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全媒體記者 丁 浩
“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一個田園綜合體,為啥有如此魅力?
3 月23 日下午,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位于臨潁縣皇帝廟鄉商橋村的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
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緊鄰107 國道,占地600 畝,總投資5.7 億元,以農食融合為主題,集吃、住、玩、賞于一體,規劃了食尚里街區、花世界溫室區、休閑農業區、思嘉民宿區、思嘉田園區、設施農業區六大區域。作為2022 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亮相后,備受周邊人們關注。
作為豫中南地區規模最大、業態最豐富的田園綜合體項目,這里有河南乃至全國各地的美食;這里“一年四季花常在,一年四季花不同”;這里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這里有臺風地震體驗館;這里有大人小孩喜歡吃的各種休閑食品;這里有可愛的萌寵;這里還有“熊孩子樂園”……走走停停看看,反正這里是一個讓你不想錯過的地方。
不僅好玩,這里的高效設施農業也讓人驚嘆。
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項目負責人王雙贊告訴記者,他們這里種的小番茄畝產收益能達20 萬元,而且能讓你一口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記者看到,大棚里種的小番茄長得跟葡萄一樣,藤能向上爬10 多米,是在無菌的環境里無土栽培。
“溫室大棚不受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影響。專業工程師在數字化、智能化中控室全方位監控蔬菜生長情況,通過觀察葉片變化及時施肥和灌溉,讓蔬菜質量更有保證。” 王雙贊介紹說,該項目主體采用荷蘭文洛式溫室結構和先進的設施農業裝備,較好地展示了智慧高效設施農業先進栽培技術和優良品種,引領著漯河市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一個產業,不僅能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還能富裕一方百姓。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項目用地原為商橋村閑置多年的集體建設用地。商橋村把這塊土地流轉后,不僅盤活了資源獲得租金收入,還能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同時,項目的實施帶動了當地基礎設施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也拉動了商橋村餐飲、旅游、民宿、研學等多元發展。目前,該綜合體已為當地提供了2000 多個就業崗位,讓村民不出村、不出鄉,就能就近就業,實現農民增收。
商橋村村民龔俊丹以前東奔西跑在外地務工,一直沒有穩定的收入。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建成后,就回鄉來到這里開觀光車。對于每月2000 多元的工資,她表示滿意。“錢也掙了,家里也照顧了,每天還能跟游客聊聊天,心情好得很。”她高興地說。
“今后,我們將以黨建引領為主導,不斷加大三產融合、三鏈同構力度,力爭把食尚年華這個富民項目建設好、運營好,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從而使商橋村發展提檔升級,整體形象得到提升。”臨潁縣委常委、皇帝廟鄉黨委書記曹家旋說。
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皇帝廟鄉傾力打造了臨潁縣第二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該園區總規劃面積1186 畝,立足于聚集小微企業,著力打造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園和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創業園。與此同時,該園區還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方式,帶動村集體入股分紅,大力參與扶貧開發工作,安置社會人員,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農業增效、村集體和農民增收的目標。目前,已引進漯河第一概念、康輝門業、香江食品等13 家企業入駐,提供就業崗位600 余個,覆蓋全縣80 余個行政村,為皇帝廟鄉每個村每年增加集體收入5 萬元。
像皇帝廟鄉這樣交通便利、有工業基礎的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得天獨厚,那資源匱乏、位置偏僻的村又該怎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呢?實踐中,臨潁縣堅持“依托產業、集中建設、聯結利益、持續增收”原則,將規劃建設10 個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把村級集體經濟由“輸血”變為“造血”,實現全縣367個行政村村村有收入。
臨潁縣大郭鎮胡橋村地處臨潁縣城西南15 公里,耕地面積2500 畝,屬于典型的遠郊鄉鎮村莊。曾經村民住瓦房、依靠黃土地吃飯都困難,而如今“田成方、林成海、路成網,鄉村別墅錯落有致”,村集體都有上億資產。一個傳統村落是如何嬗變的呢?3 月24 日上午,記者走進這里進行探訪。
楊柳依依,溝渠縱橫,河水清澈;街道寬敞,設施齊全,樓房林立;繁花似錦,綠樹成蔭,游園如畫。一幅讓胡橋人引以自豪、讓游人流連忘返的美麗畫卷展現眼前。
據了解,20 世紀90 年代后期,隨著國家產業政策調整,胡橋村的村辦小型加工企業陸續停產倒閉,村級集體經濟陷入困境。面對地理位置偏僻、可利用資源只有“黃土地”的現狀,如何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道路,成為胡橋村亟待解決的問題。一貫不服輸的胡橋人在村黨總支部書記胡青舉的帶領下,再次走上了集體經濟發展的破局之旅。經過考察研究,綜合多方面的意見,最終確定在黃土地上要效益,發展綠化苗木種植產業。
深入研究發展措施,制定詳細的產業發展規劃,胡橋村注冊成立了胡橋實業公司,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由村委會牽頭,通過土地流轉將承包到戶的土地從農戶手中反租回來,建立花卉苗木種植基地,交給胡橋實業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經過幾年的發展,基地的種植效益日益凸顯,村里和周邊更多的群眾也紛紛加入種植花卉苗木的行列。后來,村里又注冊成立了胡橋園林工程公司。兩個村集體企業市場定位準確,效益大增。
村集體有錢了,胡橋村又瞄準市場,投入巨資發展旅游業,創建河南胡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先后建成胡橋田園綜合體、蟈蟈部落游樂園、水上樂園、百花園、四季采摘園、森林康養區、生態餐飲區等旅游項目。

食尚年華田園綜合體鮮花觀賞區 攝影/丁 浩
2022 年,國家3A 級景區胡橋村吸引觀光游客14.5 萬人。2023 年,僅春節期間就接待周邊游客22萬人。旅游公司有從業人員106 人,全村圍繞旅游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300 余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5,創造經濟效益近千萬元;僅此一項帶動全村人均增收4760 元,使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000 元。
目前,胡橋村集體企業總資產達2.4 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1.7 億元,實現凈利潤3100 萬元。
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此進行了大量投入,但限于各村基礎環境、村干部視野能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普遍存在“用地難、投資難、發展難、運營難”,村辦企業“小、散、亂、污”和“簡易廠房、大棚”設施差等問題,臨潁縣建設的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則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近年來,臨潁縣按照‘挖掘雙潛村、培育雙強村、打造雙示范村’的總思路,因村制宜、統籌協調,不斷推廣以建設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為代表的‘集體經濟工業園模式’,提高村集體‘有錢辦事’能力。目前,全縣所有行政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5 萬元,60%的村集體收入超過10 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今后,我們將從土地、資金、組織、機制等各方面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給予重點保障。”臨潁縣縣長李俊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