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彪 朱思蓉
“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中學生的文化自信則是達成該項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更是樹立中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戴茂堂在《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基本結構與當代建構》中認為文化自信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受到極大沖擊,急需培塑文化認同并予以增進。文化自信強調承認中國優秀文化的正確性、認識自我文化源點、厘清文化傳承脈絡并促使個體知曉人生坐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文化自信力。
一、梳理和開發教材中蘊含的文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其中對自然的崇尚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以統編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為例,突出展現中國傳統自然精神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天之崇拜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意識首先表現在對“天”的崇拜上。天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地位特殊,荀子曾說:“天地者,生之本也?!薄疤斓亍笔且环N生存境域。李清良認為“天地境域”是上古文本能在今天被解讀的根本所在。關于顓頊絕地天通的傳說更說明,天的觀念很早以前就以神話的方式進入人類文字書寫。《論語》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的不言正是展示其具有人格意識的關鍵,更是儒家自我構建以天為行為尺度的根基所在。自先秦而下,漢代董仲舒建立天人感應說,通過五行強化了天的統攝力。“五四運動”以后天所具有的人格神的意味逐漸淡化,演化成具有無形崇拜范疇的意象存在。
教材中《杞人憂天》一文出自《列子》,作者列御寇是道家人物,杞人的祖先是夏禹,在周被封為諸侯國?,F在審視該文似有諷刺杞人不必要的憂慮或者擔心。而杞人的擔憂與擔憂杞人的二人所展示出的思辨對話,正是祖先對天的真實認知,天“積氣”而成,“日月……積氣中之有光耀者”正是古人對天的理解。天地不壞“亡處亡氣”“亡處亡塊”的闡釋中也包括了道家對天地的看法。教材中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想象了天上街市的場景,天河的牛郎織女自由往來,天成為人間的理想模型。該詩作于1921年,正是新舊思潮碰撞極其激烈的年代,自由成為時代主題。詩歌中的天河原來指涉男女界限,如漢代《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河漢不能越的無奈之情。宋代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中“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也充滿了對天河分散真愛之人的無助感。而在郭沫若筆下,天成為演繹場,失去了古人對于天盲目的神化崇拜,成為寄托美好愿景的載體。如此神來之筆正是建立在傳統的人對天的敬畏心理之上。
(二)植物感應
植物因其外形或氣味,抑或是隨季節變化的特殊形態,人類從視覺或嗅覺上與植物可以產生共通感,這種感應意識依托不同的植物寄托著不同的情結?!对娊洝分械陌亍④舨?、蓬草,《楚辭》中的秋蘭、江離、木蘭、宿莽等植物都寄托了人類的特殊感情,對于意象原型所隱含的意義,傅道彬在《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原型批評》中說:“原型根源于遠古的歷史與傳統,卻不直接地表現和反映歷史?!边@也說明植物的意義賦予是中國人思考自然和認知自我的一種方式,并由此開啟中國托物言志的先河。以竹為例,古人認為是氣節和高潔的象征。《詩經·衛風·淇奧》中“膽彼淇奧,綠竹猗猗”,“猗猗”是美麗茂盛的樣子,竹子被認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抖Y記·禮器》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竹子被古人視為氣節的象征。魏晉時期還有“竹林七賢”,李白、孔巢父等還被稱為“竹溪六逸”。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笨梢娭裨趥鹘y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王維在《竹里館》中寫道:“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詩人在竹林中自喻品性高潔的文學作品。菊也是備受古代文人青睞的植物意象,被賦予多種意義。早在《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禮?魂》中也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的文學書寫,屈原用蘭菊裝飾自我,配飾儀容??梢娤惹貢r期菊已經不是單純的植物,而是能夠表達作者主觀情感的寄托物。張桂鳳在《宋詞菊花意象研究》中認為從先秦至唐宋,菊花還具有吉祥、愛情、哀婉、隱逸等含義,如陶淵明《飲酒》中的菊花具有隱逸的含義,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的菊花則是凄涼的象征。到現代,菊花依然保持傳統意蘊,如史鐵生《秋天的懷戀》中的菊花,寄托了對母親思念的哀婉之情。
