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侹
(臨汾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臨汾 034000)
“一帶一路” 倡議是國家級頂層發展戰略,依托文化符號蘊意, 和平共發展為指引。 “一帶一路” 戰略重點圈定18個省市, 但倡議的實施對于山西、 河南、 安徽等6 個中部省份來說也是百利而無害的。 山西自古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 明末至清晉商經濟蓬勃發展, 成為中俄貿易的重要通道, 同時也促使武術文化得以跨文化傳播。
本研究以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現狀為背景,“一帶一路” 國家戰略相關思想為主線。 山西武術文化的傳播緊握時代命脈, 抓緊時代發展潮流, 與 “一帶一路” 發展戰略同向同行。 弘揚山西武術文化正能量, 拓展國際視角, 使其得以更好地走向世界,為體育強國夢、 民族復興夢的實現發揮作用。
縱觀千年歷史, 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碰撞融合是世界各國交融的必經之路,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 是影響世界發展的根本要素之一[2]。 “一帶一路” 倡議的實施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符號, 雖當前各國的合作處于穩步向前的狀態, 但文化的深層次傳播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中部地區山西地域特色的武術文化是典型的以 “文” 促 “武”, 憑借表里山河的地貌特征、 關公文化、 根祖文化、 晉商精神的影響,使山西形成獨具一格、 兼容并包、 崇尚忠義和興文崇武的區域文化特質。
葛劍雄[3]在接受法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一帶一路”建設本質上是經濟行為,文化是 “潤滑劑”。 在此基礎上, 發掘山西武術文化的核心觀念, 積極響應 “一帶一路” 建設方針。 遵循求同存異、 兼容并蓄、 和平共處、 共生共榮的原則, 增進世界各個文明間的文化對話,進而實現中國與沿線各國的聯合發展。 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倘若把中國山西地區融入釋、 道、 儒、 醫和兵等各家思想精華的傳統武術文化發展為世界文明生產、 文化交流服務,這不但能夠擴大世界文明傳播,而且還可增強中國中華文化 “軟實力”。 “一帶一路” 的倡議也為中國文化向全球提供文明商品和服務,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但 “一帶一路” 的建設過程中沿途擁有數十國家, 不同的宗教信仰、 語言、 文化和政治或多或少會對 “一帶一路” 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影響[4], 這些因素的干擾為 “五通” 的實現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山西武術文化深受武德、 關公文化、 根祖文化和 “仁、義、 禮、 智、 信” 等[5]文化蘊意的影響, 有利于規避不利因素同時凸顯山西武術文化的魅力, 便捷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
2015 年出臺 《山西省參與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實施方案》 自此, 在基礎設施方面, 鐵路、民航、 公路的建設實現北可上, 西可進, 東可出和南可下。在海關、 貿易方面, 海關通關一體化的改革、 “山西品牌中華行” 和 “山西品牌絲路行” 方案的實施促使民間交往更為頻繁。 經濟貿易取得快速提升, 據統計, 現場成交5000多萬元, 簽約成交額達到30 多個億。 “絲路行” 活動帶動500 多家企業走出去的同時, 提升山西文化品牌形象, 與“一帶一路” 沿途國家創建了共商平臺。 在國內外文化交流方面, 為講好山西故事, 我省積極打造形式多樣的海內外文化交流活動。 廣泛的民間往來為武術文化的傳播提供發展契機, 戰略方案的實施加快了山西品牌和山西企業 “走出去” 的步伐[6]。 “一帶一路” 倡議始于經貿, 發展與文化, 經濟發展促進文化變革, 文化發展帶動經濟得以質的飛躍[7]。 新時期倡議的提出為山西武術文化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條件。
“留學生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學習者與融合者, 更是文化傳播的介體。” 留學生武術教育的發展為跨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2016 年 《推進共建 “一帶一路” 教育行動》 指出, 在接下的5 年時間內, 加大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資助力度, 資助學生數達到每年1 萬名, 而且還要做到加大向外輸出的力度, 三年內每年向外公派2500 名[8]。山西為響應 “一帶一路” 戰略構想, “山西品牌絲路行”將教育置于比較重要的位置, 省政府設立 “來晉留學政府專項獎學金”, 涵蓋山西老六所高校。 此外, “一帶一路”與 “山西武術” 的相關論壇在省市及高校宣講。 倡建高校國際聯盟智庫, 推動山西體育事業和文化建設的進步[9]。 據統計, 留學生以 “一帶一路” 沿線鄰國居多, 是國家之間交流的重要紐帶。 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更應強化留學生教育, 弘揚山西武術文化的精神理念。
2020 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國際合作重點發展項目[10],成為我國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合作的助燃劑。 山西表里山河、 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積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 在歷史上與絲綢之路發展繁盛互相交流互促, 佛教高僧通過絲綢之路將佛教傳入中國, 為河西走廊的開拓奠定基礎。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世界各國高僧到山西五臺山取經研佛學法, 是源于內心的佛學信仰, 以 “五臺山”為自家寺院定稱。 步入國家現代化信息時代, 擁有 “華夏文明搖籃” 美譽的山西武術文化應以文化資源優勢為動力,以此為助燃劑, 開拓山西武術文化的傳播市場。
為落實共建 “一帶一路” 倡議, 積極促進我國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 (以下簡稱沿線國家和地區) 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合作, 文化和旅游部開展 “一帶一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征集與扶持工作。重點覆蓋面向沿線國家的文化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營銷、 文化裝備等7 大領域, 使得 “一帶一路” 文化貿易與投資的重點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展。
