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鉆
(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 廣東 廣州 510235)
體育校本教研是 “以學校為本”, 根植于學校自身的體育教學實踐。 作為廣州市三類場地 (老城區典型小場地)初級中學的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 體育科組還未有有效的體育校本教研模式, 未融合上課、 大課間、 訓練。 如何才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 怎樣才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運動能力的提高? 我們帶著這些 “問題” 開展校本教研, 探索有效的體育校本教研模式, 把這些 “問題” 當作 “課題” 進行研究。
在常態教學下進行有效的校本教研, 使教師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加強體育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讓教師形成 “問題—分析—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良好研討習慣, 由 “經驗型” 教師轉變為 “研究型” 教師, 提高學校體育工作效率, 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在校本教研實踐中, 以 “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引導”創建了 “三式六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 以教學案例為載體,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激發學生潛能、 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提高運動能力和體質健康水平。
查閱 《校本教研的7 個關鍵點》 《校本教研實踐模式研究》 《校本教研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教研制度創新》 《新課程下校本教研初探》 等論著, 通過萬方、 維普數據庫和CNKI 查閱與收集文獻, 選定與體育校本教研相關的文獻16 篇, 為研究提供參考。
編寫課例方案, 設計課堂觀察評價表, 收集課堂上課的相關量化指標, 結合評價表對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評價。通過聽評課反饋、 觀察學生課前、 課中和課后指標完成情況, 反思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最后形成系列精品課例。
2016 年9 月起,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實施, 根據實施效果反思體育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通過評價數據反映體育課堂學生的發展和教師專業化成長, 每一輪研究都對前一輪的研究進行總結和反思, 檢查之前的成效和不足, 在下一輪研究中加以解決。
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與完善有效的、 可操作的教法與學法, 形成新理念、 新策略。 通過體育校本教研活動的研究, 對研究過程分析與反思、 修改與完善, 將研究成果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 形成有效模式的方案。
解決的主要問題: ①組建研究團隊, 對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 進行充分調研。 ②通過專家論證和引領, 凝練“體育校本教研”, 引導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模式, 開展教學實踐并完成研究可行性報告。
采取的方法: ①查閱文獻資料, 結合校情、 師情和生情, 確定研究方向。 ②確定課題研究骨干, 對課題進行充分論證, 為實踐做好準備。
解決的主要問題: ①以構建體育校本教研模式為突破口, 探索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自主發展、 以體育人, 提升運動能力和體質健康水平。 ②借助專家 “外腦”, 以學科課題研究為基礎, 總結歸納體育校本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與方法。 ③2016 年9 月開始在本校進行實施體育校本教研。④2016 年至2018 年體育校本教研模式分別在學??锟恰?教育集團內交流分享、 區教研活動經驗分享與研討,論文發表與評獎、 申報廣東教育學會科研規劃小課題 《小場地學校體育校本教研有效模式的研究》 (編號:GDXKT17534), 對體育校本教研模式進一步研究, 創建“三環七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
采取的方法: ①行動研究法, 以創新教研模式為抓手,開展 “主題研討式—課例研討式—課題牽動式” 校本教研的研究。 ②案例研究法, 重視課例研究, 在課例研究中探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以體育人” 的方法。 ③經驗總結法, 形成階段性成果, 及時推廣、 應用。
解決的主要問題: ①為了深入研究, 2019 年、 2020 年成果主持人到區內2 所中學進行交流 (輪崗) 并將成果實驗與推廣。 ②為了檢驗本模式的研究成果, 2019 年開始至今, 在省內其他城市4 所中學進行成果實驗和推廣。 ③2020 年至2022 年, 承擔區學科教研的研討, 借助市學校體育診斷提升項目的專家學者 (汪曉贊專家團隊) 多次指導與深化研究, 論文發表與評獎、 出版論文集和操作手冊。提煉出 “三式六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 以教學案例為載體, “三個形式” (主題研討式—課例研討式—課題牽動式)和 “六個步驟” (提出課題—說課—二次備課—上課—反思—課題研究), 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研模式(圖1)。
采取的方法: ①繼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 繼續實踐—改進—推廣, 不斷完善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與方法。 ②采用經驗總結法, 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總結, 提高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三式六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的靈魂就是 “以學生為主體、 以教師為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性、 合作性和探究性學習, 在做中學、 學中思、 思中得。 學生通過學習提高運動能力與體質健康水平, 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1]。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形成 “以體育人” 為目的的一種教研活動過程。
