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 030001)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城市發展而忽視了城市的個性,最終失去的可能就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因此,在注重城市進步的前提下,通過一條歷史街區、一座歷史古城來傳承城市的歷史記憶,喚醒本地居民的認同感,彰顯城市的地域特色,應該是當下城市建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幸的是,對于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古國來講,從來就不缺乏歷史文化所賦予的內涵。地域的差異性,造就了不同的地域特色,而歷史街區的存在,正是這種特色的載體。通過對載體的研究以及深入挖掘,人們似乎在嘗試著運用這種載體來促進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價值,突出城市品位。歷史文化街區不再是單一的歷史的延續[1],不再單一擁有文化內涵,也不再單一地以居住功能為主,經濟、娛樂、旅游、休閑等現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更新被賦予到歷史文化街區當中。因此,對歷史街區進行保護的前提下,更新改造的模式,正確處理歷史與現代發展共存的關系,維護城市環境特色與文化,增加當地居民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在歷史街區更新保護模式下顯得尤為重要。
柳林明清街位于柳林縣橋西區,原柳林古鎮,歷史上的古商道兩側,俗稱“舊街”,從清河廣場開始,至雙塔寺西側劉家溝路,全長1 630 m,現稱為明清東街、明清中街和明清西街,面積34.15 hm2。柳林明清街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經濟條件,營造了自身城市形象和獨特的城市文化底蘊。2009年11 月6 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柳林縣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為山西省首批歷史文化街區。
舊時柳林的明清街上,店鋪云集,經營種類豐富,店鋪后四合大院鱗次櫛比,形成前店后宅的經營格局。院內既有廳堂居室,又有廂房倉庫,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的聚集地。商業街每隔一段,當街建過街樓一座,樓內供奉神像,護佑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民眾。樓下設十字街道,人畜車馬川流不息。民國十七至十八年(公元1928—1929 年),柳林商戶達800 多家,有字號的商家有500 家。
隨著城市的發展,明清街變成了柳林縣的舊城區,時至今日,明清街上仍然保留著舊時的街巷格局以及部分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筑,地方特色鮮明,是展示柳林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例證。柳林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是為了使傳統生活的一些元素在現代生活中得到延續,將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成為充滿活力的城市主中心,尋求柳林縣舊城區價值的再創造。柳林明清街具有歷史真實性、生活真實性和風貌完整性,整個街區內的歷史遺存和文物古跡十分豐富。最東側保留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香嚴寺,相傳為古離石縣唐朝八大寺廟之一[2],為唐時期尉遲恭主持建造,極具歷史文化價值;最西部為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雙塔寺,現存建筑為元、明、清代混合結構;以這一東一西兩處文物保護單位為首尾串聯的明清街上保存有50 處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建筑風貌的傳統院落,并形成了“3 街21 巷”魚骨狀道路街巷格局,集中體現了柳林縣明清街的地域文化特色[3]。對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空間的價值定位主要有以下4 點。
1)城市特色的重要體現。柳林縣明清街東起香嚴寺,西至雙塔寺,北部現存有龍王廟和觀音廟,原街區上分布有4 處齊街樓和1 處火神樓,充分說明了該地段在明清時期為柳林縣城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心,是柳林縣城城市特色的集中體現,更是重塑城市形象的最佳地點。
2)新舊交融的空間秩序。明清街作為柳林縣城的歷史文化街區,南靠城市主干道賀昌大街,東臨三川河,與城市雕塑公園、現代居住區聯系緊密,依然是柳林縣城的城市中心,也是未來城市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明清街是柳林特色文化對外展示的重要地點,應以新舊文化互融的城市設計手法進行更新保護。
3)生活方式的延續繼承。柳林明清街既是歷史上的經濟繁榮之地,也是重要的居住地區。前店后寢的建筑格局,是明清街的建筑特色,也是該地段重要的文化特點。幾百年形成的生活方式在此地區延續與傳承。
4)文化網絡的核心載體。明清街是柳林文化的集中體現載體,承載了柳林縣人民幾百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名宿風情內涵。它既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以柳林明清街為中心,集中柳林特色的地域文化,發展黃河文化、黃土文化等,形成以明清街為主的文化網絡,即使得地域文化得以發揚。
