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竹良
(常州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常州 213100)
建筑領域,人才的匱乏一直都是未能得到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在一線工作崗位還是在其他支持性崗位上,都需要加強對人才的招聘以及培養[1]。在教育體系中,各大高校往往擔任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土木類專業就是直接與建筑領域對接的專業。在土木類專業中,建筑施工技術作為綜合性較強、難度較高的基礎性課程,需要學生全面把握,只有把握了這門課程才能確保后續教學工作的展開。由于建筑施工技術這一課程的內容較為廣泛,而且還具有實踐性、技術更迭迅猛等特點。所以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不能再秉持傳統的教學理念,而是應當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并且增加實踐課堂的比例,在以就業為大前提的基礎上展開教學[2]。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越發重要,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我,創新教學方式,才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文章將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改革展開進一步探討。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在土木類專業中,不僅是基礎性課程,而且還會直接關聯到學生的后續學習。若是想要充分實現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價值,就需要根據時代的變遷、發展來進行教學改革。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所以有必要先對這一課程的特點進行分析。通過對特點分析,能夠更好地實現對教學體系的規劃、設計。就目前而言,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特點可以被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建筑施工技術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實踐性較強,在進行這一課程的學習時,學生難免會接觸到一定數量的工程實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同于其他課程,其主要內容為不同工程所采用的施工工藝、施工方法以及實際施工手段。可以說,這一課程是對不同工程的實踐總結,具備實踐性特點。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授課時會依據于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觀看相關案例的圖片[3]。
綜合性指的是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所包含的內容較為廣闊。由于在講解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相關內容時,會涉及大量工程的實踐案例,教師往往會對學生先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包括且不限于對工程的測量方法。建筑基本結構等知識,涉及的內容五花八門,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若是想要讓學生充分領悟土木類專業的精髓,就需要將這門課程掌握得扎扎實實,只有這樣才能為后期的學習奠定基礎。
經濟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技術的更迭。各行各業都在經濟大力發展的支持下得到了技術上的進步。在建筑領域方面,主要體現為施工所需要用到的原料以及方法始終處于不斷完善的狀態里。由于人們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建筑領域加大了對新建筑技術的研究力度,并且期望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建筑成本的降低,提升建筑效率。建筑領域的技術更迭同樣會對教育領域造成影響。教育領域需要不斷對相關教材予以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雖然具有較為廣泛的知識,但是從內容上來看,章節與章節之間存在顯著的斷裂感,缺乏連續性,使得教學內容具有獨立性。在獨立性的特點之下,學生很少會出現學不會上一章節,下一章節也難以學會的狀況,便于學生對不會的章節進行鉆研,將全部內容牢牢掌握。由此可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具有獨立性。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在土木類專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部分高校還未能夠認識到這一課程的重要性,所以在教材的應用上出現了問題。從上文中可得知,當前的建筑技術更迭較為迅猛,這就需要不斷更新教材,以確保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4]。然而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教材未能注重到與時俱進這一特點,所采用的教材較為陳舊,內容也十分落后,使得學生掌握起來較為困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及時了解與掌握最新的建筑施工技術相關的知識,使得理論水平遠遠落后于現實發展。由于所學內容與現實情況脫節,日后學生在實際崗位中工作時,許多名詞、設備都未聽說過,導致學生無法為企業帶來相應的價值,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同時,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以教材作為授課的依據,舊的內容導致教師采用落后的教學體系來授課,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開展建筑施工技術課堂的過程中,比起實踐課堂,教師往往更側重于理論課堂,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是僅僅為學生開展理論課堂,就無法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實踐能力的匱乏會成為學生日后的短板,從而在崗位競爭上落后于他人[5]。當前,大部分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師在展開教學時,仍舊是以理論知識為主,未能兼顧到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實踐性特點,這就使得教學難以滿足實際的需要。即便部分教師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但是礙于場地、資金以及經驗的匱乏,也難以為學生帶來良好的課堂體驗,使得實踐課堂淪為了形式化的課堂。在這種情況之下,學生無法實現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能夠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當前大部分高校都未能發揮社會力量在教育體系中的優越性。就目前而言,社會日益成為一個整體,僅僅依靠教育機構實現對學生的教導已經難以再滿足社會需求。為了能夠讓教育體系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部分高校已經引入了校企聯合模式,但還有一部分高校未能認識到校企聯合的優越性,從而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環境。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特點在上文中已經提到過,可以看出這一課程需要及時與現實社會的發展相適應,不斷對教學內容進行變更。然而在教學方式方面,也同樣需要高校給予高度的重視,并且對教學方式進行變更。由于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還十分傳統即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學生往往難以提起足夠的學習興趣,他們不僅不想學習,甚至還會產生厭惡學習的情緒,特別是對涉世未深的成年學生而言,這種教學方式無疑打壓了他們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在大部分情況下,高校的學生們往往是為了獲取足夠的學分或者是通過期末考試而去學習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因此,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之下,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若是教師的教學能力相對較強,那么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會相對較多;反之則會較少。同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之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少,而且學生往往不會主動展開對教學知識點的思考,這也使得教學效率大幅度下降。
