環境摸透徹,遵循“強軍需要什么就練什么”的原則,力求在強軍動力內生激制、武備資源精準推送、能力轉化科學評估等方面取得成效。
把握武備能力建設的戰斗力原則。使命催人奮進,有劍方能心安。戰斗力是軍隊賴以生存的基礎,而強軍目標落實到習武備戰,歸根到底是提高青少年的能戰、善戰、勝戰的能力。要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標準,緊緊扭住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按照打仗的要求盡心盡力抓好習武備戰訓練;要扎實開展實練、實戰武備,練強能打硬仗的真功實招;要強化戰斗隊思想,培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錘煉青少年“聞戰則喜、英勇無畏、敢于犧牲”的意志品質,為能打惡仗、打勝仗鑄強精神“脊梁”。
中華武術是中國軍隊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蘊含的精武強軍、矢志報國精神,與軍隊擔負的使命任務和實戰化訓練要求有著高度一致。在推進習武強軍能力建設進程中,各級應堅持以課題創新為先導,以打造尖兵鐵拳為目標,以聯教聯訓為途徑,深入扎實地打基礎、促發展。以武備能力的提升推進強軍建設的創新,以強軍興軍的發展開創武備能力建設的新局面。
把提高強軍勝戰本領作為武備能力建設的新課題。“訓戰一致”是古今中外戰斗力生成訓練遵循的一條基本法則。武備訓練應根據強軍能力需求,參照軍事訓練大綱規定的訓練內容,靈活確定習武課題,科學設計武備內容,真正把習武備戰課題作為和平時期強軍建設的重點內容突出出來,作為形成戰斗力、提高戰斗力、聚合戰斗力的途徑統合起來,努力通過習武精訓,開創戰斗力提質增效的新路子。要緊貼可能擔負的任務,圍繞實戰行動安排訓練內容,以增強武備內容的指向性;要抓好武術理論基礎、技能基礎訓練,突出抓好習武強軍應用性訓練,使強軍武備課題成為必訓內容、必練課目;要在組織實施上體現遞進性,逐招式教練、逐套路合成、逐門逐項形成武備能力;要深入開展實案化訓練,以強軍建設內容為習武訓練腳本,在各個層次、各個階段依據預案安排內容、組織習武,切實把習武備戰訓練與國防和軍隊建設需求對接起來。
把打造關鍵拳頭力量作為武備能力建設的新目標。一支能打硬仗、打惡仗的隊伍,必然是一支能力全面、素質過硬的隊伍。堅持武備從嚴,才能培養學員堅定的意志、頑強的作風、過硬的素質,才能不斷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艱苦復雜的訓練環境是生成與提高勝戰能力的重要途徑。一些武術培訓機構從實戰要求出發,把學員拉到生疏復雜環境進行對抗訓練,較好地貼近了戰斗力提升必備的實戰要求。也有一些武術培訓機構還存在重室內輕野外、重表演輕實戰、重技術輕戰術等問題,與提升強軍能力的要求還不匹配。因此,應以建設強軍拳頭力量統攬武備能力建設,緊密結合作戰任務需求確定武備能力新目標。一是要像部隊戰術實兵對抗那樣,把學員帶到生疏的地形環境中,敢于在緊張復雜惡劣的條件下組織學員進行大空間、遠距離、高強度的訓練。二是要加大習武訓練場地配套設施建設,瞄準對手,設置復雜條件,營造近似實戰的訓練環境。三是要按照實戰化要求和標準,全面鍛煉學員走、打、吃、住、藏等方面的能力,砥礪敢打硬拼的勝戰力量。
把軍地聯教聯訓作為武備能力建設的新途徑。當今世界,戰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謀求軍事實力的快速增長已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共同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軍地戰略規劃統籌、政策制度銜接、資源要素共享。從而為習武強軍能力建設的途徑賦予了新內涵,指明了新方向。作為教育培訓機構,要把這一決策落實到習武強軍建設實踐,建立健全體系完備的聯教聯訓機制,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促進多種教育培訓力量的有機融合,不斷拓展武備教育的聯合組織、聯合實施途徑,確保武備教育真正向強軍領域聚焦聚力。近年來,一些院校和武術培訓機構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武備教育與國防教育相結合、體能訓練與習武訓練相結合、地方院校與軍營軍校相結合的方法路子,探索了習武與練兵、精武與精戰、武術與戰術等要素之間的關系,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實在管用的制度規定和對策招法,為強軍備戰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國防教育是與武備教育貼得緊、靠得近的教育課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加強武備教育課題與國防教育課題的有機結合,對于突出武備重點,提高精武與強軍的融合度,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同時,要把握好武備和強軍之間的關系,牢固確立軍地一體、軍民一體的“大擂臺”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融進去的辦法,有效促進武備向戰備聚焦。