街區內現狀商住戶合計1 569 戶,現狀總人口為5 492人,此外,還有部分流動人口。現狀人口密度高達2.66 萬人/km2,可見區內居住面積過大。加之,明清街歷史街區建筑歷史年代悠久,建筑質量較差,布局混亂,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公共綠地及居民活動場地,街巷狹窄,建筑連片,消防隱患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柳林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模式需要走一條不同于國內其他歷史街區更新的路子,這是由柳林明清街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因柳林縣地少人多的制約,街區內大量的原住民需要妥善安置,這就要求明清街既不能大拆大建搞旅游也不能完全依靠商業發展,留住原住民,保有原來的生活方式,是柳林明清街首先要明確的保護更新模式。
所有的歷史街區更新改造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就是該地區破舊混亂的環境整治問題。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人口密集,商業多以中低端業態為主,用地屬性不明確,基礎設施條件薄弱,這些均是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
歷史上繁榮的柳林明清街,在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洗禮后,大部分的傳統院落和建筑遭到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加建和改造,使得院落布局混亂,功能不明確,整體歷史風貌破壞嚴重,尤其是歷史街區原存在的4 處齊街樓和1 處火神廟,已被完全拆毀,增加了街區歷史文脈和歷史風貌恢復的難度。
依據柳林明清街區在歷史上被稱為“小北京”的價值定位,在全面保護老城歷史風貌的前提下,規劃明清街是以居住生活和城市的商貿服務中心,是城市活力與經濟價值提升的動力源,形成旅游休閑的承接地。目標人群定位及業態構成應以服務當地及周邊居民為主,打造高端的商業休閑載體,強化高端要素集聚。
基于歷史街區的空間復雜性,這就要求在規劃中既不能大拆大建,完全推倒重來,也不能完全被現狀束縛。必須通過局部地段、局部地塊的改造,以“微更新”的格式來解決歷史街區空間中的問題[4]。對現狀已建的不能束手束腳,也不能全盤推倒重建,必須在尊重現狀的基礎上,指引歷史街區的功能的疏解及原有地段整合提升,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塊的潛在價值,保障歷史街區功能的良好運轉。
歷史街區既要考慮歷史價值的保護與有序利用,也要圍繞棚戶區改造、路網完善、交通緩堵、停車系統建設、背街小巷整治、步行街區建設、地下管網建設、環境質量改善、社區服務設施等群眾急需的民生問題及城市建設的短板和薄弱環節,精心謀劃好一批重點項目,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特色,促進有機更新、提升城市品質,不斷改善人居環境[5]。
研究街區社會人文關系:“人”是柳林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原住民給歷史街區注入的“溫度和色彩”,是后期建設給予不了的,所以充分研究歷史街區的人文關系,對歷史街區的更新保護模式的確立,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1)分區改造——依據棚戶區街巷肌理,將片區內用地劃分為15 個小地塊,并進行編碼(A、B、C、D、E、F、G、H、L、M、N、O、S、U、T)。每個地塊根據其自身具體情況實施改造。
2)保證居民生活——采取就地回遷和異地安置的原則,在充分考慮遺產保護的前提下,提出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延續其街區環境下的生存方式規劃措施,在保障遺產地價值完整性的同時,保護原住民的情感,保護原住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保存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人文社會的溫度與色彩。既使明清街居民的生活與現代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便利相接軌,又能充分保留街區的生命活力。
3)遺產保護——針對現有對明清街造成負面影響的不利因素,或將來可能發生的危害因素分別提出有效的規劃措施,保證遺產構成要素的完整和安全,并能長久的延續。
4)整治改善——“保持生活的延續性,保持歷史風貌的完整性,依循歷史的真實性”為指導理念,整治建筑環境,更新基礎設施,完善公共空間系統,并確保街區的傳統格局和肌理,保持明清街周邊環境和街巷小環境[6]。
5)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注重公共設施服務功能及布局的完整性、便利性和合理性,規模和布局不但要考慮為街區居民服務,同時也要考慮到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中心柳林縣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城市組團形成功能互補,發展成為具有自身特色的宜居型居住綜合區的功能定位。
6)文化挖掘與傳承——充分挖掘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的“盤子會”、地方戲劇、民間音樂與曲藝、老字號品牌、餐飲風俗、廟會等,大力發展符合歷史街區空間的文化旅游產業,促進文化復興,增強發展活力,恢復繁榮的景象,推動歷史街區協調發展。
柳林明清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區別于國內其他歷史街區更新保護方式,既不走復古街區的路子,也不走商業發展、旅游為主的路子,它是在充分研究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的基礎上,將時代背景和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融入歷史街區的環境中,形成新時代文化的空間序列。這種以“人”“歷史”“文化”“社會”“空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經驗和模式,為歷史街區的更新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