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昊南
(漢陽大學, 韓國 首爾 04763)
現階段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不斷降低是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 中小學時期學生身體發育處于關鍵時期,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身體素質, 而這離不開合理有效的體育教學[1]。 不過在傳統的中小學體育課堂上, 采取的常規鍛煉方法往往缺乏針對性, 感覺統合訓練能夠針對大腦分析、 處理、 加工外部感覺信息這一過程展開訓練, 和中小學生大腦及身體的發育發展關聯緊密[2,3]。 本研究以中小學生為分析對象, 采取分組對照的方式, 探索感覺統合訓練對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影響。
感覺統合失調指的是任意原因導致個體難以對環境中接觸到的各種刺激予以整合、 組織, 導致機體難以正常運作的情況[4]。 針對這一情況, 國外研究人員提出了感覺統合訓練, 這是游戲運動訓練療法, 指的是讓兒童借助專門器械, 通過針對性、 計劃性的游戲運動鍛煉大腦的整合功能。
經過多年的發展, 感覺統合訓練已經不再局限于對患兒的治療, 國內外研究人員將之引入到體育教學中, 運用已有體育器械和器材, 結合專業的體育訓練內容, 通過游戲運動形式來為學生提供大量感覺刺激, 從而提升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 達到推動學生心理和身體健康發展的目的[5]。
現實生活中, 中小學生需要和客觀世界不斷接觸, 這樣其感覺統合能力才會逐漸完善。 感覺統合功能出發點是人身心發展的規律, 這一過程是有規律的, 是符合自然的[6]。 每一個學生的感覺統合功能發展進程相同, 不過發展有快有慢, 若發展速度遠遠慢于正常孩子, 該學生就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
現階段很多學生在日常生活及學習過程中, 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 多動、 膽小、 害羞、 適應力差、 笨手笨腳的現象, 部分青少年存在閱讀困難、 做作業磨蹭、 愛哭鬧、孤僻的情況, 這些和感覺統合失調存在一定關聯[7,8]。 對這類學生可以通過感覺統合訓練來矯正其行為。 而對于感覺統合情況正常的學生而言, 感覺統合訓練能夠鍛煉其身體素質、 感受能力, 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育有積極影響。
在2021 年1 月到2021 年7 月, 選取某初中一年級及附屬小學一年級共4 個班級的學生作為觀察對象, 每個班級人數為30 人。 將之根據班級分組, 分別為對照組 (一年級小學生30 人、 初一學生30 人) 和觀察組 (一年級小學生30 人、 初一學生30 人)。 2021 年1 月至2 月作為預實驗階段, 2021 年3 月至2021 年7 月作為正式實驗階段。 對照組、 觀察組的一年級、 初一學生, 均各有36 個學時、 18 周的體育課程。
2.2.1 對照組
對照組的小學生和中學生, 根據學校對應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展開教學, 另外在每周周二社團活動中, 由體育教師根據經驗組織體育活動。
2.2.2 觀察組
觀察組小學生和中學生, 均按照感統訓練特征、 原理,根據相應教學內容, 選擇相應體育游戲, 將之融入正常體育教學中, 在課堂上開展訓練。 另外, 每周周二實施專項感覺統合訓練。 考慮學生生理及心理特點, 不可長時間采用固定練習法, 因此本研究將游戲教學與訓練方法結合,采取循環練習方法。
2.2.3 體育課訓練
每次訓練分成4 部分內容, 包括熱身運動、 教學部分、感覺統合訓練、 放松練習。 感覺統合訓練內容是綜合考慮對應班級的教學內容、 感覺統合訓練內容來創編, 內容包括教學大綱明確規定的各項基本活動能力, 如跳、 跑、 走,同時涵蓋籃球、 民間體育等運動技能。
(1) 走: 根據教學內容和感覺統合訓練, 包含注意力訓練、 前庭平衡訓練, 設計 《黑夜取寶》、 《感覺平衡》 的游戲, 讓學生在掌握走的能力的基礎上, 鍛煉其注意力和平衡能力。
(2) 跑: 基于注意力、 快速跑的角度, 設計 《抓獲俘虜》 游戲, 讓學生在提升快速跑的同時, 鍛煉其注意力。
