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英,董 濤
(江蘇省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連云港 222061)
職業教育教材是教學的基本藍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教材質量是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把教材建設擺在事關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工程地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指明了教材的改革方向和發展格局;2021 年教育部印發《“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要求“結合專業教學改革實際,分批次組織院校和行業企業、教科研機構、出版單位等聯合開發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活頁式等新形態教材”,由此可見,伴隨著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政策的出臺,標志著國家對教材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形態教材建設是新時代背景和政策環境下一種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訴求,是新發展階段加強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重點方向。
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是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建設的外在驅動。作為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的類型教育,職業教育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的改變修訂教學內容,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在我國經濟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過程中,職業教育需調整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教材開發,以適應新技術、新行業、新崗位的新需求,這也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三教改革”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規模和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然而,目前教材還面臨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教材和課程開發模式不匹配,不足以支撐項目教學、行動導向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二是教材內容陳舊,難以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教材修訂周期長,教材內容嚴重滯后于生產實踐,配套資源更新不足;三是教材體例陳舊,學生只有在學完一門課程之后才能體驗完整的工作過程,背離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此外教材開發力量不足、教材質量參差不齊、校企“雙元”開發教材的長效機制不完善等也是職業教育教材開發存在的問題。
基于職業維度,體現教材的“職業性”。活頁式是指采用靈活的模塊組合與裝訂形式的紙質教材,是新形態教材的載體。一是裝訂活,采用活頁形式進行裝訂,二是模塊活,堅持工學結合,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把“企業典型任務”作為教材主體內容,體現教材的職業性。三是功能活,即“教材”和“學材”的雙重功能,具備引導性、過程性等符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材”特征,具備靈活性、重組性等教師自主開發的“教材”特質。
基于內容維度,體現教材的系統性。融合型是基于新形態教材內容遴選的核心要素,是新形態教材的落腳點。本文的融合型是指教材內容載體的多元融合,以思政元素為引領、專業內容為主、創新創業元素為輔,實現思政元素、創新元素與專業課程有機融為一體。一是以思想為根,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勞動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社會觀,體現新形態教材育人導向作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二是以技能為本,即融入產教融合思想,以學生能力為出發點,基于行業崗位需求,對接職業標準,劃分模塊、提煉任務,實現教學內容和工作崗位的有機融合,實現專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有機融合。三是以創新為魂,即融入新標準、新工藝等前沿技術實現創新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
基于學習維度,體現教材的教育性。立體化是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科學整合多形態、多層次、多種類的教學資源,包含活頁紙質教材、數字資源和學校教學平臺三部分,三者相輔相成,為學生搭建一個職場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學習資源階梯,以便學生處處能學、時時可學。一是學習資源的立體化,即活頁式紙質教材、實習實訓指導書、配套音頻視頻資料、VR 仿真實訓軟件、教學材料等學習資源包;二是學習環境的立體化,即信息化教學平臺、一體化實訓室等立體化的學習環境。
立德樹人是教材建設的主要目標,同時教材建設是立德樹人的關鍵,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學校確立了“以思政寓于課程、課程承載思政為理念,一心三維”的教學內容開發策略。“一心”指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三維”指思政內容的普適性、職業性和專業性三個維度。在《傳感器與檢測技術》新形態教材建設中,開發團隊始終把課程思政建設放在首位,突出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從普適性、職業性和專業性三個維度梳理了“家國情懷、數字素養、工匠精神”思政主線。其中普適性思政元素“家國情懷”,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培養學生理想信念,把重心落實在“誠實守信、社會責任、文化素養、健全人格”四個方面;專業性思政元素“數字素養”,立足于專業特征和崗位特征,把重心落實在“數字意識、數字思維、數字技能、數字安全”四個方面的專業素養上;職業性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圍繞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技能型物聯網人的培養目標,從“職業操守、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守正創新”四個方面規范職業行為、提升職業素養。
