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愛麗

摘 要:提升創業素養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和創業質量,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主體,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出發,探討了創業認知、創業品質、創業態度、創業的社會環境、學校的創業教育、個人成長背景對創業素養的影響,建構大學生創業素養影響因素模型,并據此提出了優化創業環境、加強創業教育、拓寬創業教育形式、加強個性幫扶等路徑,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素養 影響因素 培育路徑
創業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行為,創業素養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畢業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2022屆本科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2%,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3.1%,總體創業比例仍然較低。是否具備創業素養是影響大學生創業活動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具有優質創業素養的大學生創業意愿更大、動力更足,同時,優質的創業素養也能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因此對大學生創業素養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創業素養的內涵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國家綱領性文件的出臺為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政策指導,高校依據指導文件對大學生創業素養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何振芳設計了以“團隊+競賽+導師”模式為基礎,圍繞管理體系、選拔體系、培養體系、鍛煉體系四個核心體系構建的“四位一體”創新能力培養核心體系。[1]陳洪華研究發現,優化教育體系,培養創業文化,加強創業導師隊伍的培養,是提升大學生創業素養的關鍵因素。[2]馬國華等探究了創業能力的構成,分析創業者的必備素質,進而提出在大學生個體、學校、社會、政府、企業等層面創業素養的提升路徑建議。[3]
目前,國內對于創業素養的研究呈現出多角度、動態持續的特征。通過對文獻的綜合研究及實踐調研,筆者認為創業素養是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受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的影響。主觀因素包含創業認知、創業品質、創業態度等方面;客觀因素包含創業的社會環境、學校的創業教育、個人成長背景等方面。其中,主觀因素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客觀因素則需要創業者深入分析和把握。只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緊密結合,才能推動創業活動的持續發展。
二、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影響因素
本文以當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計劃行為理論分析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影響因素,通過對創業素養、創業意愿、創業行為、創業型大學生培養模式等相關方面的文章進行研究,提出了大學生創業素養“兩因素六維度”影響因素模型(見圖1)。
(一)主觀因素
1. 創業認知
創業認知是指對創業過程的認識和理解,包括對創業的意義、創業者的素質和能力、創業的機會和風險等方面的認知。張永升等通過調研得出大學生對創業持有積極態度并認同創業行為的結論,然而面臨真正進行創業這個行為時,則會再深思熟慮,提出強化創業教育、搭建創業實踐平臺、落實創業優惠政策以培育大學生創業素養。[4]林煒鈴等提出不同個體特征、創業激情、逆境商數對大學生創業風險認知有顯著影響。[5]正確的創業認知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基礎。創業者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創業的意義、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以及市場的機會和風險,以便更好地規劃和實施創業計劃,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
2. 創業品質
創業品質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個人品質和特質,包括獨立性、敢為性、適應性、合作性等,這些品質反映了創業者的意志和情感,會影響創業者的決策和行為,并決定其創業成功的概率。這些特質通常需要在創業前或創業過程中逐漸培養和發展,同時創業者需要了解自己的特質和不足之處,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3. 創業態度
創業態度是指創業者對創業過程和創業目標的看法和態度,創業態度也是創業者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創業者具備積極進取、勇于挑戰、承擔風險、專注執著等創業態度,才有可能實現創業成功。創業態度是創業素養的體現之一,積極的創業態度促進創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幫助創業者更好地面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和困難,實現創業成功。
(二)客觀因素
1. 創業的社會環境
創業的社會環境是指創業者能夠接觸到的一切外部創業的環境要素,對創業者的創業活動和創業成功產生重要影響。這些環境要素可以分為三類:① 政策環境,指政府制定的各項政策措施,包括創業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這些政策對創業者的創業活動產生重要影響;② 社會環境,指整個社會對待創業的文化、價值觀,一個寬松且包容的社會創業環境對創業者的創業活動會產生重要影響,能夠減輕大學生創業者的心理壓力,降低因害怕創業失敗而放棄創業的概率;③ 經濟及技術環境,指的是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市場競爭情況等,這些因素對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活動也有著重要影響。
2. 學校的創業教育
