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芹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00062)
藝術品金融化是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經濟學與藝術學的跨接,國際上主要采取基金方式,國內近年來創新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藝術品拍賣市場火爆,藝術品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
中國藝術市場很早就有,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就有把書法作品當作商品交易的行為。魏晉時期,由于佛教的興盛,寫經成為一項職業 ,《魏書·劉芳傳》記載:“芳常為諸僧傭寫經論,筆跡稱善,卷直以一縑,歲中能入百余匹,如此十數年,賴以頗振。”
隋代的書法市場早于繪畫市場形成,主要原因在于隋代不斷擴大的抄經需求。唐代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古畫市場的形成,不但有了專業的書畫交易市場,而且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價格與評估機制。宋代,由于宋徽宗對藝術的喜好,書畫市場更加完善、健全,其中藝術品交易經紀人——書儈的出現標志著宋元藝術市場運作開始走向規范化。明清時期,藝術市場進一步發展成熟,且出現了明碼標價的書畫經營商店。例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鄭燮自書潤格,對作品進行標價:“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至此,中國藝術商品化漸趨成熟,市場交易更加規范。
近代,由于古代藝術市場依托的封建經濟制度土崩瓦解,使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有了明顯衰退。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物質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藝術品逐漸融入人民生活并發揮著重要的精神引導作用,市場秩序和藝術評價體系逐步規范有序,藝術市場也重新煥發生機。
相較國際市場,中國藝術金融市場雖然開始的較晚,但是在藝術金融產品創新及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等方面形式多樣且市場火爆,發展的速度、態勢都令人矚目。本文通過研究中國藝術金融市場歷史發展、影響因素和危機不足,分析藝術金融產品創新模式、價值價格、市場因素多維度變化,比對國際市場發展狀況,以探索中國藝術金融市場健康良性發展的模式機制。
個性、獨特審美及唯一性是藝術品自身價值的重要體現。藝術作品與普通商品不同,每件藝術品都是藝術家在特殊階段獨創的產物,比如畫家作品有早、中、晚分期,即使是同主題的畫作,不同時期也會存在明顯差異。唯一性使藝術品具有稀缺特點,保障了藝術品市場交易、投資能夠預期繼續保值甚至增值。藝術品由藝術家創作,是藝術家靈感瞬間爆發和個人思想與審美的體現,創作過程具有偶然因素,同一時期的不同藝術家,甚至同一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階段,其作品的面貌迥然不同,所以每件藝術品都呈現出獨特性和鮮明個性。
美國經濟學家哥德哈伯認為,藝術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決定因素應是藝術品所能吸引的注意力。例如,雖然領域內專業人士公認一些藝術品水準一般,但市場價格不相符的很高,僅由于其作者是某些美術家協會負責人。一些權威拍賣行的拍賣經歷表明,藝術品的價格是個隨時調整的動態過程,其隨著吸引注意力的升高而升高,但也很可能隨著吸引注意力的下降而大幅下降。
藝術品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產物,是藝術家思想和情感有價值呈現的藝術載體。由于藝術品具有不同的價值存在形式和屬性,本文把藝術品分為精神屬性和物質屬性。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歸屬精神屬性,藝術品的經濟價值和使用價值則屬于物質屬性。
2.2.1 藝術品價值的精神屬性(藝術價值、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藝術品價值精神屬性的重要內容。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是藝術家思想和情感及社會文明共同的結晶,也是藝術家風格和藝術個性的集中體現,其附著特有的認知方式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內涵。藝術價值能夠實現獨特的審美需求,藝術價值越高,越能滿足和愉悅人們的精神心靈,這正是藝術價值區別于普通產品價值且存在的必要性。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同一件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可能有不同的認識,因此藝術價值只能相對穩定。
藝術品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不同,它是時代賦予藝術品的,不是作品本身就有的。不同的時代及不同的欣賞群體,藝術品呈現的歷史價值也不同,例如古代一些著名藝術家活著的年代其作品無人問津,現在卻拍出天價。
2.2.2 藝術品價值的物質屬性(使用價值、經濟價值)
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共同構成了藝術品的物質屬性。提供給人類可使用的價值是一切物品成為商品的前提,與普通商品不同的是,藝術品的使用價值包括實用性和有用性兩個方面,例如陶器、玉器等物品,可以用來盛物、炊煮和祭祀禮儀,這主要是藝術品實用性的體現。此外,藝術品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帶來愉悅體驗,給人以精神享受,這主要是藝術品有用性的表現。需要注意的是,古代藝術品由于時代久遠,使用價值的實用性方面會融入藝術品歷史價值中,而主要體現精神審美的藝術品使用價值的有用性則會與藝術價值融為一體。隨著商品經濟的到來,藝術品的經濟價值顯現出來,其中通過市場價格體現的市場價值是其經濟價值的重要內容。藝術品市場價值的評估與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使用價值關系密切。
