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松 劉芳芳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因此,各科各類的教師、學者、專家都開始對各類課程如何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進行研究。就體育課程而言,作為公共基礎課,本身就承擔著課程育人的目的和要求,因此,也需要進行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經過調研,發現國外暫無體育課程思政相關研究,而國內關于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多,經過梳理發現,國內研究以教學設計和實施路徑為主,局限在課堂上,且關于課程思政模式的研究并不多。何心、李明洋[2]在此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只對學校體育學這門理論課程的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了研究,不符合高職體育課教學現狀,高職體育課程更多以各類大眾項目教學為主,如籃球、羽毛球、田徑。因此,基于體育項目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這不僅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也是對職業院校課程思政教學的補充,還是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深化的需要,可以為職業院校體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提供思路和參考。
不同類別的課程,性質不一樣,蘊含的思政元素也不一樣。比如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課程內容涉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以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應以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民族自信為主,為學生樹立起積極正向的愛國榜樣;而體育課隸屬于公共基礎課程,應注意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中,突出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體育教師要善于挖掘體育運動項目的思政元素。就籃球項目課程而言,除了蘊含團隊協作、頑強拼搏、公平競爭精神等顯而易見的德育元素,還隱含著愛國主義、民族自信元素。因此,教學過程中,除了安排基本的籃球技戰術內容外,還要設計思政教學模塊,如中國籃球發展的艱辛歷程以及大事件等,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
教學模式是指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樣式,也是比較抽象的教學行為框架。體育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為講授式,即教師教授技能知識,學生學習和練習動作,直至掌握。隨著信息化、大數據的發展以及課程思政的要求,傳統的模式已不適用于現在的體育課程教學。如果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更精準有效地開展課程,達到既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目的,又提高課程育人效果的目的,則應在整體框架搭建時就統籌考慮上述要點[4]。職業院校的課程開設主要依據的是人才培養方案,然后是授課計劃,隨后是課程設計,再隨之是教案,最后才是課程實施。要打破傳統的模式,就必須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設計等方面做好教學模式的頂層設計,結合職業院校提出的“崗課賽證”、職業素養等的要求,對體育項目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做好點、線、面的結合,推動體育課程思政模式的創建。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教務部門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因此,若想落實體育課課程思政,一定要在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上有所體現,這有助于健全課程思政體系,也是課程思政體系實施的有力保障。
具體而言,在學校教務部門每年出臺人才培養方案前,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置由校院兩級管理人員組成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小組,并就課程思政方面,邀請每個專業涉及的所有任課教師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研討。而對于體育課程而言,體育教師則應結合該專業的“崗課賽證”要求,以及各體育項目不同的思政點,確定體育教學項目及內容,并制訂相應的授課計劃,以確保體育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主要包括課程目標、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環境、教學過程、學生評價和教學反思等要素,可以是單元設計,也可以是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此模塊若沒有課程思政,那所謂的體育課程思政也是無法落到實處的。此外,體育課程教學以身體鍛煉的技能傳授為主,且主要在運動場所開展,不同于教室內教授的文化理論課,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還要考慮其特殊性,特別是在教學方式、地點、內容等方面,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有針對性、有技巧地加入課程思政點,保障課程思政落到實處。以籃球項目教學為例,在課前,可以設計讓學生觀看有愛國教育意義的籃球比賽視頻,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在課中,可以設計小組學習、小組競賽、小組游戲、技能打卡、優秀學生當助教等活動,讓學生提高協作意識,增強自信,體會團隊合作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體育課程的教學實施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個部分,體育課程思政能否有效實施,關鍵就看這3部分。
課前部分,課前應做好調研,備好平臺和內容。以籃球項目課程為例,課前應該做好教學對象的分析,包括性別、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崗課賽證”及職業素養對學生體質及品格的要求等,同時按照籃球項目的教學設計要求,收集視頻、圖片等與課程相關的思政教學資料,并進行歸納匯總,形成課程資源。教師根據對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的分析,找出思政點,進行知識點的設計和課前學習安排,以保障課中的有力實施。
課中部分,在課堂常規環節,可以按照體育課的要求,高標準執行。同時,基于對知識點的設計,將課程思政融入教、練、賽全過程。
