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曉娟,滕恕平,李 娟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醫療保障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17)
大學階段是個體人生轉折與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心理與行為問題的高發階段[1]。大學生群體面臨著學習、擇業競爭、經濟條件制約、人際交往等多重壓力,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大學生心理負荷過重和心理問題日益嚴重[2]。心理健康狀況是指心理各個方面和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狀態[2]。抑郁、孤獨、焦慮等屬于心理健康的具體指標[3]。健康的心理既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又對其他方面的素質塑造產生重要影響[4]。因此,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就成了當務之急。
隨著各高校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學者們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在國外文獻中,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會極大改善學生的負面情緒,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大有裨益[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鮮活力和實效性。同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6]。國內文獻中,部分學者認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日益突出,須將二者緊密結合,才能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7]。黨的二十大的召開,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大事。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探究大學生對于黨的二十大召開的關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將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參考,具有理論和實踐價值。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同為促進內在品質形成,二者相互滲透。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緩解其焦慮情緒。另外,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樹立的正確的人生觀,將引導學生主動抵制負面情緒。對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表明,高、低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是有差異的[8]。綜上,本研究推論,思政教育可能有利于緩解大學生抑郁、焦慮、壓力等跟心理健康有關指標[9],從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影響水平高低年級有差異。基于此,本研究假設如下:
H1:思政教育有利于緩解大學生焦慮、抑郁和壓力等心理健康指標。
H2:思政教育對大學生焦慮、壓力和抑郁的影響在思政教育前后有顯著差異。
H3a: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年齡在黨的二十大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中起到調節作用。
H3b:黨的二十大召開后,年齡在黨的二十大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中起到調節作用。
本研究獲得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R202209130117)。采用隨機取樣的方法在山東省通過“問卷星”派發問卷,調查對象為在讀大學生。第一次問卷發放1677 份,回收1657 份,回收率98.81%。第二次問卷發放1577 份,回收1557 份,回收率98.73%。正式研究前進行數據清洗。
本研究選用Sánchez-Sandova 等編制的《未來期望量表》的個人幸福期望子量表[10],修訂為高校學生對黨的二十大關注內容;采用Antony 等編制的《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21)[11]。量表信度效度均達到進一步分析要求。
對兩次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應用SPSSAU 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兩次調查數據整合后的回歸分析顯示,大學生對于黨的二十大召開的關注(了解、期望、聯系三個維度)緩解了其焦慮、壓力、抑郁等心理健康指標(表1)。因此,假設H1得以驗證。

表1 各變量間的線性回歸分析
2.2.1 初測的調節作用
根據溫忠麟(2005)等人的檢驗方法,對調節作用進行檢驗。對自變量(黨的二十大)和調節變量(年齡)進行中心化處理,因變量(心理健康)不處理,采用分層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初測中年齡在黨的二十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作用
由上表可知,初測的黨的二十大與年齡的交互項呈現出顯著性(t=2.634,p=0.009<0.05)。意味著初測中黨的二十大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時,調節變量(年齡)在不同水平時,影響幅度具有顯著性差異。為進一步分析調節作用,繪制了簡單斜率圖(見圖1)。

圖1 初測中年齡在二十大與心理健康中的調節作用
由圖1 可知,高水平時斜率明顯較大,低水平時斜率明顯較小。說明年齡的調節作用在高水平時,黨的二十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幅度比在低水平的影響幅度大。因此,結果表明初測的年齡在黨的二十大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調節作用,所以假設H3a 得以驗證。
2.2.2 復測的調節作用
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復測的黨的二十大與年齡的交互項并不會呈現出顯著性(t=1.41,p=0.160>0.05),所以假設H3b 被否定。
研究結果的出現,可能是因為黨的二十大的召開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高校實行思政教育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質,減輕了學生的焦慮情緒。同時,高校教育者所提供的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大學生自身的需求和期待,使其產生精神層面的獲得感,從而激勵其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產生積極情感。大學生對思政課存在著在理論學習與提高、情感疏導與認同、能力展示與培養等各個方面與層次上的需求和期待,說明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了解越多,心理健康水平會越高,原因可能是在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對其產生了情感和價值認同。但是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大學生對重復的思政知識了解刺激的反應遞減,期望值下降,未來可能會降低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因此對于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高校思政教育中,應該采取多種形式持續學習。
調節作用的結果顯示,復測中年齡在黨的二十大與心理健康之間沒有調節作用。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變強,更易于保持心情的穩定與健康。因此在初測時,年齡在黨的二十大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調節作用。Ni(2021)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礎,開展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黨的二十大的召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可能大于年齡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水平,年齡的調節作用被削弱,因此復測中年齡在黨的二十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作用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