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海
(莆田第九中學, 福建 莆田 351100)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 和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需要深化教學改革,建立良好的體育課。 隨著新興科學技術迅速融入教育領域,為促進體育教學評價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條件, 為教育教學評價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可行的途徑[1]。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是時代需求、 技術進步、 教育發展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信息技術在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同時, 在體育教學面貌、 教學手段方法等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針對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 必須創新信息化條件下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教與學模式, 發展面向學生、 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使教學評價手段更加豐富、 教學評價過程更加科學、 教學評價結果更加準確, 探究技術推動下的教育教學評價變革策略, 有益于指導基于技術的學校體育教學創新實踐。 不同于傳統面對面的教學, 體育教學強調實踐和體驗的自主學習, 因此探究技術支持下的學校體育教育創新實踐更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本研究以信息技術在學校體育課程學習中的應用為基礎, 以信息技術增強學習這一國際教育技術領域的理論熱點導入實際的中學體育課堂, 分析其對于體育學習的效果,探究信息技術與體育教學的融合之道和解決方案。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指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以支持和構建學習過程的方法, 它屬于教育技術學范疇, 是強化學習的分支[2]。 技術增強學習強調利用技術在健全的課程設計環境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機遇, 為學生提供時間、 地點和進度的選擇, 并強調不同的學習風格。 雖然目前沒有普遍接受的精確定義, 但通常認為技術強化學習是數字學習(e-learning)、 移動學習、 在線教育和計算機輔助學習的統稱, 它不同于內容為中心或機器驅動的在線學習, 即不是通過技術學習, 而是強調用技術 (認知工具) 學習, 因此它使學習更有彈性和包容性。
學習是通過閱讀、 聽講、 思考、 研究和練習等途徑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狹義的學習是一種能夠使個體知識與技能、 方法與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斷獲得提升和升華的行為方式。 廣義上的學習是指人們通過獲得生活過程中的經驗而產生的相對長期的行為方式或行為潛能。同樣, 狹義的體育學習是指通過身體及其感知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廣義的體育學習是指參加體育活動、 學習體育知識的過程。 體育學習者主要以在校學生為主體, 由于不同年齡段學生對于體育或體育知識有不同層次的需求,進而表現出不同的參與程度, 是體育參與者的一種, 區別于體育鍛煉者和運動員[3]。
以莆田第九中學的高中一年級足球選項班的兩個普通班級共計40 名學生為實驗對象 (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其中, 實驗組和對照組各有20 名男生) 進行實驗檢測。
2.2.1 問卷調查
本研究使用華東師范大學汪曉贊[4]團隊編制的 《高中生體育學習系列自評量表》 (效度以檢驗) 進行信息技術增強學習在體育學習效果的測評。 該系列量表包括3 個獨立的分量表: 《高中生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自評量表》、 《高中生體育學習態度自評量表》、 《高中生健康行為自評量表》。 同時使用了 《足球專業知識調查表1》 和 《足球專業知識調查表2》 在教學實驗前、 后, 分別對40 名學生進行足球知識考查。

表1 足球專業知識調查表1 獨立樣本t 檢驗
2.2.2 教學實驗法
(1) 實驗方案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都正常參與為期12 周 (每周兩節) 的線下足球教學課。 實驗組學生還被要求在課后參與網絡平臺上的足球視頻課進行學習。 學生需要完成規定時長的學習和線上作業, 也可在平臺與老師、 同學交流或者自行查閱足球方面的學習資料。
(2) 實驗步驟
①按照莆田第九中學的體育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進行為期12 周, 每周每組2 節足球學習課, 將課上技能與知識教學制作成教學視頻后, 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
②實驗前進行隨機分組, 實驗組20 名學生, 對照組20名學生。
③依據實驗方案, 實驗組采用 “線上+線下” 混合教學, 對照組采用線下教學。
④教學實驗前, 考查學生基礎技能 (腳背正面顛球、20m 繞杠運球、 20m 踢準、 10m 踢地滾球) 掌握情況并由專業人員或體育老師進行評分, 通過 《足球專業知識調查表1》 得分情況評估學生知識素養水平。
⑤教學結束后, 再次考查學生足球基礎技能掌握情況,通過 《足球專業知識調查表2》 評估學生知識素養水平。
⑥為厘清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原因, 借助 《高中生體育學習系列自評量表》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分析學生在自評量表中情意表現、 合作精神、 學習態度及健康行為的得分情況。
2.2.4 對比分析法
使用SPSS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足球知識素養、 基礎技能掌握的差異, 比較 《高中生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自評量表》、 《高中生體育學習態度自評量表》、 《高中生健康行為自評量表》 中各個維度的得分, 分析兩組學生中學習主動性、 積極性的區別。
2.2.5 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 軟件處理數據后, 用excel 保存數據。
教學實驗前測試兩組學生足球專業知識掌握情況, 通過t 檢驗分析兩組學生的得分差異不大可視為同質組 (表1)。但在教學實驗后再次測試發現兩組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1<0.05), 實驗組學生的知識素養平均得分高出對照組學生1.3 分。
教學實驗前兩組學生對足球基礎技能掌握程度進行測試, 發現兩組學生的掌握情況均較為薄弱。 通過t 檢驗發現兩組學生在各項測試得分接近且不存在顯著差異, 可視為同質組。
教學實驗后, 通過t 檢驗對兩組學生在足球基礎技能掌握程度的得分情況進行t 檢驗 (表3)。 表3 中各項目測試的平均分都高于表2 (教學前測試)。 表明無論是對照組的線下教學, 還是實驗組線下教學結合線上自主學習, 兩者都促進了學習者的足球技能水平。 進一步觀察數據可見,在各項測試平均分上實驗組要略微高于對照組, 但兩者差異性p 值均大于0.05, 不足以證實信息技術能夠顯著促進學習者技能的掌握。