把打造人才方陣作為武備能力建設的新要求。要把武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強軍基礎工程來抓,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留上拿出新舉措。按照教練隊伍業務精、專業骨干功夫硬、學員苗子底子好的標準,把培養軍地通用的武備骨干隊伍作為根本出發點,尤其要培養和錘煉學員敢于亮劍的血性膽識。要按照“把擂臺當戰場,把習武當打仗”的思路,讓青少年在苦與累、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練膽淬勇,磨練敢打硬拼的虎氣,努力塑造“首戰用我”的霸氣、“見敵眼紅”的殺氣、“不懼強手”的膽氣、“決戰決勝”的豪氣。要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青春出彩的著力點,堅定“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的打贏斗志。做到當戰爭硝煙燃起時、當恐怖襲擊發生時、當自然災難降臨時,有足夠的膽魄挺身而出,有足夠的智謀從容應對,有足夠的本領克敵制勝。通過軍味濃郁的拼搏競技,不斷砥礪青少年敢于拼搏的血性豪氣,真正為強軍建設打造一批能在危局、難局、險局中遂行任務的“武教頭”和“硬拳頭”。
習武強軍作為和平時期生產力、戰斗力生成和發展的基本途徑,對于增強“應對”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推進武備能力建設的深化發展,創新發展的標準更高了;完成武備能力的戰斗力轉化,科學施訓的方法更實了;實現武備和戰備能力的促進融合,組織工作的要求更嚴了。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客觀分析新情況、新問題,用科學理論謀劃武備思路,用創新實踐指導強軍實踐,把不斷提高武備能力和增強勝戰能力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習武、精武不斷向強軍融合。
統一領導,加強協調,形成建設合力。習武強軍能力建設是一個新課題,也是一個難課題。必須發揮好武備建設對強軍能力建設的引領和聚合作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各項工作圍繞武備能力建設各在其位、各行其道,為強軍能力提升創造有利空間。在現有條件下,要想謀求武備能力建設的新發展,必須堅持統一領導、聚焦聚力、一體建設,遵循習武和強軍的特點規律組織實施;必須加強軍地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抓好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具體工作。
科學論證,長遠規劃,抓好頂層設計。研究習武強軍能力建設深化發展問題,應以科學求實的態度,認真分析論證,把握當前建設現狀,找準深化發展的切入點。要理順習武與強軍之間的關系,搞好評估論證,抓好頂層設計,制定統一發展規劃、培訓課題、建設標準,既要有超前意識,又不能脫離實際。同時還要吸收借鑒相關領域能力建設的經驗和發展模式,做到兼顧各方面關系不失衡,加強各項工作不顧此失彼,優化各種要素不出現短板,真正實現結構與功能、規模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有機統一,全方位提升武備能力建設和強軍能力建設的互相促進、互相融合。
建管結合,把握關鍵,搞好配套建設。習武強軍能力建設的扎實推進,必須確立建管到位、突出重點、保障配套的理念。要杜絕只建不管和重管輕建的問題,確保真抓、真管、真建。同時,要把握能力建設的關鍵點,抓好武備保障配套建設。在強軍力量上,要注重武備人才建設與武備內容建設的有機結合;在保障體系建設上,要確保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有機統一,真正使習武強軍能力建設,有政策法規可依、有標準規范可循、有組織機構統領,努力增強習武強軍能力建設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