山西武術文化的內涵精粹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 無論其文化內涵還是商業效益, 在沿線國家文化輸出中皆有較為廣闊的開拓空間, 一方面, 山西武術文化的傳播可趁此機會申報 “一帶一路” 文化貿易重點項目,獲得政府扶持與投資; 另一方面, “一帶一路” 國家戰略構想中 “民心相通” 的文化建設為山西武文化傳播的 “絲路行”, 提供了舒適的傳播平臺, 傳播阻力減少, 定會掀起文化交流的熱潮。 此外, 我國高度重視信息通訊的建設,加強致力于世界各國新的互聯互通。 倘若一旦沿線國家現代化信息化之路打通, 國際間經濟往來必會日益密切。 山西武術文化的跨傳播應進一步完善其網絡資源, 豐富宣傳模式, 拓寬宣傳途徑, 第一時間加入信息化傳播中, 打開山西武術文化的傳播市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強盛, 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11]。 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在認知層面存在著不同文化的各異性、 在情感層面存在不同民族的復雜性、 在意志層面存在著意識形態的多元性、 在行為層面存在著風俗習慣的差異性。
山西武術文化沿 “一帶一路” 跨文化傳播, 對于當地文化而言, 無疑是一種外來文化, 二者對事物的不同理解可能會使雙方產生沖突, 這種情況下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調適, 調適雙方的差異, 解決雙方的文化的各異性, 使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更容易被接受。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很多, 文化各異性導致山西武術文化解讀的多樣性, 但無論何種解讀, 我們更應敬重彼此的差異, 認同并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 “一帶一路” 沿線各國多元文化的各異性,更需持一種 “求同存異、 兼收并蓄” 的文化心態。 避免文化中的沖突和矛盾, 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互鑒共融。 兼收并蓄,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山西武術文化也需要不斷借鑒和吸收沿線國家的文化精髓以豐富自己的內容和風格。
縱觀世界, 韓國跆拳道的跨文化傳播取得一定的成效。韓國跆拳道的國際化傳播, 除奧運會的助推外, 遍布世界各地的本土人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謂武術本土人才, 是指既可以較好地掌握武術技能, 又能夠較為全面地把握武術文化的歷史脈絡。
“自20 世紀, 眾多教練員被公派任教, 但教學模式多以 ‘競技武術’ ‘高、 難、 美、 新’ 動作為主[12]”, 山西武術文化的傳播亦是如此。 據觀山西最具影響力的武術人,大都年事已高、 文化水平較低, 這樣傳播模式會限制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本土人才” 培養亟不可待, 應將其放在首要發展位置。 山西武術文化 “本土人才” 的培養需要以教育為承接點, 我國高等院校本、 碩、 博人才培養的三個層次體系, 可形成專業體育院校與綜合類院校的培養格局, 夯實山西武術高等教育。 從內在視角分析, 讓熟悉中華武術的專業人才隊伍走出去, 去世界各國傳播中華武術文化; 從外在視角而言, 引進培養一批深研中華文化的各國武術留學生, 內外共融進一步助推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開放交流。
“一帶一路” 的發展吸引了沿線鄰國的留學生。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跨文化傳承和傳播的最好途徑之一, 基于此,山西省開設留學生武術教育的院校更應把握時代機遇, 探索中華武術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跨文化教育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各國各族人民學習、 內化和發展武術文化的歷程是對異文化理解和尊重基礎上的教育過程。 需要在跨文化視角下對武術課程目標、課程內容、 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方面給予方案。 第一,武術課程的教學目的包含學習理解能力的培養, 與武術教育文化 “對位”, 進而支撐起整個武術文化的內外融合發展。 除了基礎的課程教學外注重跨文化能力和意識的培養。第二, 課程內容需得以優化, 堅持基礎性原則, 尊重文化差異, 結合留學生主體性和興趣的基礎上科學有效開展教學。 第三, 課程實施不單單只是武術技能和文化的傳授,需要將跨文化理論與知識融合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 武術技能、 中國哲學、 審美等不僅可以通過課程, 也可利用學校武術社團培養留學生跨文化能力。 第四, 課程評價需引起重視, 不單只是武術技能或文化, 跨文化能力也應置于評價體系之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無一不依賴于一定的傳播平臺。 “拳種” 是用來傳播武文化的載體, 在山西武術跨文化傳播供需兩側, 需要構建傳播平臺, 杜絕供需兩側的 “錯位”, 確保 “對位” 相接。
針對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跨文化傳播平臺, 其一,搭建山西武術技術傳播與武術文化教育平臺。 其二, 構建較為有效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創設國際化武術比賽與武術節活動, 擴大文化交流。 從國家角度分析, 針對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武術競技運動的發展需求, 可繼續在政策層面對其開展針對性、 專業性武術指導, 輔助它們建立自己的武術隊, 可以多舉辦武術比賽, 向它們伸出橄欖枝, 鼓勵其參加武術比賽, 潛移默化地將山西武術文化的精神理念 “走出去”。 學校教育層面, 借助前期構建的 “一帶一路” 高校戰略聯盟可繼續擴大山西高校與沿線國家高校的合作, 通過海內外孔子學院擴大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民間體育層面, 利用市場經濟做助推器, 深入鄰國助推山西民間體育教育、 培訓、 傳承人 “走出去”, 對外傳播山西民間武術和文化。
萬物得其本者生, 百事得其道者成。 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雖有一定的挑戰。 但我們應迎難而上, 面對文化差異, 求同存異、 兼收并蓄, 以敬仰與包容之態, 構建山西武術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加深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 使山西武術文化能夠在自我更新的基礎上, 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服務, 激發出強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