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中提出需要確保學生書面表達觀點明確,能夠圍繞中心選取寫作材料,合理安排作文結構。在此背景下,教師需要著重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發揮,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思維導圖應用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也叫心智圖,是由英國學者在1960年發明的一種將發散思維具象化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能夠將使用者內心想法按照某種層級順序描繪下來,使用者可以在此期間利用顏色、數量級表示不同事物或想法之間的邏輯關系。按照認知思維發展規律,使用者思考時右腦會處理顏色空間及圖像相關信息,左腦會處理邏輯順序以及相關數據。在構建思維導圖過程中,使用者需要充分調動左右腦的功能,通過使用圖形、關鍵詞以及色彩,清晰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現實困境
在傳統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僅會要求學生按照教材或練習冊明晰寫作要求,利用兩節課時間完成寫作,并在教學活動結束前開展作文展評,以此結束整個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從實際應用角度來看,無論是作文的選題還是寫作方式,都被局限在了特定范圍內,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有效凸顯出來。寫作的過程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對文章整體結構、故事情節以及脈絡走向進行細致規劃。高中生群體思維認知正處于發展階段,學生可能在作文構思前期對各項事宜能夠精準把控,但隨著寫作進程的不斷推進,少數學生可能存在思緒紊亂或對情節發展的認知偏差,影響后續寫作。這往往就是教師沒有要求學生將寫作思路體現在紙上所導致的。
三、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正向價值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思維導圖應用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思維導圖在作文教學中發揮價值的內在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新時代教師不僅需要注重教學進度、教學目標落實以及教學內容選擇,還需要著重觀察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動機以及思維認知變換情況。思維導圖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困境。學生在寫作前期可以依托思維導圖將自身對作文整體結構、脈絡框架等相關內容清晰直觀地繪制在紙張上。由于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思維認知以及知識水平各不相同,對待同一知識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看法,因此學生設計出的思維導圖也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群體的差異性。這一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發揮自我思考的價值,還能夠在作文后續展評過程中通過互相交換思維導圖學習他人優秀的思維方式。相較于傳統教學活動,教師要求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此期間,教師始終以引導者的身份把控整體教學活動,通過對話互動的方式與學生群體建立科學合理的溝通橋梁,了解每位學生的行為動機以及內心想法,最終充分發揮學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
(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積累語文經驗的同時,還需要探究各類語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生在構思思維導圖期間,需要從時間空間以及構成要素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同一思維導圖在不同視角下的含義各不相同,展示出的信息量十分龐大,能夠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此外,學生在未來學習過程中對某一知識產生了新的認知,也可以將這一想法繼續記錄在原有的思維導圖中。無論分支數量有多少,最后都會歸結于一個共同擁有的核心,相比線性單一的思考方式具有龐大的信息量。以氣象為例,教師要求學生書寫與氣象相關的作文時,學生可以在思維導圖中心寫下氣象二字并以風雨雷雪等自然天氣為分支結構,每條分支結構中對應的氣候條件又會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學生親身經歷的事物中展示出不同的社會風貌以及社會現象。因此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在層層篩選過程中把握作文的主題立意、控制篇章結構,展示出自身獨特的理解。
四、思維導圖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實踐分析
(一)思維導圖在審題立意中的應用
從審題人視角來看,評價一篇語文作文需要從素材、立意、語言與結構4個方面進行綜合探討,其中立意是作文的靈魂。近些年高考語文作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新材料,這些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社會熱點問題、古籍名著中的語句或故事等。新材料作文的特點在于只會為學生提供基礎資料,學生需要在具備強大的審題能力的基礎上精準分析背后的內涵,圍繞材料發散思維,展開聯想,準確定位作文立意,避免跑題偏題現象的發生。思維導圖就是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審題立意能力的重要途徑。
以2015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題為例。該題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了解材料后,挖掘該材料中的關鍵詞并確定主題。此次高考作文材料為寓言故事,因此需要學生找到寓言故事中每個陳述對象以及他們之間的關聯信息。如文章中提到“大樹沒有翅膀,卻結出甜美果實讓野獸吃后,將自己的種子帶到各地”,這就要看學生能否從深層次去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即便沒有先天條件,也需要利用后天環境創造條件;有志者事竟成。”學生還可以從其他維度進行理解:“飛禽走獸一直認為有翅膀和腿才能旅行,但得知大樹果實的旅行方式后,發現自己固有的結論是錯誤的。”進而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或改善固有思維”等多個維度出發確立自己的作文立意,以此類推。
此時,運用思維導圖就是確保文章立意準確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可以在白紙中心書寫“大樹果實”這一詞匯,隨后畫出箭頭,并在箭頭上方寫出“大樹果實經動物消化前往各地”,以此表明大樹果實的發展歷程。同時分別畫出多個箭頭對不同視角的各種想法做出提示。這一過程能夠確保學生在寫作前明確寫作主旨,并在寫作過程中對某一概念或事物深入探究時緊緊抓住文章核心點,避免出現跑偏現象。
(二)思維導圖在謀篇布局中的應用
以記敘文為例,思維導圖在記敘文謀篇布局中需要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凸顯文章清晰的時間、人物、地點,按照時間維度或者空間維度,梳理各個故事情節。所有的事件發展演變過程都需要有開頭和結尾,同時還需要確保突出主題主次分明,能夠利用具體事件深刻描繪自己情感價值觀的變化。
綜上所述,要從審題立意以及謀篇布局兩個維度出發,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思維導圖,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發揮思維導圖在寫作教學中的內在價值。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