(三)季節感應
春夏秋冬被中國人賦予特殊意義。《尚書·堯?典》中有帝堯“乃命羲和……敬授民時以殷仲春……以正仲夏……以殷仲秋……以正仲冬。”《周禮集說》中載:“春主仁,先王之刑亦以仁為主也。”《春秋繁露》中也有“春主生,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的說法,根據物候感受來賦予季節特殊的意義,這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自然意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氣溫溫和,拂面暖風催化新生,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早在先秦就有祭春的儀式,古代帝王親自耕種以率天下,春是希望、繁衍生發的象征。朱自清筆下的《春》,處處洋溢著生命的蓬勃感、律動性,這種對生命的感動本質上源于古代農耕社會的原始沖動。所以文學書寫中涉及春的主題多與“生命”有關。如《散步》,許多文本解讀多從親情入手,無可置疑,而從春日散步的角度看,“生命”意蘊則更為濃厚,《散步》既是對自然生命萌發的感觸,又是對人類生命延續的思考。古往今來,在時代宏闊的背景中,春還被賦予了心懷天下與內心苦悶之意。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韓愈的《晚春》則充滿了悲壯憤懣之情,這種文學寫作手法是詩人運用蓬勃春景與蕭條社會現實對比下的內心感觸,更是原始農耕思維與士大夫憂國憂民思維碰撞的結果。
秋,是肅殺、蕭條、別離的代名詞,因此文學書寫中常與離別、冷清、孤寂等相關。《禮記集說》中記“秋主揫斂”,《月令解》中說“秋主殺”?!栋谆⑼x》結合自然現象,搭配災異五行相等,賦予秋以肅穆的意蘊。當四季與原始的天的意識結合后,秋則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意義。至漢五行學說興起,四季與五行相配合解釋萬事萬物,秋季自然景致以及人對此的反應構建出中國人對秋特有的感知。如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運用十余個意象構建出了一幅夕陽秋景圖,從而抒發主人公作為“斷腸人”的凄切感?!抖朊忌皆赂琛分欣畎捉杩罩邪胼喦镌率惆l思念友人之意,詩中的秋氣肅殺激增了詩人冷落孤寂之感,使得整首詩肅清孤獨。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也是在落葉繽紛的秋季,這樣的季節是從文化意蘊上加深了作者對已故母親的懷念。秋天蕭瑟肅殺的自然景象同樣可以賦予人雄渾奮進的激情,如曹操在《觀滄?!分衼辛⒂谑拕徘镲L之中,目之所及“洪波涌起”,時景激發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之情。譚嗣同筆下《潼關》一詩中,詩人面對西北黃土高原的秋山、秋水,心中充滿遼闊無盡之感,激起了內心沖決羅網、摧毀舊籬的少年意氣。
二、依托元典整合和生成教學內容
先秦元典是中華先哲圣賢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塑造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脊梁,歷代對經典元典的闡釋寄托了學者們對實事見解與當政的期許。先哲們所闡述的關于法天立極下的秩序建立,受命于天踐之于人的君權制度,禮辨華夷一統天下的邦國界域等都在歷代元典文本闡釋中得到強化。元典能追本溯源,提供歷史演化中觀念生成的意義,傅佩榮在《儒道天論發微》中講儒家思想不是糟粕,他從先秦開始至今仍為華夏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動力,這是難能可貴的。元典亦是架構華夏精神文明譜系的理論支撐,傳統文化解讀更依賴于從元典中不斷汲取精神養分。
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焸魇谥R需要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儲備上,堅持從中華元典中汲取知識養分,強化教師對教材中所涉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這樣才能生成教學內容。《論語》中包含著孔子對天、命、鬼神和卜筮的論述,如對教材《〈論語〉十二章》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理解,從表面上看是孔子感嘆時光飛逝如川流不息,可以說是孔子的時間觀。朱熹認為該條是“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勉人進學不已之辭”,程子也說此條“此道體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義。此見圣人之心,純亦不已也……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謹獨”,由此可見,對單獨文本的解讀不能只源于文字表面的含義。除了時間觀,可以包括理學所倡導的王道觀,更有君子進學自強不息的修身觀。對教材的整合依托《詩經》《孟子》《禮記》等,這些都是為中國人提供思維動力的元典,教師深入研讀可強化教材文化釋讀根基,由此才能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才能對系統的優秀文化知識進行理解。
