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允,牛 蓓,朱 江
(成都大學基礎醫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高校實驗室總數超過6.5 萬個,實驗室內危險因素眾多,若管控不當則會導致實驗室事故的發生[1]。隨著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2019)以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專項行動的通知》(2021)等政策性文件的出臺,國內高等院校對實驗室安全教育引起了廣泛而高度的重視。因此,本文通過文獻檢索來總結分析國內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研究歷史,進一步推測其發展趨勢,可為今后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指明方向,旨在推動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健康發展,以利于實驗室的安全運行。
通過使用中國知網(CNKI)中文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以了解國內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研究歷史及發展情況。以“主題=實驗室安全教育”為檢索式,查找時間范圍1970―01―01 至2022―12―31 的文獻資料,剔除圖書和標準等冗余文獻后,檢索到與“實驗室安全教育”相關論文共計603篇,研究論文數量年度變化及趨勢見圖1(p150)。結果顯示,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研究報道最早見于1987 年,韓文等人指出實驗室消防安全的重要性[2]。總體而言,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文獻數量年度發展趨勢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87 年至2005 年,在此期間,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研究報道較為零散,年均發文量不足1 篇,說明在此階段,研究學者對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關注度較低,相關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第二階段自2006 年至2016 年,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研究報道呈現逐步增加態勢,文獻數量從2006 年的3 篇逐步上升。2016 年,發文量達到31篇。在此階段,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文獻年均發文量超過17 篇。第三階段為2017 年至2022 年,在這個階段,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文獻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年均文獻數量超過65 篇,對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呈現出較高的熱度。
圖1 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年發文量趨勢圖
據文獻統計,與“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相關的文獻數量自2005 年開始逐漸增多,2019 年呈現激增態勢[3]。與此趨勢類似,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相關文獻數量在2005 年后也呈現上升趨勢,這可能與近年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發有關。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發后,社會各界對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重視度也隨之增加,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相關研究論文發文量也隨之呈現上升趨勢。此外,教育部頒布了相關政策性文件,要求高校要建設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把實驗室安全教育納入學生的培養環節中,各高等院校開設相應的實驗室安全教育課程,預計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相關研究論文發文量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水平。
通過分析文獻主題詞可以反映出目前實驗室安全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領域。從結果來看,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相關的主題詞有:“實驗室安全管理”“實驗室安全文化”“生物安全”“化學實驗室”“安全事故”“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醫學院校”“思政課程”等(見圖2)。其中,主題詞“實驗室安全管理”“生物安全”和“化學實驗室”出現的頻率較高,列前三位,所占比例分別為36.9%、15.4%和12.6%。其中,關于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文獻數量最多,有325篇,生物安全和化學實驗室相關文獻分別有136 篇和111篇,三者所占比例超過50%,是目前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而對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其他方向,如“安全教育培訓”“安全隱患”“安全事故”“實驗室安全文化”“醫學院校實驗室安全”“課程思政”等系列主題詞相關文獻數量較少,單個主題詞所占比例較低,不足5%。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呈現多方向多維度分散發展趨勢,表現出較大的研究潛力和發展空間。
圖2 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主題分布情況
通過分析高頻引用文獻,可以了解學者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重點領域,直接反映了在某時間段內人們關注的研究熱點。關于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高頻被引文獻見表1 所示(p151),從該表可以看出,總被引次數最高的文獻為趙慶雙等人于2007 年發表于《實驗室技術與管理》雜志的論文《加強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實驗室安全的關鍵》,指出了實驗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4]。在高頻被引前10 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安全管理、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以及化學實驗室安全這幾個方面。其中有7 篇論文發表在《實驗室技術與管理》雜志上,表明該雜志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表1 總被引次數排名前10 的文獻
進一步分析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發文機構(圖3,p151),可知,發文量排前10 的主要為高等院校,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以發文量12 篇并列首位,其次為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和天津理工大學,發文量均為10 篇,天津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天津大學發文量均為7 篇,并列第10 位。發文量排名前十的發文機構中,985 和211 重點院校所占比例超過60%;而所在地在北京和天津市高校累計有6 所,占比超過50%。
查閱文獻顯示,與國外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相比,國內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年均發文量仍處于相對偏低水平,研究方向也較為集中和單一,我國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具有較大的可提升空間。首先,應該逐步推進多元化和精細化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目前,各高等院校已經將實驗室安全教育課程納入學生培養體系當中,隨著安全教育課程的開展,推測今后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研究熱點將從“實驗室安全管理”這個單一的主流的方向逐步分散細化至“授課內容與形式”“課程考核”“課程思政”等多個方面,關于實驗室安全文化、生物安全、化學實驗室、安全事故、實驗室安全準入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方向將會進一步發展深入。特別的,針對醫科、工科、農業等不同專業背景,以及不同學歷層次(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學生,在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時,其側重點或授課內容必然具有較大差異,因此對實驗室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應該進一步針對此情況進行課程優化和改革。
與此同時,在進行傳統各學科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基礎上,還更應該多關注到目前多學科交叉快速發展的趨勢。各個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發展,能夠碰撞出更多的創新元素和創新成果。然而,往往在進行學科交叉研究時又是容易引發實驗室安全事故的薄弱環節。例如,工科背景出身的學生開展醫學相關研究時候,可能會忽略實驗中存在的動物安全問題或病原微生物安全問題,由此可能會引發相關的生物安全事故。因此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應該更多關注到這方面的問題,發現并重視交叉學科研究中存在的實驗室安全問題。其次,應該加強素質教育、思政教育和實驗室安全教育的融合。據統計,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大多數是人為疏忽或過失操作而引發的[5],因此,提高實驗者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心,可有效減少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加強實驗室安全意識是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目前對如何加強實驗室安全意識的研究較為缺乏。而在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時,應該注意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以及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這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研究生等實驗者的責任意識,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重要意義[6]。此外,目前實驗室安全教育相關教材及教育資源較為分散和匱乏,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實驗室安全教育研究的發展。對于如何整合現有課程資源,優化實驗室安全教育相關教材編寫和建設等相關研究均有待加強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