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薔
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西南邊緣,有一條“綠色長城”靜靜守護著母親河黃河和銀川平原。這道“長城”實現了讓毛烏素沙漠后退20公里的壯舉,見證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跡,也記錄了一位傳奇人物近40年的堅持與夢想。他就是王有德,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黨委書記、局長,“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王有德依然活躍在治沙一線。2014年退休后,他沒有選擇安享晚年,而是將銀川河東機場以東的萬畝荒灘作為新的戰場,發起創建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發動社會力量治沙植樹。他說:“只要還能干一天,我就對治沙、對造林、對生態追求一天。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讓職工變富裕
1953年,王有德出生于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靈武市馬家灘鎮。那里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當地有首民謠:“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 狂暴的風沙給王有德留下了沉痛的記憶。童年時,他目睹著黃沙一次又一次爬上窗臺、灌滿窯洞,最后逼著全村人無奈地搬離故土。他也清晰記得,短短十幾年間,竟有20多個村子被黃沙吞噬,3萬多人被迫遷徙。從那時起,他在心里就跟沙子較上了勁。
1985年,32歲的王有德調到靈武縣白芨灘防沙林場擔任副場長,從此開啟了與沙漠鏖戰的人生。那時的白芨灘幾乎看不到綠樹,風沙肆虐,面臨著沙逼人退的困境。林場生產多年徘徊不前,固定資產不足40萬元,159名職工只能靠著每年10萬元的財政撥款艱難度日。生存環境惡劣,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大家吃的是辣椒面拌飯、辣糊糊;喝的水含氟量過高,導致孩子們眼睛往外凸;住的房子殘破露頂,晚上能看見星星;走的是土路、石子路,沒有柏油路;看病要坐手扶拖拉機去40公里以外,一路顛簸,顛得整個人都快散架了。大部分職工不愿意繼續在這深山老林受苦,紛紛要求調走。
面對這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王有德意識到:要治沙,必須先治窮,先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人心聚攏起來。壓縮非生產人員,打破“大鍋飯”,實行責任承包制,實行績效工資、按勞取酬……大膽改革的同時,王有德鄭重承諾:職工不富不走,場子不活不走,沙漠不綠不走。
1986年7月,王有德帶領職工打響了第一場治窮、治沙攻堅戰——在北沙窩流動沙丘地帶種植近千畝果園。之后,他就像是長在了沙丘里,十天半個月不回家是常事兒。回家一次,衣服褲子口袋、鞋和襪子里全是沙子。妻子打趣他:“你天天在外面治沙,倒快把自己家弄沙化了。”有一次,王有德連續6個多月沒回家,因為生活條件艱苦又過度操勞,體重從150多斤下降到118斤。看著從前高大魁梧的兒子變得瘦骨嶙峋,向來支持他工作的老父親動了肝火:“你忙,人不回來我不怪你。可是你看看,你把自己的身體弄成啥樣了?”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王有德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感動了林場上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果園漸漸有了雛形。成片的果園不僅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護體系,也給職工帶來了長期穩定的收入。與此同時,王有德四下籌措資金,帶領職工發展養殖、柳編副業,開辦飯館、旅館、修理廠、磚廠。有了產業,林場效益逐年好轉,職工收入隨之水漲船高。大家看到了希望,有了積極性,造林治沙的工作自然有了進展。
讓沙漠變綠洲
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人民楷模……這些“重量級”榮譽是王有德奉獻半生的無聲記錄。他卻總說:“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屬于每一個治沙人。”回顧往昔,他總結說自己其實就干了兩件事:一件是讓職工變富裕,一件是讓沙漠變綠洲。
“養個娃娃容易,在沙漠里種棵樹難得很。”春天,王有德帶著職工住進沙漠里去種樹。當天拉來的樹苗如果過夜會大大降低成活率,通宵栽樹因此成了家常便飯。夏天砌渠,他和職工一樣背著25公斤重的水泥板走在滾燙的沙地上,脊背磨破了,汗水滲進去,太陽一曬鉆心地疼。冬天,他們扛起鋤頭到沙漠中間挖樹窩子,蓄積雪水,這樣開春以后才能直接種樹。為了搶抓樹苗灌冬水的時機,經常日夜吃住在水渠邊。幾十年同沙生植物耳鬢廝磨,王有德患上了嚴重的鼻竇炎。由于常年吃飯不應時,他的胃病也十分嚴重。對于這些,王有德都不以為意:“寧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后。”這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多年來始終堅持的理念。
對于王有德治沙的成功經驗,當地人如數家珍——將苗木培育從以沙生灌木為主轉向常青樹、闊葉喬木、花灌木等多個品種;創造性地把小麥這種遍布寧夏平原的主產作物秸稈作為材料進行草方格固沙試驗……到2014年退休時,王有德帶領職工共營造防風固沙林60多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探索出白芨灘“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灌防護林,內部建經果林,搞養殖業、種牧草,養殖業反哺林草業”五位一體的綜合治沙模式,實現了讓沙漠后退20公里的壯舉。
從防沙治沙到人進沙退、林進沙綠,在王有德的帶領下,白芨灘人治沙播綠、種樹富民,走出了一條“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的興場之路,也走出了一條科學治沙、綜合治沙,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當年黃沙漫天的林場徹底變了樣,已發展為林木總資產達幾十億元的綜合性林區。2000年,白芨灘防沙林場憑借顯著的治沙成效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其治沙經驗被國務院確定為循環經濟的示范模式。如今的白芨灘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野兔、狐貍、山雞等上百種動物,以及珍稀瀕危植物沙冬青等300多種旱生沙生植物都在這里重現。
與沙漠鏖戰半生,王有德無怨無悔:“因為山青了,草綠了,職工跟著你干覺得值得了,老百姓不再被沙子欺負了。”看著沙漠里那一片片的綠,他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有記者采訪,他總是說:“少宣傳我,多宣傳那些給基金會捐款買樹的人。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我的背后有千千萬萬熱愛祖國、熱愛大地的人。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
本欄編輯/彩虹
3714605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