學校的創業教育以培養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為教育目標,幫助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培養大學生創業素養的重要途徑。學校創業教育的實施方式包含課堂教學、競賽實踐、項目實施等。課堂教學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可以為學生提供創業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競賽實踐主要指將“課堂—比賽”融合起來,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以及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實現專業知識的整合與實踐運用,實現理論知識的升華、運用,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項目管理、問題處理、目標制訂等多方面的能力;項目實施指讓學生參與實習、實踐等理論聯系實際的環節,模擬公司運營,在項目運作過程中通過實際操作,深入了解創業的全過程。
3. 個人成長背景
大學生的個人成長背景對創業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背景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創業經歷、職業經驗等方面,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創業素養。首先,家庭背景對一個人的創業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背景通常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和人際關系等方面起到塑造作用。如果一個人在家庭中接受了積極進取、創新思維等價值觀的影響,那么他在創業過程中也會表現出類似的素養。其次,教育經歷對一個人的創業素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可以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在創業過程中更有優勢。再次,創業經歷。既往的創業經歷對一個人的成熟、成長發揮著助推器的作用,無論是成功的經歷,還是失敗的經歷,都會沉淀為其特殊的人格品質,而這些人格品質也會指引著后期創業工作的方向。最后,職業經驗。經歷過職場歷練的人會更加沉穩、有謀略,豐富的職業體驗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一個人的人生經歷,而對于創業者而言,人生閱歷越豐富,越能夠在激烈的商場上生存下來。
三、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培育路徑
(一)優化創業環境,形成社會—政府—高校—企業相協同的創業氛圍
創業環境直接影響了創業者的創業心境。首先,社會的大環境應該是鼓勵大學生創業的,要減輕大學生對創業失敗的心理壓力,讓更多的大學生愿意嘗試創業。其次,制定針對大學生的創業優惠政策,為大學生創業保駕護航,建立基礎設施配套,實施稅收減免、財政金融支持等系列配套政策,同時加上創業失敗的救濟政策,雙管齊下,既有正向激勵又有托底政策,讓大學生安心創業。一項利好政策的出臺必定經過了多方論證,最有利于大學生創業,如果因為宣傳不到位致使大學生不知道該政策,或者因為理解不透徹而沒有享受到創業政策,導致其沒有創業或者創業不成功,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政策的制定重要,政策的宣傳同樣重要。
高校是培養學生創業素養的搖籃,政府要鼓勵創業的企業家和高校加強聯系,建立校企溝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一方面加強企業和高校之間的聯系,大大豐富高校創業資源;另一方面可以聯合組織創新創業講座,增加大學生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學習的機會。
(二)加強創業教育,形成高校—企業—教師—學生合力的創業教育體系
首先,作為高校,可與企業可以加強合作,共同推進創業教育,邀請企業參與課程設計、教學和實習等方面。企業提供實踐經驗和行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企業也可以與高校合作開展研究項目、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學生可以通過接受創業教育提前對創業有個相對全面的認識,不斷吸收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為創業打好基礎。學校的創業教育可以采取理論、競賽、實踐等多種形式,最終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其次,有了相對完善的創業教學體系之后,要注重學生創業人格的培養,可以和學校的心理中心、素質教育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聯合起來,開展素質培訓、講座等活動,讓學生了解開拓、堅持等創業所需的特質。最后,學校要重視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老師的綜合素質。教師是創業教育的重要推動者之一,教師需要具備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能夠將創業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興趣。專業課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將創業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思維;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鼓勵學生關注創業領域,幫助他們了解創業的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和興趣,陪伴學生面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三)拓寬創業教育形式,形成“課程—競賽—教師—學生團隊”四位一體的互補型創業教育形式
創業課程建設是大學生創業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包括創業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和技能培養等方面,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創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和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
要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業素養,高校要構建基于普及型的基礎創業課程、融合性的專業創業課程、發展型的實踐創業課程的創業課程系統。普及型的基礎創業課程面向全體學生,教授創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和精神;融合性的專業創業課程將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創業教育課程中,形成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課程,使課程呈現出跨學科性、創新性、系統性的特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同時,讓他們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發展型的實踐創業課程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創業實習和創業項目等實踐活動、邀請成功創業者來校分享他們的創業經歷和經驗、開設創業實踐課程、與企業合作并提供實習實訓機會來實現。