(3) 跳: 從平衡協調、 跳躍能力的角度出發, 在技能練習中, 設計 《石頭剪刀布》、 《單足稱霸》 的游戲, 讓學生在鍛煉跳躍能力的同時, 對平衡能力與協調性進行鍛煉。
(4) 技巧練習: 從協調性及靈敏性的角度出發, 設計《穿越生死線》 游戲, 讓學生鍛煉協調性。
(5) 基本技能訓練: 在學生對運球技術熟練掌握的基礎上, 考慮鍛煉其注意力, 設計 《西瓜爆炸》 游戲, 在提升難度的同時, 促使學生對運球技術加強鞏固, 同時鍛煉學生注意力。 將民間體育和感知統合訓練器械結合, 對學生攀爬能力進行培養, 設計 《滑板接力》、 《比誰跳得好》游戲, 鍛煉其手腳協調性。
2.2.4 社團活動練習
社團活動主要展開感覺統合訓練, 根據學校的資源及教室中的練習器材, 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設計訓練內容, 從觸覺練習空間知覺練習、 本體覺練習及平衡覺練習出發,訓練項目包括以下幾種。
(1) 前庭平衡及本體覺訓練: 根據感覺統合的訓練方法, 采取大籠球練習。 讓學生在大籠球上取俯臥位, 雙手將球抱緊。 教師輔導其展開前庭覺及本體覺的刺激, 促使學生協調性及平衡能力提升。 還可展開袋鼠跳練習, 讓學生站在布袋里面, 教師為其規定距離, 讓其跳躍, 刺激其本體覺的發展。 通過滑板可以鍛煉學生上下肢的協調能力及配合能力, 讓學生在滑板上成俯臥位, 從特定滑梯上逐漸滑下, 刺激學生前庭覺和本體覺, 提升其運動中的協調性及穩定性。
(2) 觸覺練習: 可以組織按摩球練習, 讓學生在地毯上躺下, 教師以按摩球在學生身體上滾動, 刺激其觸覺。還可展開皮球練習, 教師先給每一位學生發放一個皮球,指導學生按拍皮球。 陽光隧道鍛煉, 讓學生自隧道一端向另一端爬去, 爬行過程中教師可將隧道移動, 提升練習的難度。 通過這些游戲可以提升學生對外界的觸覺感知, 對神經發育有積極影響。
(3) 空間知覺練習: 可采取吊纜插棍練習的方法: 用吊纜懸掛學生, 從小孔中將不同顏色的小棍取出, 之后讓學生根據棍子的顏色插入小孔, 教師可結合具體情況將吊攬緩慢擺動, 提升難度。 還可組織蹦床練習, 讓學生在蹦床上站好, 教師輔助其上下跳動, 學生熟練掌握動作之后,教師不再提供協助, 讓學生自主上下跳動, 在不穩定環境中, 刺激學生空間知覺, 鍛煉其平衡協調能力、 注意力,改善情緒不穩定狀況。
在教學中, 安排專門的質量控制員來確定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觀察組教學內容, 根據已經編訂的內容開展。另外, 在對照組和觀察組教學中, 保證對應的中學班級、小學班級教學進度、 場地器材、 教學時數一致。
2.4.1 基線資料分析
對兩組學生的基線資料進行分析, 包括性別組成、 年齡、 身高和體重。
2.4.2 感覺統合評價
在實驗前后, 利用兒童感覺綜合評定量表對學生的感覺統合情況進行評價, 該量表為臺灣奇德兒腦力開發聯盟修訂, 且我國已對其實施標準化處理。 主要由教師根據兒童近一個月的行為表現來填寫, 其中包含58 個選項, 5個維度, 量表設計觸覺過分防御、 前庭失衡、 學習能力發展不足、 本體感失衡等內容, 根據學生年齡將粗分換算成標準分, 若得分低于40 分, 說明存在感覺統合失調。 該量表重測信度是0.47~0.73, 結構效度是0.49~0.94, 信效度較高。
2.4.3 測試
在實驗結束后, 對學生展開體育成績測試, 測試項目包括50 米、 沙包、 立定跳遠、 跳繩、 坐位體前、 平衡木、單足閉眼站。
對照組小學生、 中學生和觀察組小學生、 中學生的基線資料比較, 組間差異不顯著 (P>0.05)。 見表1、 表2。

表1 兩組小學生基線資料比較

表2 兩組小學生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與觀察組 (小學生、 初中生) 在實驗前的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組間差異不顯著 (P>0.05); 實驗后, 觀察組小學生及初中生中, 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中小學生不同時間感覺統合失調發生情況(%)
對照組與觀察組 (小學生、 初中生) 在實驗前的感覺統合量表各項指標評分組間差異不顯著 (P>0.05); 實驗后,觀察組小學生及初中生中, 感覺統合量表評分中, 本體感受能力、 前庭平衡評分組間差異顯著 (P<0.05), 學習能力發展、 觸覺過分防御評分組間差異不顯著 (P>0.05)。 見表4、 表5。

表4 小學生感覺統合量表得分
