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禎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指明了新形勢下人類的發展方向。因此,厘清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深刻的賡續發展關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繼承“和合”思想中以和為貴的交往觀、協和萬邦的治理觀、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以及天下大同思想的同時,為其賦予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內涵,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又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發展進步提供了全新平臺。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繼承 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脈和靈魂,是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這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這一理論創新成果并不是憑空出現的,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早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談到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為我們恰當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歷史線索。馬克思主義只有扎根中華文明、具有中華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指導本民族的實踐活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共產黨人扎實推進“第二個結合”的實踐產物,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充分彰顯了中國智慧,凝聚了大國擔當。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深刻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實踐活動的精神凝結,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文化、哲學、人文思想。中華民族能夠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離不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它為中華民族不懼險阻、勇往直前提供了精神指引。我們必須要繼承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同時,要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如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前途命運密切聯系在一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這是應對全球發展難題的中國答卷。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年來,中國始終牢記歷史使命、展現大國責任擔當,積極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內容,分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理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不斷豐富、實踐日益發展進步。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有深刻的賡續發展關系。
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論來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于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片沃土的養分。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的核心都有相應的中華“和合”思想依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與中華“和合”思想中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理念一脈相承。第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與“天下大同”的追求如出一轍,二者都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社會的向往與憧憬。從古代的“天下大同”到今天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均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寬廣胸懷和偉大戰略,展示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基因。
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詮釋。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將“天下大同”這一美好憧憬融入全球性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為其注入更符合當今時代精神的內容,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大同理念的新時代體現,表達了現代人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期望。通過千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以及今天的共建“一帶一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等一系列實踐,我們更加能夠切身體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次內涵和重大意義。此外,我們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沒有直接照抄照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是探索挖掘了其中適應當今世界發展形勢的精華,并且積極改造其表現形式、不斷豐富其內容,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傳統文化和全人類前途命運的謹慎態度。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其背后有深厚的理論源泉和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人關注全人類的前途命運,根據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中華“和合”思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沃土
“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凝練,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昂汀钡幕竞x就是在不同事物中達到統一與和諧,“合”更多指相符、符合,“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從始至終期望達到的理想境界,不是禁止差異、矛盾的存在,而是強調在不排除差異、矛盾的情況下實現新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于推動交往、安全、經濟、文明、生態多方面建設,其中包含著中華“和合”思想中的思想精髓,期望讓世界更加和諧美好。
在國家交往方面,“和合”思想推崇以和為貴。以和為貴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矛盾沖突,并將和平作為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昂推健⒑湍?、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保?]和平是實現發展的前提,和平這一理念深深地鐫刻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中,是中華民族始終如一的追求。傳統古訓“國雖大,好戰必亡”時刻警醒我們謹慎對待戰爭;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兼愛非攻”也啟示我們要愛天下所有人,反對侵略戰爭。從古代絲綢之路的開辟、鄭和七下西洋到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這些都是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的生動實踐。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將和平作為國家交往的一項重要原則,追求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在國家治理和發展方面,“和合”思想中有協和萬邦的智慧。“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從家族和睦,到國家和順,再到各個邦國和諧相處,由近及遠、由小及大,體現了中華民族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這不僅追求單個民族、某個國家的和諧發展,還將自己與他國視作一個互利共生的統一體,實現整體的合作共進、共同發展。同時,中華“和合”思想中的“睦鄰友邦”也強調發展與鄰近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促進鄰國之間的和平、穩定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倡導以共同體意識凝聚多邊共識,這是協和萬邦理念的新時代回應。[4]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積極發展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堅持促進國際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爭取建立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在文明交流方面,“和合”思想蘊含著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昂蜕f物,同則不繼”,事物如果完全一致,就不能繼續發展,這體現了“和”的重要性,世間萬物都因“和”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對于文明交流,“和”意味著尊重文明之間的差異,承認沖突存在的合理性,不要一味追求“同”。