教材內容的開發是教材建設的核心,主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也是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學校確立了“以職業性、開放性、創新性為特征,崗課賽證深度融合,教學內容項目化”的教學內容開發策略。以計算機網絡專業群為輻射點,基于崗位職業能力,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企業典型工作項目為載體,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實現崗課對接。1+X 證書考核內容、質量考核標準細化到教學內容之中,形成與1+X 證書核相匹配的教學內容,實現課證融通。將技能大賽的內容和高標準的技術規范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實現賽課融合。以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為例,通過校企合作,探索“崗課賽證”深度融合,結合崗位需求,緊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選取物聯網安裝調試崗的典型工作案例,對接物聯網系統安裝與調試(1+X 證書核)內容、物聯網系統集成與應用技能大賽內容、物聯網新技術,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將教學內容從簡單到復雜重構為智慧農業監測控制系統搭建、智慧交通監測控制系統搭建、智慧工廠監測控制系統搭建、智慧醫療監測控制系統搭建四個典型項目。教學內容結合科學合理,項目間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技術技能成長規律,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先進性和育人性等特點,有利于實現專業、職業、就業和創業之間的課程融通。此外,在教材內容開發中以標準為導向,即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學業水平考試標準為依據,在明確教材定位和教材目標的基礎上,確保教材覆蓋所有知識和技能點達到標準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崗位需求、專業要求和學生需求。
教材體例是教學內容的具體呈現形式,也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同時還是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依據。教材體例設計應該滿足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需要,通過引入真實或者模擬典型工作案例,利用學校實訓條件能夠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工作情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具體完整的工作過程夯實專業知識,訓練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認真嚴謹的職業素養。學校確立了“以項目化、開放性、創新性為特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成果為導向”的教學體例設計策略。項目化教材體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應學生發展需求,這也是新形態教材建設的宗旨。項目化教材體例的結構,即學習任務活頁的內容包含職業能力目標,學習任務描述、任務要求、任務思考、任務實施、任務總結和任務評價等,這些是活頁教材的主體部分。
其中學習項目來源于企業典型案例或者工作任務,所以學習任務描述的主要作用是為學生創建一個工作情景,能夠體現工作環節中的各個要素、具體任務、各項指標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每一個學習任務要承擔一個崗位甚至一個職業的功能,每個學習任務應該是一個系統的、真實的局部任務或完整項目。如在“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項目一“智慧農業監測控制系統搭建”的學習任務是這樣描述的:“為實現精細化標準化生產,有效降低經營成本,提升農作物品質,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某市一鄉村搭建智慧大棚,實現環境量的智能監測與控制。請同學們設計環境監測控制方案,依據物聯網技術大賽實訓平臺,搭建光照、溫度、氣體和聲音四路環境電路,并通過物聯網云平臺對環境監測電路進行遠程監控。”任務實施則是根據工作流程設計的具體學習過程,結合“智慧農業監測控制系統搭建”具體工作任務和崗位工作流程,按照接受任務、圖紙識讀、設備掛裝、硬件系統檢測、云端部署、項目運維、交付驗收的流程開展任務實施,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
新形態教材是信息技術和課程深度融合的載體,有利于開展“線上線下混合”的一體化課堂教學。學校確立了“以立體化、嵌入式為特征,活頁教材+二維碼+教學平臺”的教學資源建設模式。“傳感器與監測技術”是計算機網絡專業群的專業平臺課程,從以下幾個方面建設立體化的教學資源:第一,豐富學習平臺資源,將課前預習清單、課程思政視頻、教學視頻等上傳教學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使用;同時提供教學課件、課程標準、技能訓練答案等供任課教師使用。第二,聚焦學習難點和學習重點,開發時間短、教學內容少的微課,并將視頻通過二維碼嵌入教材中。例如,針對智能傳感器模塊結構復雜和原理抽象難懂的問題,開發了“智能傳感器三維模塊動畫”“智能傳感器信號流程動畫”微課。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隨時可以查看模塊結構、理解信號流程等教學資源,以便更好地化解難點、突破重點,而且可以反復觀看,提高了學習效率。第三,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技術,校企合作開發VR 體驗式仿真軟件,增強學生對監測控制的體驗感,助推教學資源進一步升級。
總之,新形態教材建設是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需求,是深入推進“三教”的重要任務。新形態教材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向行業發展需求,面向學生成長需求,突出實踐教學,強化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建設新時代具有科學性、規范性、職業性、實踐性的職業教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