實驗結束時, 對兩組學生體育成績得分中, 在小學生和中學生中, 50 米、 沙包、 坐位體前屈成績組間差異不顯著 (P>0.05); 觀察組立定跳遠、 跳繩、 平衡木、 單足閉眼站等各項成績均優于對照組 (P<0.05)。 見表6。

表6 兩組學生體育成績得分
現如今, 感覺統合失調在中小學生中十分常見[9,10]。 本研究通過調查, 發現在實驗前, 對照組與觀察組中的小學生和初中生, 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均在40%及以上。 由此可見, 目前中小學生的感覺統合失調問題已經十分常見,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本研究顯示, 經過相應干預后, 觀察組小學生及初中生中, 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由此可見, 感覺統合失調是可以通過科學有效的干預來改善的。
4.2.1 學生感覺統合量表評分的差異
本研究選取兩組中小學生, 對照組采取常規方法教學,觀察組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了感覺統合訓練。 對學生感覺統合量表的評分進行分析, 發現觀察組實驗后本體感受能力、前庭平衡評分優于對照組 (P<0.05)。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對照組學生本體感受能力也有一定改善, 不過只有觀察度的學生改善十分明顯。 本體覺指的是人體對深部結構如韌帶、 關節、 肌肉等的感受程度。 新時期常規體育游戲無法滿足小學生的鍛煉需求, 因此開展各項游戲性運動, 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本研究觀察組采用的按摩球鍛煉、按拍皮球鍛煉及陽光隧道練習, 均可對學生的本體感覺造成刺激, 促進了學生本體感覺的發展, 同時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中小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教學課堂中。
前庭平衡覺屬于前庭平衡系統, 負責機體的平衡感。本研究中, 觀察組針對前庭平衡機制和學生身心發育的特征, 設計了一系列體育游戲, 并且通過語言輔助、 配合,鍛煉學生的注意力, 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前庭平衡覺的感受能力。
4.2.2 學生體育成績的差異
本研究對兩組中小學生的體育考核成績進行比較, 發現觀察組小學生、 中學生立定跳遠、 跳繩、 平衡木、 單足閉眼站等各項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小學生、 中學生 (P<0.05)。50 米跑可以體現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快速跑能力, 兩組學生的50 米跑結果差異并不顯著, 說明感覺統合訓練提升學生的運動速度效果并不突出。
立定跳遠能夠對學生身體協調性爆發力及身體的彈跳能力予以反映。 本研究觀察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 這是因為在本次實驗中, 觀察組采取的感覺統合訓練方案中包括很多跳躍練習內容。 這些活動項目能夠對學生腿部肌肉力量進行鍛煉, 同時可以鍛煉學生跳躍時腿部和手臂協調性, 配合增強學生的身體協調性。 常規體育鍛煉中, 教師對力量身體素質的練習比較重視, 對體能練習不夠重視, 隨著年齡增長, 學生的肌肉力量會不斷增加, 不過若能結合感覺統合訓練, 可以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跳躍能力。
觀察組的跳繩成績優于對照組。 這是因為觀察組在跳繩訓練的同時融入了感覺統合訓練, 讓學生的肢體運動和感覺輸入彼此結合, 增強了其腦神經系統分析的能力。 平衡木、 單足閉眼成績反映了學生的本體感與前庭平衡功能,這兩項之所以能夠改善, 是因為采取的獨角椅、 平衡木、滑板等活動, 形成系統刺激, 讓學生神經系統更為合理分工, 支配肢體更為準確。
綜上所述, 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感覺統合訓練,能夠提升中小學生的身體平衡能力及協調能力, 提升體育考核成績, 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