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建筑水平的不斷提升,建筑施工技術的日益完善最大程度地滿足了我國人民群眾對建筑的需求。然而在發展建筑施工技術的同時也不應當忘記發展我國的教育行業,只有教育行業得到同建筑行業一樣的發展,才能夠為建筑行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目前,針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材落后的問題,我國教育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并且深入到各個高校中,對教材落后的高校責令改正。同時,高校也應當高度配合教育部的工作,立足于建筑行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對現有的教材進行改進與優化,為教材內容的與時俱進提供保障。
首先,應當將建筑施工技術的最新成果引入到教材體系中,便于學生對最新的技術成果展開學習,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畢業后迅速適應工作崗位,而且還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還應當將一些真實的工程案例納入到教材體系中,豐富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對實踐情況進行了解。教師也應當對建筑領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敏感度,結合建筑施工技術的發展情況與優化后的教材構建教學體系,調整教學內容,從而確保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此外,為了確保教學內容能夠始終貼合建筑施工技術的實際發展情況,高校還可以與建設單位展開合作,并且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內容。
當前,我國建筑行業求賢若渴,而教育行業擔任著培養人才的任務,這就需要各個高校明確自身的定位。高校應當意識到人才最終是需要被輸送至社會,并且為社會服務,而建筑行業比起理論能力更加看重人才是否能夠將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特別是在素質教育得到重視的今天,高校更是應當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首先,高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資金以及人力,專門為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建立相應的實踐基地。通過這種形式,能夠讓教師具有足夠的空間帶領學生展開實踐。高校還應當加強教師培訓,確保教師能夠科學、合理地帶領學生展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若是學生遇見不明白的問題,那么就可以直接請教實踐教師,從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實現自身素養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在未來實現就業;其次,高校還應當與大型建設單位形成聯合培養的模式。在聯合培養模式之下,學生能夠通過到實地考察的形式探明現代建筑施工技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實踐自己的所學知識,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接觸到在高校里接觸不到的知識,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學生臨近畢業時,高校還可以安排優質畢業生去大型企業中實習,這樣能夠在輸送人才的同時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達成雙贏。
我國為了改變應試教育的局面,出臺了多項政策,而高校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應當轉變教學理念,響應素質教育并且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了能夠讓教學充分發揮效用,實現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應當從自身的教育理念入手。教師應當建立以人為本的育人觀念,在授課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將學生的實際需求放在第一位,依據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展開授課,確保學生能夠充分掌握教學內容。其次,教師還應當組織學生對知識進行預習或者課后鞏固。對知識進行預習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以更短的時間了解所學內容,并且明確課堂的教學目標。對教學知識進行課后鞏固則是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知識點。例如,教師在講解建筑施工技術的理論知識點后,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課后習題,或者為學生出一個開放式討論題,這樣不僅能夠達成教學知識點的鞏固,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思考。最后,教師還可以采取分組討論或者是分組競賽的形式開展課堂活動。
教師在進行分組時,既可以隨機分組,又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能力來分組,以實現學生的互補。在分組后,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相關的話題,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則置于引導者的角色。當學生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對每個小組進行細致觀察,若是發現有小組討論不夠活躍,那么教師就應當積極向這一小組提出問題,通過問題的形式來引發小組的思考,進而使得小組成員活躍起來。當所有小組討論完畢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各小組展開競賽,看哪個小組最貼近教師的答案。通過這種形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而且還能讓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實現了素質教育的需要。
隨著我國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理論教育或者是實踐教育,而是應當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特別是在高校的培養中,應當想方設法將人才的培養貼近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我國建筑行業人才日益緊缺的今天,我國各高校無疑承擔著向建筑行業輸送新鮮血液的重大任務。因此,本文展開了一系列探討,本文首先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特點展開了分析,認為其特點包括實踐性較強、具有綜合性、技術更迭迅猛以及具有獨立性等。在當前,建筑施工技術課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包括教材內容有待更新、缺乏實踐課堂以及教學方式落后。為了能夠進一步實現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我國在經歷了眾多探索后,可以通過以下途徑解決:更新教材,完善教學內容;增加實踐課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轉變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