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羅紅 成征濤 唐燦
(1.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2.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9;3.松桃苗族自治縣第五中學 貴州銅仁 554100)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寶貴且珍稀,體現出歷史、藝術、教育三方面的價值,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是不同時代下的相同主題,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創新傳承方式,這樣更利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下來,使人們了解和接受[1]。
非物質文化遺產,即被各群體、團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表現形式、實物、工藝品、文化場所等。就表演藝術來說,音樂和舞蹈是主要代表,也涉及相聲、魔術、雜技等。不管何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不脫離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另一種表現。
湖南這片富饒的土地,造就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 年,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就記載了74項,其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7項,體育(雜技與競技)有2項,包括龍舟賽(沅陵傳統龍舟賽及道州龍船賽)、湘西花垣苗族武術。2009年,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產84項,類體育有7項,體育(傳統體育、游藝和雜技)有4項,包括婁底梅山武術、張家界鬼谷神功、邵陽大成拳、益陽蝦子起拱。2013 年,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50項,類體育有9項,體育(雜技、傳統體育和游藝)有3項。2016年,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79項,類體育有1項,體育有11項(包括長沙巫家拳、益陽赫山賽龍舟、邵陽武岡技拳等)。2022 年,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傳統體育、游藝、雜技共計7項,包含桃花江回民武術、太極拳(梅山養心太極拳)、湘西苗族民間絕技等[2]。
近些年,湖南在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作出了諸多努力,包括持續性優化非遺傳承人隊伍、補充非遺代表性項目、組織全國性和區域性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培育湖南本土非遺活動品牌等,這些工作當下依舊在穩步落實、推進,為確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于新時期取得更理想的成效,轉變思路和創新傳承舉措成為一種必然。為促進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與時俱進升級,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在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傳承過程中,政府要發揮應有的帶頭作用、指導作用,在全力參與的同時,落實各項保障,投入足夠多的人力支持、資金支持、設備支持、場地支持、政策支持等,確保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路走得順暢和高效。
具體而言,政府要明確自身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定位,發揮出自身優勢,將傳承工作逐層下達,加大保護、投入、宣傳力度,將傳承工作落實到部門、個人,由文化和旅游部及體育部門聯合進行監督和管理。此外,推出有利于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制度,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宏觀背景下,出臺地方性法律法規,設立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確保相關條例落實到位,形成從市文化廳到縣文化局再到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分級保護體系,發揮多樣功能,包括培養傳承人、監督、保護、投入資金等,完善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出臺的地方性法律法規,需要囊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排除、修復等內容,規范保護與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避免傳承工作陷入混亂狀態中。
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新時期,傳承方式要做到專人傳承和大批人群傳承兩項工作齊抓,這樣做可以確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更具完整性、有效性,可以較大程度避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遺忘。
在大批人群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湖南當地要主抓兩個人群聚集地,分別是學校和社區:一個是集中受教育的陣地;另一個是集中居住的陣地,二者分別依托學校教育、社區活動來完成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學校教育傳承過程中,要在學校領導、教師等人的努力下將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資源融入課堂、融入學生體育活動及日常活動中,用來開闊學生眼界、鍛煉身體和增強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對體育非物質文化的熱愛之情,使得學生自覺肩負起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成為合格的時代新人,為民族復興大計的實現做好準備。在社區傳承過程中,社區活動中心可以在政府的輔助、支持下建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俱樂部,同時指派專業人士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指導,為今后開展活動、教授社區居民相關技巧做好準備。社區可以定期舉辦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問答活動、演講活動、鍛煉活動、表演活動等,讓社區居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接受體育非物質文化的洗禮,加深對文化的認知,從而達成傳承目的[3]。
在專人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要花費精力和時間培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和繼承人,這可以通過選拔確立最合適的保護者和傳承人。為使文化遺產不被遺忘,相關培訓要更突出專業性、規范性和有效性,可以由上一代傳承人一對一教授,或是一對多教授,相比一般人的傳承要更嚴格,使其把握文化精髓。
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受到當地文化生態環境的影響,所以有必要構建有利于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文化生態環境,在傳承工作的有效落實、推進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具體而言,要基于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去嚴格控制、預防遺產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破壞。了解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就可獲悉多數遺產來源于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也作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外來文化的沖擊,都使得原生態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導致文化附屬功能不斷萎縮,恢復原有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態環境成為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的重難點。
要想增強對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效率,就需要在傳承與推廣中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不能單純指望復制原有文化生態環境,而是要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現有文化生態環境的優化工作中,突出其文化本質,這是傳承的核心所在,除了要傳承與發展民族精神,還要始終保持民族文化生態,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民族通往更好未來的重要指引,需從多個方面入手去統籌、去部署、去安排[4]。
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并非只是湖南省當地政府、人民的責任和使命,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與使命,每個人都有義務加入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大軍”中,只因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屬于中國人的智慧結晶,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守護它、傳承它,所以有必要通過宣傳的方式引起社會關注,從而強化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力度、效率。
具體而言,湖南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積極借助新媒體介紹省內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著重宣傳文化遺產的內在精神,擴寬人們的眼界,激發越來越多人對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好奇心,增強人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欲望,提升人們的保護與傳承意識,透過各個新媒體平臺了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性,使更多人自覺加入傳承、保護、弘揚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軍中。
同時,也可以借助湖南當地的旅游項目向外宣傳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外地游客在聽、看、觸摸、參與中了解文化遺產,或是鼓勵外地游客積極踴躍參與“文化遺產日”“全民健身日”等活動,避免文化遺產陷入消亡危機。在此基礎上,湖南省要盡快推動體育非物質遺產宣傳的信息化、數字化進程,可建立專業的宣傳平臺,將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視為重要宣傳平臺,擴大宣傳范圍,增強宣傳效果。
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順應時代發展,并與經濟掛鉤,更利于其傳承和發展,所以不能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經濟板塊持有抵觸、排斥心理。相反,還要出臺多項政策,落實多項舉措來促成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板塊結合。具體而言,就是要順利銜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體育產業。
在銜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湖南當地政府要不懈努力,掃清相關障礙、降低傳承壓力,找尋到一舉兩得的傳承路線,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湖南旅游項目中,成為吸引外地游客的亮點和特色,或打造有體育特色的小鎮、制作有體育非物質文化氣息的紀念品、開創文化創意產業等。當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融入傳媒行業,通過熒幕讓各地人們了解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此類的銜接手段還有很多,需要在不斷摸索、不斷嘗試、不斷實踐和不斷優化中達成理想的銜接、傳承效果,從而實現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協同發展[5]。
綜上所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其寶貴程度不言而喻,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挑戰性十足,需要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作好部署、安排和設計。就湖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不僅遺產項目多,且各具特色,要想達成理想的傳承效果,除了政府積極參與和發揮指導作用,也需要全民參與,更要發揮宣傳作用,以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