將 “以教定學” 觀念轉向 “以學定教”, 從 “以知識與技能為本” 向 “以學生發展為本” 轉變, 促進學生主動學練, 將 “行政班級授課制” 轉向 “體育選項走班制”。 激勵教師團隊合作, 發揮老師專項特長, 達到教師能力互補,激發教師鉆研潛能, 組織有效課堂教學。 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促進學生合理交往, 做到因材施教, 關注個體差異, 確保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結構從簡單的 “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到 “課堂常規—體能熱身—技能學習 (單一、 分解動作) —體能練習—拉伸放松” 再優化到 “課堂常規 (課課知) —動力性體能熱身—技能學習 (組合、 完整、 關注個體差異、 展示或比賽) —10 分鐘課課練 (體能練習) —靜力性拉伸放松”。 初三體育教學根據中考體育項目進行 “3+N” (“3+N”:3 是指中考統一考試三個考試項目, N 是指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需要靈活分組) 合班 (走班) 上課: “分班 (或合班) 課堂常規—動力性體能熱身—考試項目合班技能學習—10 分鐘課課練 (體能練習) —合班靜力性拉伸放松”。 課堂結構更有針對性、 科學性、 完整性, 落實 “教會、 勤練、 常賽” 要求, 保證學生平均心率140-160 次/分、 個體運動密度50%以上、 群體運動密度75%以上, 提高課堂效率。
圍繞體育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 課題主持人 (廣州市第四批體育骨干教師、 廣州市初中體育學科教學研究中心組成員、 海珠區初中體育學科特約教研員) 公開發表了6篇論文, 論文獲市級獎項2 篇, 成果獲廣東省教育學會第七屆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研究項目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廣州市海珠區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入庫項目; 課題組成員發表2篇論文, 論文獲市級獎項1 篇, 擴大了課題研究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通過課題研究, 課題組老師迅速成長, 在市、 區體育與健康學科領域發揮引領與輻射作用。 課題組4 人擔任了市、 區中心組成員、 區特約教研員和教研員; 5 人被認定為市、 區骨干教師和區教壇新秀; 承擔省、 市、 區級教研活動 (公開課) 8 次; 課例獲得省、 市、 區級獎項7 項, 特別是獲得 “一師一優課、 一課一名師” 活動的部級優課和省級公開課展示。
運用SOFIT 進行課堂評價, 由經驗分析轉變為數據分析與評價, 圍繞 “教會、 勤練、 常賽” 的要求, 幫助學生在運動中 “享受樂趣、 錘煉意志、 增強體質、 健全人格”,逐步完善 “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健康教育+跨學科主題” 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 體育教師形成了 “發現問題—明確課題—實踐研究—解決問題—專業提升” 的良好研討習慣, 由 “經驗型” 教師轉變為 “研究型” 教師,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科研水平,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通過體育校本教研有效模式的研究, 運用SOFIT 教學觀察評價工具, 分析相關數據, 打造精品課例, 提升教學質量, 提高了體育教學成績。 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 面向全體學生, 通過個人、 小組、 集體的三種學練,落實 “教會、 勤練、 常賽” 要求, 注重 “學、 練、 賽、 評”一體化的體育教學[1-2]。 課題研究期間, 有效運用 “三式六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 使我校中考體育考試成績逐年提升, 保證合格率為100%, 優秀率90%以上, 平均分和滿分率不斷取得進步。 中考體育考試平均分在我校中考學科排名中居第一名, 超過市、 區的平均分。
將課例研討落實到位, 注重個體差異, 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 廣州市第三十三中學學生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成績發生明顯變化。 從2017 年之前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低于90%, 優良率低于30%, 提升到2019 年之后的合格率95%以上、 優良率40%以上。 2020 年、 2021 年超過市、 區要求的合格率和優秀率。
堅持課內外相結合, 指導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 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練習, 鞏固和運用所學運動知識與技能參與到多樣化展示 (對抗練習) 或比賽。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精神、 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1]。 運用本模式進行課后訓練, 輔導學生參加市、 區級的體育比賽,獲得區級以上獎項60 余項, 特別是2021 年獲得廣東省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個人第三名、 廣州市中學生游泳運動會團體第一名和2022 年廣東省春季游泳錦標賽個人第一名。 學生體驗運動魅力, 領悟體育意義, 發揚刻苦學練的精神,逐漸養成 “校內鍛煉一小時、 校外鍛煉一小時” 的習慣[1-2]。大課間方面, 從單一的廣播操轉變為符合我校場地特點的“體能練習+跑操+拉伸放松” 的 “一校一品” 特色大課間,2018 年獲廣州市大課間評比三等獎、 2020 年獲二等獎。
研究從2016 年9 月開始至今, 從 “體育校本教研有效模式的研究” 到 “小場地學校體育校本教研有效模式的研究” 優化到 “‘三環七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 提煉到 “‘三式六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研究”。 “三式六步” 體育校本教研模式是以教學案例為載體, “三個形式” (主題研討式—課例研討式—課題牽動式) 和 “六個步驟” (提出課題—說課—二次備課—上課—反思—課題研究), 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研模式。 模式有科學性、 可行性。
從構建—實踐—創建—運用—推廣 “三式六步” 體育教研模式的操作體系, 豐富了體育教學思想, 改變教學觀念, 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與發展。 重點是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提升了體育教學的成績, 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運動水平,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研究雖然獲得三項教學優秀成果獎, 但還缺少針對性的育人研究、 示范性強的推廣學校和高學術水平的推廣方法。
下一階段 “以體育人” 為抓手, 依據2022 年版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使成果更有研究意義。 采用典型示范, 重點推廣的方法, 計劃在深圳市、 佛山市尋找合作學校進行實踐與推廣, 不斷改善與升級模式的流程與方法, 使成果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