藝術品與普通商品相似,價格受到市場需求的影響,不同的是,藝術品的供求曲線與單件藝術品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因而,對某件藝術品市場的需求越大,其價格就越高;但與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同一件藝術品在不同時期需求差別很大,甚至市場零需求,例如拍賣行的流拍。影響市場需求的原因主要是藝術家的知名度,因藝術創作不像普通商品批量生產,產出量有限,名氣大的藝術家作品供不應求,市場價格自然大幅上漲。此外,藝術市場的價格形成必然受到社會的整體經濟狀況,也就是社會宏觀經濟的影響。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對藝術品的審美需求是建立在一定生活水平之上的,屬于自我實現需求一類。因此,經濟的發展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基礎,當經濟發達、生活富足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消費才會提高,藝術品投資才能出現。
中國的藝術金融市場一經形成即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各種藝術金融創新產品層出不窮,拍賣市場異常火爆,拍賣天價不斷刷新。但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許多以往市場表現很好的藝術品多次在國內外藝術市場慘遭流拍,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崩盤、泡沫、炒作等說辭。本文認為,這些市場危機表象的背后,真正需要人們思考的是藝術品、藝術批評及收藏觀念存在的問題。
3.1.1 利益驅動下,某些藝術家沒有深耕積累、潛心創作,而是包裝營銷、急于牟利,大量投市場所好的庸俗作品泛濫,而深刻反映藝術家思想情感,深刻反映時代精神且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高質量作品缺乏
由于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領悟,缺少對生活的真切感悟和對當下文化問題的深層思考,某些藝術家難以創作出鮮明時代性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高水準藝術作品。這些藝術家創作時并不是心無旁騖,其更多考慮自己的作品能否參加西方展覽得到國際認可,因而創作的作品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現實和中國人的價值觀不一定相符,而是極力迎合西方人需要的喜好和情調。
3.1.2 部分當代藝術批評誤導了收藏家和受眾,甚至助長了部分欠水準藝術作品在市場上的高價交易
有批評家和市場研究專家揭開當代天價藝術品的做局內幕。藝術批評家的職責在于運用專業知識對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及藝術市場等方面做出專業、準確、科學、客觀的學術分析和評判,藝術批評家的重要作用在于透過藝術表象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內涵。真正的藝術批評是溝通藝術家、收藏家及大眾的橋梁,且是藝術家正確審視自己的重要參照。
藝術批評家除了要關注中國社會、民族時代之外,還要從中國現實出發,積極改變與重建以西方話語權為主導的當代藝術 現狀,對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提出中國的思考、觀點及建議,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藝術家朝著創作鮮明中國思想內涵作品的方向發展。
3.1.3 收藏家的審美水平、文化品味、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有待提升
一些收藏家在收藏觀念上暴露出崇尚虛榮和投機的成分,成功的商業炒作使更多的投機商加盟,導致了國內外投機商的各種商業陰謀。真正的收藏家在收藏、玩賞、學習交流、市場歷練中不斷提高認識和審美,拓寬藝術視野,關注國家、民族和時代,發掘、扶植和推動真正的當代藝術,推動以大眾收藏群體為主導的新市場秩序的逐步形成,最終推動藝術家、藝術批評家、收藏家和藝術市場的共同完善。
我國藝術品市場需求旺盛,具有獨特的收藏文化和藝術品特點,但藝術品市場投機現象較高。著重研究藝術品投資者動機、行為、偏好的機制和邊界,建立藝術金融分析框架,探索更完善、更適合的藝術品市場模型是未來藝術金融領域可以拓展的方向。
3.2.1 完善相關機制和法律法規
相關制度的完善是穩定藝術金融市場價格,預防投機、非理性投資行為出現的重要環節。完善藝術品金融市場的各種制度和運行機制、出臺或修正相關法律法規是建立良性、健康發展藝術市場的保障,其中亟待規范的核心問題有:(1)建立藝術品版權、信息、托管、保險等規范機制;(2)統一規范藝術品鑒定及評估的方法與科學性;(3)對文物業、證券業制定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及行業政策;(4)規范藝術金融市場秩序,建立資源共享、標準統一的藝術金融信用評價體系;(5)在法制化基礎上,明確監管主體,界定監管職責,進一步提高監管力度與能力。尤其是對藝術金融市場中交易管理辦法、申購份額及漲跌幅限制等具體問題統一嚴格規定。
3.2.2 整合立體化藝術金融信息數據庫
部分數據由于單純依托靜態,可能會被人為涂改,將這部分延伸到自動交易數據層面,從而多維度分析、觀察交易數據,降低人為加工和造假的成分,解決人工確權、貿易真實性和自償性問題。
3.2.3 推動藝術金融創新持續發展,創新藝術金融最優慣性模式,形成全新的技術范式
技術范式是指一種通用模式,例如要想藝術品網購,必須通過技術手段把藝術品放在購物車,然后在線支付完成下單,還有分期付款、打折、白條等功能,以最優的技術結合體完成上述全部交易流程就是技術范式。
從新技術范式探索出發,突破藝術品金融壁壘,形成技術方法通用、技術標準統一,預防或降低金融風險、優化藝術金融市場生態環境,建立統一通用的技術體系。未來,藝術品必將成為重要的資產形式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選擇,因為吸引眾多消費者投資的藝術品電商模式、藝術品類證券化交易模式及藝術品質押貸款模式等都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平臺,隨著建立和完善通用技術統 一體,上述交易模式更加靈活便利,交易渠道也會更加暢通多樣化。
3.2.4 理順并規范藝術品供給者、服務供給者與消費者之間關系
設計出臺藝術金融健康發展的新交易模式,以技術手段的不斷創新使消費者減少盲目參與藝術品交易,消除金融泡沫。例如,一些藝術金融交易中,存在造假風險,因而需要加強信用評級、還款保障、本金保障等方面的技術手段。
藝術金融化是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最為常見的發展趨勢,有關藝術品投資和理財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譬如藝術基金、藝術品抵押再融資、藝術銀行、藝術保險、藝術信托、藝術理財產品等,中國藝術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已經使世界藝術金融市場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中國藝術金融產業如何利用這一大好機遇在全球藝術金融市場的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大優勢和作用,是所有藝術金融人亟須思考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