三、借助多種解讀和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
文本解讀視角應從中國豐厚的傳統思想中提取。儒、墨、道、法和佛教思想在傳統思想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文本選自不同的時代,帶有不同的思想文化意蘊,而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又根植于現實生活,所以還原文本原義與還原文本闡釋義,是正確探究華夏文明價值觀的必要途徑。立足教材解讀必然是根本,而一個教材是否只有一種文化視角則值得商榷。以《觀滄?!窞槔紫?,詩人是登山,《孟子》中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的一個意義就是可以曉看萬物,該詩中后段描寫也是建立在登高的基礎之上?!吨芤准狻ぞ?二》中講:“艮為山。登山備下,順有師象,故利御寇也?!睂τ谡鲬馂趸竵碚f,登高還隱含順利出師的意義?!段宥Y通考》中記載胡寅在論議封禪時有“登山琢石,夸大功徳,或有秘祝以祈不死”。由此可見,登山還有宣告功德、祈禱長生的意義。其次,是“東臨碣石”,說明他從東側登頂碣石山,而東側登山最早則是源于孔子登泰山,按照較為可靠的《禮記·檀?弓》中記載,孔子是從王母池東側的虎山登臨泰山。而東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許多重要的儀式都與東的方位有關。按照五行說,東方屬木,春祭時要祭拜天神,祈求風調雨順。《周禮全經釋原》:“祭日于東”,東方還有敬畏太陽的意義?!秲x禮集編》:“戶內之東祭時,室中之主位也”,東還具有“主”的意思。總之此處曹操從東側登臨碣石山既是祈福,又展示出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再者,“秋風蕭瑟”中的秋,在上文季節感應中已作解釋,秋主殺伐,利于戰事,這也是曹操選擇秋季征戰烏桓的一個原因。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是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水河山島之景后視線仰望所得到的景象。《易經·文言》中書:“夫大人者……與日月合其明?!贝藭r的“日月”是關照個人品性的標尺?!稌鴤鳌分休d:“圣人之德,如日月之光,貞一而無所不及也。”更說明先圣以日月為尺度衡量自我德性,可見日月不僅有光明的意義,更是德性與品質的神圣存在?!靶菨h”(前文已述)也是源于人對天的崇拜意識,寄托著人類對戒律的敬畏、對美好的遐想。最后,“歌以詠志”,“歌”是一種形式,歌的內容是志的展示。以歌詠志是先秦流傳的古老方式,《詩經》承載著宏闊的歷史哲思,是古人對天地自然、人倫關系的認知積累,最早是伴歌而詠。在《左傳》《莊子》《孟子》《戰國策》等諸多典籍中很多處引詩“詠志”。如《閔公二年》載:“許穆夫人賦《載馳》?!倍蓬A注:“《載馳》,《詩·衛風》也。許穆夫人痛衛之亡,思歸,言之不可,故作詩以言志?!辈懿佟队^滄?!分懈璧男问绞顷愒姷男问?,而所詠的志則是壯豪之志。這樣從動作——登高,方位——東,時序——秋,形式——歌詠等角度解讀《觀滄?!愤€具有意義,在曹操看來征戰烏桓是正義之事,所以該詩體現出曹操對德性的伸張,對圣賢之德的渴望,利用時序為自己勝戰尋求依托等意義。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主題式閱讀、情景式教學等方法將優秀傳統文化多元視角植入學生認知,才能將文化自信的根基扎牢。
首先是情景化教學,自然意識文化本身建立在古人對自然意識的切己感受之上,所以情景化教學可做參考。在課程引入中教師可以創設與之相關的情境,如《觀滄海》中的秋風,在播放視頻或者親身感受秋風的基礎上讓學生言說自我對于秋風的感受,并說出原因,由此可以順利切入文本的解讀。其次是主題式閱讀,在梳理整合教育資源后,對教授課文中所涉及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分類整合。教師依托元典進行分析確定主題,可以依托意象或者選文所涉及的時序、界域意識文化要素,制作課堂教學的卡片等,讓學生自我閱讀,自我分析意象在文章中的多重含義,而非借助注釋等單一化解讀。這樣不僅能更正長期以來對優秀傳統文化偏頗的理解,也能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領悟和認同。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利用課堂教學實踐傳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關鍵。吃透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與課堂目標的契合點,將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細化認同感、增進自信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這里教材解讀是根本,情景化教學、主題式閱讀等教學方法是依托。只有多視角解讀、深化挖掘文化內涵,才能增進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