當今世界文明是多元的,和而不同的觀念啟示我們不僅要尊重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還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明,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秉持兼容并包的態度,主張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價值底蘊,各種文明應該相互交流借鑒,世界變得更加開放包容,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在人與自然的相處方面,“和合”思想體現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地萬物與人息息相關,人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碧斓厝f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我們不能違背自然發展規律,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中之重?!懊鎸ι鷳B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5]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建立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但是當前很多國家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我們面臨著氣候變暖、生態環境破壞等多種多樣的生態問題。面對新形勢,所有國家都應該對自己負責,嚴肅對待生態環境問題,在追求經濟效益的時候不能忽略環境保護,堅持走綠色的發展新路,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天下大同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支撐
天下大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也是當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啟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天下大同思想,吸收了古代傳統天下觀的精髓,將人類社會視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人類的前途命運思考、規劃的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基于人類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難題,以中國智慧積極地回答了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引領了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的方向。它的奮斗目標與天下大同理念所憧憬的整個世界和諧統一、親如一家的理想狀態一脈相承。天下大同思想體現了古代思想家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憧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現代人對社會發展的期望,二者都致力于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了儒家大同思想,向世界展示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自信。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實踐的智慧凝結,是飽含中國特色的文化底蘊。我們不但要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精神命脈、文化基因,而且要堅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世界不穩定性日益增加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弘揚與發展了中華文化。
(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創造性轉化側重繼承,是對傳統文化中內涵上有借鑒意義但是形式上陳舊落后的部分進行改造性的繼承;創新性發展注重發展,為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注入時代精神和內涵,二者相互配合是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前者是前奏,后者是升華,改造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并且為其增添一些符合新時代的內容,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以及社會的發展狀況相適應,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促進當代社會發展進步。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在此意義上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智慧寶庫中的養分,但也拋棄了其中封建落后的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我國歷史上長期堅持的和平外交思想的歷史延續,但是它打破了歷史上等級分明的局限性,倡導在全球建立平等互助的伙伴關系,這是一種改造性的繼承。另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極大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中華“和合”思想中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都獲得了更符合時代發展進步的闡釋。天下大同思想也通過與新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相融合再次展示出了自己的光芒。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還吸收借鑒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以及世界歷史理論,在吸收世界上其他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對于提升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能夠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身的國際影響范圍,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根基。我們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讓世界了解到其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加了解中華文化,提升中華文化的自信,增強講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底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促進中華文明對外交流互動,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時,積極宣傳其背后蘊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全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更加積極地投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三)促進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世界上多元文明的發展關系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關系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秉持世界上各種文明一律平等、和諧共生的態度,倡導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助力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6]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中華文化對外交流傳播,使中華文化獲得世界各國的價值認同,化解并超越文明沖突,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文明具有多樣性,世界各國應該在理念上理解其他文明,在行動上尊重其他文明,盡量避免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對抗,爭取實現各種文明的“百花齊放”,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世界各種文明和平共生、和諧共處,倡導各種文明要進行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攜手應對全球發展面臨的挑戰,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解決全人類面臨的難題的同時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同時為化解文明沖突、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動力。
四、結語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它吸收了中華“和合”思想中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和天下大同思想,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豐富了其時代內涵、賦予了其新的表現形式,增強了其國際影響力,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推動整個世界的文明進步也有重要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對全人類前途命運的思考和規劃,是應對全球發展面臨的挑戰的充滿中國智慧的方案,不僅造福中國人民,還造福世界。面對新的發展形勢,中國將繼續秉持天下一家的追求和信念,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大國的昂揚姿態引領世界繼續向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59.
[3]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4] 吳志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華文化基礎[J].政治學研究,2023(1):24-33,156.
[5] 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3):13-14.
[6]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47.
[7] 劉勇,章釗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和弘揚[J].學術交流,2021(10):5-14,191.
[8] 李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D].保定:河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