課后部分,也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個思政點,比如安排學生值班收發器械,培養學生善始善終的態度以及責任擔當。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評定的過程,教師可以了解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學生也能夠充分認識自我,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課程思政要在此方面得到保障。在體育課評教中,可將“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作為考核的根本依據,盡量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以籃球課程為例,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課前與課中評價、教師與學生評價、組內成員與組外成員評價等。評價時要從技術知識點的掌握、規則的遵守、團隊合作、自我提升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公平、公正地評價。教師評價時還要善于進行激勵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規矩意識及團結互助精神,并發揮體育評價指揮棒的作用。此外,對于教學評價中發現的問題,應積極思考并找出解決對策,并將其應用于新一輪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
除上述內容外,其他方面也應有所保障,比如在體育教材方面的保障、教學環境的保障以及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體育教師培訓的保障等。
筆者對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生物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以及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湖北省高職院校進行了走訪調研,就課程思政模式構建的有關內容,與相關教師進行了交流。隨后對相關內容進行了梳理,發現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中易出現的問題,具體如下。
在調研中發現,35 歲以下的年輕教師較能夠接受信息化及課程思政的理念,并能積極去學習應用;35歲及45歲的教師雖能夠接受有關理念,但都不愿意研究學習,停留在教學簽到,QQ、微信聯系學生層面;45 歲以上的教師基本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依舊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各校都成立了教學創新團隊,但都以創新為主,以課程思政為主的也有,但是不多,以體育為主的就更少了。目前了解到,在湖北省成立了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的,僅有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這一所職業院校。
調研中發現,很多體育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還是以某一個故事或是某一個知識點所展示出來的素養為主,并沒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興趣及以后的崗位等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結合,也沒有進行整體設計,還停留在點的層面。
通過調研發現,很多體育教師雖然組織了有關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的教學實踐活動,但是并沒有建立體育項目思政案例庫的意識,而且不知道從哪些方面進行建立。
當前“線上+線下”授課模式成為常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適合自身課程特點的線上教學模式,并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廣大體育教師面對的一大難題。要解決這一難題,體育教師就應盡快地熟悉、適應這種模式,要學會備平臺,如騰訊直播+學習通;備設備,如電腦、手機;備內容,如課程資源、教案等;備思政點,如思政小故事;備學生,如對學生進行情況摸底,因材施教;備教法,如觀看視頻、作業等;備意外,如掉線、卡頓等多種情況。
教學團隊建設可以有效整合與優化教學資源,從而實現知識技能的互補,有利于個人目標及團隊目標的相互促進,從而激發教師教研的積極性,達到課程質量提升以及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提升的目的。就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建設而言,隊伍中除體育教師外,還應增加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專家或是教學管理人員,如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專業課教師,這樣的人員配置能達到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實施、從崗位標準到素質培養、從技能教學到課程思政的全方位覆蓋,有參與、有思考、有探索、有發言、有實施。同時,團隊成員還應以打造教學名師團隊為目的,相互協作、加強創新、積極搭建平臺及創建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如此,課程思政從師資建設到課程建設才能落到實處。
課程思政融入要合理巧妙,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提高思政品質,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及時更新知識,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以及未來求職崗位的實際需要,借熱點時事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技能等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借助減肥瘦身、戶外探險、理性“世界杯”、運動損傷預防與治療等貼近學生生活且可以運用于實踐的話題,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5]。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體驗、互動與分享,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這樣學生才會學有所獲并學以致用,才能真正達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效果[6]。
在實施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應建立教學案例資源庫。案例的來源以校本案例為主,包含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比賽、社團活動等,主要從愛國主義、體育精神、體育禮儀、團隊精神、公平競爭與規則意識、健全人格和錘煉意志[7-9]等方面進行建設,也可從德育“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入手,總之,應充分體現體育課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特有作用。此外,對于教學中失敗的課程思政案例也應進行歸納總結,建立反面教材庫,以防止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若想把思政元素貫穿于體育教學全過程,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目的,不僅要組建教學團隊,做好從上而下的教學設計,還要開動腦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切入點,用學生感興趣、聽得懂、樂意聽的教學方式與手段,落實好教學工作,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與提高,如此,才能潛移默化地啟發與引領學生,達到課程健身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