表3 教學實驗后足球基礎技能評分的獨立樣本t 檢驗
通過SPSS 對回收的 《高中生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自評量表》 問卷信息進行平均值獨立樣本t 檢驗, 結果見表4 。

表4 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結果分析
結合表4 數據, 觀察圖1。 在情意表現維度, 兩組學生得分數值接近, 可認為無差異性。 但在合作精神維度, 兩組學生差異性顯著 (p=0.007<0.05) 且平均分相差2 分。 實驗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精神比對照組學生突出。

圖1 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對比
通過SPSS 對回收的 《高中生體育學習態度自評量表》的問卷信息進行平均值的獨立樣本t 檢驗, 結果見表5。

表5 體育學習態度結果分析
結合表5 數據, 觀察圖2。 在興趣與參與、 課堂表現維度, 兩組學生的得分數值接近, 可認為無差異性。 但在學習方式維度, 兩組學生差異性顯著 (p=0.025<0.05) 且平均分相差3 分。 實驗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方式比對照組學生更主動、 積極。

圖2 體育學習態度對比
通過SPSS 對回收的 《高中生健康行為自評量表》 問卷信息進行平均值的獨立樣本t 檢驗, 結果見表6。

表6 健康行為結果分析
結合表6 數據, 觀察圖3。 在生活習慣、 避免惡習維度兩組學生的得分數值接近, 可認為無差異性。 但在運動健康維度, 兩組學生差異性顯著 (p=0.013<0.05) 且平均分相差3.1 分。 實驗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運動健康的理解層次更深并能更好地去實踐。

圖3 健康行為對比
在教育、 指導和培訓等方面, 已有多種信息技術可供使用[5,6]。 這些技術通過在線反思、 社交空間、 在線協作或在線交流等方式對傳統體育教育活動進行補充和拓展。 最常見的手段包括Podcast (播客)、 Wikipedia (維基百科)、Blog (博客)、 社交媒體、 MOOC (慕課) 和多媒體網絡技術等[7]。
通過研究發現, 將線上足球教學作為高中足球課的教學補充, 有效強化了學生對于足球知識的學習。 借助 《高中生體育學習系列自評量表》 進一步探索發現, 利用信息技術可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使得學習方式得到改善。 這與以往研究結論相符, 在多媒體網絡技術方面, Papastergiou 等[8]分析了基于網絡的多媒體課程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來輔助學生學習籃球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 比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更有效。 姚強[9]教授通過信息技術在籃球教學實驗應用, 得出Podcast在籃球教學中可強化學生的學習并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Podcast 還有助于促進師生間的交流。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供給師生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 學習者可以借助網絡, 獲取自身需求的資源。 信息技術為學生的體育學習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更大的自主空間[10], 使得學生學習的個性化、 自主性、 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由此成為可能[11], 在線開放課程實現了傳統體育教育資源的數字共享, 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內容, 并完成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12], 從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通過 《高中生體育學習系列自評量表》 還發現實驗組學生在合作精神維度上更突出, 更樂于分享和溝通。 這與以往的一項與體育相關的研究結論一致, Hew 等[7]認為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社交媒體促進教育者和學習者之間溝通,相比較傳統教學中師生間的關系、 學生間的關系, 能更好地提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精神。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 網絡視頻課程不斷被開發以及網絡交流平臺的構建, 增加了學生間、 師生間交互性平臺, 為師生間和同伴間的交流提供了多種渠道, 縮短時間隔閡, 提供信息傳遞,最終強化學習效果[13]。
研究還發現, 實驗組學生對健康行為的認知與實踐能力更強。 這與以往研究結論相似, 楊清華[11]指出在中學體育課程學習時借助信息技術干預, 可有效強化中學生與對應的體育課程間的交互。 學習者不僅能在體育老師幫助下與體育知識建立聯系, 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在網絡資源中獲取資源來輔助自身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理解。 Russell 等[14]對比混合式在線 “體育活動和健康” 課程和傳統 “面對面”課程發現, 混合式學習 (線上+線下) 增加了課程資源可訪問性和異步訪問。 學生能夠多次訪問學習內容, 并可自行調整課程進度, 再結合自身學習情況進行反復多次學習,加深理解和運用能力。
信息技術輔助體育教學是對傳統體育教學的補充和革新, 為現有體育教育方法擴展了多種渠道, 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慣的改善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5.1.1 延伸了學生溝通、 交流、 合作的途徑和形式, 使學生知識和素養、 自身與他人的聯系更加緊密。
5.1.2 拓展了學生體育學習的選擇余地和自主空間, 使學生學習個性化、 自主性、 多樣性成為可能。
5.1.3 適應了學生學習生活、 生存發展的時代需求, 使學生體質與健康素養認知與實踐得到了增強。
網絡時代的快速推進, 信息技術作為網絡時代背景下的衍生物, 為我國教學改革和創新注入了活力源泉。 不僅能充分發揮現代教學的優勢, 還能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推動教育教學的快速發展。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體育教育要想持續綠色健康發展, 向網絡化、 數字化、 智慧化方向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