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黃煜
(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南通 226000)
美國學者杜威指出:“輸電管道向車間和工廠輸送電力,向每個家庭輸送照明,這樣發電機才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同樣,好的理想、資源、文化和經驗總結等,也只有在被執行和分配后,才有自己的意義。這不僅適用于民主社會,任何社會中都是如此。”杜威的形象比喻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意識形態如果要內化為公民基本的政治認同,那么必須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大眾化的過程。所謂大眾化是把自己的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每位社會成員的過程。高校肩負著知識生產、傳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相當于扮演著“輸電管”的角色。因此,高校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再生產,極大地促進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的發展和延續。
隨著時代發展,對國家而言,高校已經不僅是一所教育機構,而且是一種象征,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導向作用。馬克思曾在總結人的本質時提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青年時期是接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最佳時期,因為個人的自我意識開始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政治認識水平也不斷提高。此外,研究表明,雖然生活背景、職業生涯發展、社會地位等因素的改變會影響每個人的政治認識、政治情感和政治信念,但大學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仍然是影響其政治信仰的重要因素,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1]。所以,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龍頭,高等教育必須對青年學生的政治認識、政治情感和政治信念產生正面的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手段,即通過組織有規律、有計劃的教育,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促使大學生具備相應的政治認識、理解、情感和信仰能力,從而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與行為。個體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政治態度決定了他們的政治行為,而對國家制度和政治目標的認同、對國家戰略和政府行為的期待、國家制度的建立和合法性決定了他們的政治信任和政治態度。因此,在高校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對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勞務、人才、資源等空前流動以及文化、思想、教育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目前來看,盡管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和主要受益者是西方發達國家,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發展速度的加快,必然會加速社會的發展,甚至出現飛躍。正如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人的發展與生產力發展本質上是一致的。人類通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文化品位、智力、思維能力等都逐漸擺脫個體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狹隘性,充分實現自我全面發展。但機遇伴隨著嚴峻的挑戰,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術研究一直處于前沿,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創新性,吸引了不少其他國家的學者前來學習和交流,人們的價值觀念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可能會讓社會成員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抗拒,甚至不認同,從而嚴重威脅社會的穩定與發展[2]。因此,大力推進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提高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顯得尤為重要。
自1978年開始,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由原先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并從“單位制社會”向“社區制社會”過渡。這種國家社會組織方式的改變不可避免地會使社會成員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降低。在單位制社會中,盡管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但由于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明顯,并且享受單位提供的各方面保障,人們的公平感相對較高,會認為這是一個相對公平合理的社會。單位制的消解使一些單位成員的社會不公平感迅速形成,從而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拒絕和排斥心理,進而對所接受的思想產生懷疑。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國家積極傳播主流意識形態,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社會成員的認同感變得尤為重要。
根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當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規模低于15%時,屬于精英教育階段;當處于15%到50%之間時,屬于大眾教育階段;當規模高于50%時,則屬于普及教育階段。截至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已穩步發展,毛入學率達到57.8%,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最直接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入學門檻降低,導致學生整體素質降低。此外,隨著研究生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高校需要培養多樣化的人才,包括精英人才、技術工人、一般人才等。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必然會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帶來相應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育對象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效。素質較高的主體自律意識較強,對思想工作的阻力較小,需要干預的問題也相對簡單。而素質較低的對象,在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引導方面難度加大,干預的問題也更為復雜。第二,大學生層次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研究生和高職教育學生群體規模迅速擴大。不同群體在自我意識、個性心理和道德發展階段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高校中貧困生人數日益增多。2021年,我國公辦高校在校生中貧困女大學生的比例達到38.1%,主要集中在農、林、師范類學校。貧困問題使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更加復雜艱巨。高校除了在物質上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外,還需要在心理層面進行疏導,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進行引導。這對于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來說,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俗話說“在其位,謀其職”。首先,國家的相關教育部門應明確自己的基本職責范圍,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在社會實踐、實習、培訓、志愿者活動、就業和創業等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促進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的鞏固和加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社區要充分發揮教育功能,鼓勵大學生參與和開展社區活動,積極促進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參加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例如,幫助孤寡老人做事、清掃小區垃圾、檢查維修健身器械、種植樹木、保護綠地等志愿者活動。高校也可以邀請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戰士、老教師、勞模等走進校園,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感想,把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位成員。最后,高校加強校園與社會的聯動[3],主動關注社會信息,利用豐富的社會信息資源豐富馬克思主義教育內容,幫助大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解讀生活,解決困難,客觀理性地認識社會主流,參與社會競爭。高校也可以走進社會大課堂,把一些重大的校園文化活動推向社會。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而且推動了當地文化活動的開展。
目前,在高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實踐中,最常見的手段和渠道是課堂教學。這種教育路徑有其獨特的優勢,但過分強調了知識的理論說教和抽象推導,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價值觀引導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生活的色彩,無法幫助大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和實際困難,從而被貼上“假、大、空”的標簽。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學習甚至被一些學生視為一種學習負擔,從而使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需要聚焦于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用學生們聽得懂、聽得進的話語闡述和設計馬克思主義教育手段,從而增強學生們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高校要引導當代大學生在“利益認同”與“價值認同”之間實現合乎邏輯的匹配,在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過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教育。在新形勢下,多方位服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有效著力點。高校通過提供構建學習、心理健康、人才規劃、就業指導等一體化服務,提高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實效性。首先,在學習方面,高校應注重營造多層面的交流平臺,提供和諧健康的學習氛圍和校園環境,實現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和同學間的互助輔導以及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的相互結合。此外,高校也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滿足學生們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如提供學術咨詢、開展課業輔導、培養學習態度、強化學習技能以及整合資源,促進學生們的有效學習。
其次,在心理健康服務方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思想工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高校必須高度重視。當代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學習、生活、情感、就業競爭等帶來的巨大壓力,如何幫助大學生跨越成長過程中的“陣痛”階段,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高校必須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起來。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堂可以講授與其緊密相關的情緒調節、人際交往、戀愛與婚姻、求職等心理健康知識。高校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們有機會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學習[4]。此外,每年大一入學時,高校通過心理測試等科學手段對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篩選,并進行約談、干預和跟蹤,形成個人心理檔案。針對可能出現極端行為的學生,高校需要進行危機干預,防止極端行為的發生。為了讓學生們學會悅納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發展自我、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成為快樂健康的人,高校還需要積極組織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如每年舉辦“5.25愛自己”“心理話劇”等活動。
然后,在成才規劃方面,高校應通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用鮮活的事例幫助大學生理解“什么是成才、怎樣成才”,學會科學合理地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學業生涯規劃,充實且有意義地度過大學生活。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也應與學生制定的階段性目標相配合,積極跟蹤學生實施計劃的進度,幫助學生及時調整目標,糾正偏差,必要時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支持。
最后,在就業指導服務方面,高校的就創業部門需要為畢業生提供就創業方面的支持,包括各種招聘信息和就業資源。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生活的完美結局是一份好的工作,但找工作這個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畢業生們為了自己心儀的工作崗位,輾轉于各地人才市場和供需見面活動現場。高校應在服務中引導學生,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就業信息與指導服務,讓他們能夠有效地做出職業決策,獲得就業實踐機會和專業技能。此外,高校還要幫助他們樹立先生存、再發展的觀念,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選擇工作單位和工作崗位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騖遠。高校應引導學生們積極調整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以飽滿樂觀的精神狀態面對社會競爭,從而贏得屬于自己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