“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作為承載及體現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主要平臺之一,逐漸被各大高校重視。[6]以大賽為依托,改革原有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創新求異復合式應用人才已成為新時代的要求。[7]傳統的創新創業課程往往以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由于缺乏實踐性,因此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競賽具有較強的目標和榮譽驅動,競賽的成績對學生提升學歷、尋找工作等未來發展有正向影響,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在競賽中,創業型“導師+團隊”的培養模式讓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增強,團隊指導教師的角色更傾向于引導,創業團隊之間以及導師和學生之間創業思維的碰撞誕生出的好的創業想法,使得學生對于創業更有信心,形成自學內驅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
(四)加強個性幫扶,針對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堅持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的創業教育理念
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和人格特質,因此要針對學生個體情況培養學生,提升學生的創業素養。首先,了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包括他們的成長背景、性格特征、創業意向和創業能力等,以信息化形成“一生一檔”,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其次,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對于有創業經驗的學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創業培訓和支持;對于沒有創業經驗的學生,可以從基礎開始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和能力。再次,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可以安排班主任、輔導員、學業導師等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創業素養。最后,建立個性化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改變創新創業課程用一張試卷來評價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方式,要加強課程過程的考核,通過撰寫創業計劃書、沙盤、創業情境模擬等形式進行多情境、多角度、多元化的考核,學生在學習和考核的過程中也能夠逐漸提升創業素養。
(五)培養學生積極的創業態度,為未來創業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持久長效創業行為的形成
積極的創業態度不是簡單地認為自己喜歡創業,愿意創業,實質上它還包含著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能不能冷靜地找方法,在遇到競爭對手時能不能找到自己企業的特色和創新點,在創業遭遇滑鐵盧甚至是失敗的時候能不能有強大的內心去承受等。
培養學生的創業態度,可以通過經驗分享、創業實踐、團隊合作、個性化指導等途徑來實施。學校可以邀請創業成功者來校分享他們的創業經歷和成功經驗,讓學生了解創業的過程和挑戰,學習成功者的品質和素養;學校鼓勵學生參與團隊項目和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領導力,同時通過培訓、實踐等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潛力;學校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幫助他們制訂適合自己的創業計劃和策略,讓學生具備積極的創業態度。對想要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只有具備積極的創業態度,不斷提升創業素養,才能做到真正的高質量創業。
四、結語
創業素養的提升是一項艱巨的長期工程,能否具備高質量的創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創業者的成功與否,只有社會、企業、高校、教師、家庭和學生全方位聯動起來,才能夠持久推動大學生創業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何振芳,肖燕,馬雪梅,等.基于“團隊+競賽+導師”項目化學習模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培育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31):74-78.
[2] 陳洪華.大學生創業素養培養的關鍵因素和影響角色研究[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思政課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23.
[3] 馬國華,周軍燕,張國華.大學生創業素養的構成與提升路徑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2(2):37-39.
[4] 張永升,陳曦,袁偉民.創業認知視角下大學生創業素養培育策略[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3):24-27.
[5] 林煒鈴,辛洪光,呂偉波.大學生創業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以福建本科高校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1):175-180.
[6] 陳金波,殷實,劉芳南,等.基于國際遺傳工程機器競賽(iGEM)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20(12):111-113.
[7] 閻躍觀,劉吉波,郭俊廷,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類高校協同育人與實踐基地共建模式[J].測繪通報,2021(11):155-160.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大學生成功創業者特質識別與潛在創業者創業特質培育研究(2021
JSJG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