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衡璇 ,馮鳳舉 ,陳建國 ,郭松 ,唐琳
(1.廣西藝術學院 建筑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22;2.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教育學院,廣西南寧 530007)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大多地處偏遠鄉村, 擁有優良的生態資源、獨特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其村落風貌、民俗文化、物質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相對完整,少數民族獨特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娛樂、藝術審美等與自然生態整體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系, 經歷千百年不同經濟社會歷史階段的聚落、 演變、 傳承而孕育出獨特的生態審美文化。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生態性,包含著諸多生態智慧、審美理念、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與社會價值。
藝術賦能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鄉村振興, 是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村落生態空間、文化場域、審美空間的建設,創造出“美美與共”之境,更是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的文化創新性生成。因此,在藝術鄉建賦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中, 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的新構建是藝術鄉建的應有之義。
藝術鄉建是基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建設的一種新形式,用藝術去探索、發現、激活鄉村的藝術、人文、傳統技藝等進行鄉村建設。 藝術鄉建體現了當代藝術的社會轉向和時代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 要實現生活設施便利化、現代化,能夠洗上熱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潔優美。 ”[1]藝術賦能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就是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 重構村落空間體系, 對傳統民居、 古建筑等村落景觀進行科學的“活化利用”’,讓它們在現代生活中找到立足點[2],激活有形文化資源和無形文化資源,實現文化振興,把人民對生態審美文化的需求融入村落。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表現為有形文化資源和無形文化資源,前者體現為物質文化遺產,如民族古建筑、民居老宅、廟宇祠堂、古井、古道等村落視覺文化資源;后者體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族民俗風情、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音樂、傳統體育、游藝、 手工藝、 生態智慧與理念等鄉村精神文化資源,他們主要依附于民族民俗文化風情,生產生活、民間信仰、傳統手工藝等。 不管是有形文化資源(視覺文化資源)還是無形文化資源(精神文化資源),都是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而在藝術人類學視野中,我國手工藝的復興和鄉村振興實則是一套文化樣態和審美哲學的復興[3]。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進展中,民族地區藝術賦能傳統村落的振興, 建設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是藝術鄉建的應有之義, 需要對傳統村落的生態審美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即創新性生成生態審美文化體驗。
傳統村落的保護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人們對民族地區傳統村落印象最深刻的是其蘊含豐富的基址整體選擇、構建環境意象、創造人文景觀等多種景觀生態智慧[4]。生態審美文化的理論基礎是審美文化與生態美學,其核心是“和美”,這也是生態審美文化的美學理想。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對鄉村進行塑形與鑄魂,是一個體現“真、善、美、宜、益”審美規律的人類生存文化模式[5]。在對人的理解、需要、情感和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和諧一致的追求上, 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與美在本質上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經由藝術賦能對民族傳統村落的生態審美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
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以人為主體, 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并“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通過對外在客體各要素的美化與外在客體對人的審美熏陶和教育,以培養審美的人生態度,促進人及整個自然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最終達到或接近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這種雙向動態生成的生態審美文化,通過塑造人的靈魂和人格,美化生存環境,達到人與世界的同形同構而實現同形共象。所以,生態審美之“象”不可能是純粹的“物象”,而更多地表現為灌注了人的生命意志與情感的審美 “意境”,也就是人們的“生境”(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經過藝術美化提升之后的“藝境”。
生態審美需要呈現審美主體的情與意, 其意蘊就存在于人們始終無法脫離的日常生活存在。 生態審美主體存在于這樣的“意境”中,感悟的是日常生活所蘊含的、 具有無窮魅力的生命意蘊而進入生態審美的過程, 融入生態性的生命體驗中, 審美主體“情意”與“藝境”的屬性在審美中互為流轉,使人的審美心境與“藝境”在生態審美中表現出動態的雙向的生成,讓人體悟世界之美的同時體悟生命之美,表現出審美化的生態性生存活動, 實現一種審美化的藝術人生。
人類“詩意生存”的本質要求決定人類的生存必然是審美的特質與生態的特質兩者內在統一的整體。生態審美在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的同時,提供滿足與人的感官、心理、情感、精神層次的需求相對應的審美價值。 生態審美文化以真、善、美、益、宜為主體價值,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更為平衡與統一,實現了與其他價值協調平衡發展的審美性。 人創造了生態價值和審美價值,展示了在生存中審美、在審美中生存的理想境界,實現了審美化的生態自由,或曰生態化的審美自由,進而整合發展并趨向高度自覺、自然的生態審美自由境界, 使人在審美愉悅中對外在世界產生實際和直接的積極作用。 隨著生態文明的發展,審美關系與其他生態關系結合、滲透,構成審美的生存和詩意的棲居。
鞏俐對于演戲的執著和瘋狂讓她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2016年,鞏俐現身戛納電影節,和那些拼命想在紅毯上蹭鏡頭的人不同。那一年,戛納電影為鞏俐“官方清場”。將近30米的紅毯,只有鞏俐一人傲視前行,這無疑是對她征戰戛納30年的最高肯定,在她之前,沒有華人享受過這樣的待遇。所以,娛樂圈有很多個影后,但“鞏皇”自始至終就只有一個。
人的審美化的生命活動作為一種認識、 把握世界的方式, 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與美之間的緊密聯系,即馬克思所說的“藝術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美學發展的當代要求是必須同生態文化建設結合, 走向生態審美。 這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構人與自然良性循環、生態與審美同一的結構關系,它按照生態審美范式、生態審美理想運轉,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構成生態圈的良性循環,進而形成審美地生存和詩意地棲居的生態審美場。
生態審美要求堅持整體性、互利型的思維方式,以“社會—自然—人”的復合生態系統為基礎和關注的對象,強調自然、社會與人的和諧共生,契合“天人合一”的傳統生態觀。這些傳統生態觀的積極成分經過現代生態審美化的重建,強調的是主客體動態、整體的雙向循環對生,提升為“天人整生”的生態審美觀, 可以成為當前傳統村落生態審美化建構的思想內核。
傳統村落所強調的生態審美文化, 首先是人的生存活動與審美需求、 生態活動與審美活動相結合的生態審美; 其次是形成生命活動與審美活動的統一,使生存活動進一步含真蘊善,形成耦合并進的動態同構性, 造就主體生態審美性, 形成生態審美特性;最后是生存與審美同形同構同質一體化運轉,促進審美性與生態性的結合,形成生態審美文化。廣西不少傳統村落中的“劉三姐”符號,就是平民英雄到壯族標識的審美表征的轉換[6],其作為多民族共享文化符號, 體現出了各民族文化認同的心理象征和集體記憶之間的關聯性[7]。
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 不同的生態審美文化相生互長、相競共贏、循環發展、螺旋提升,提高了生態審美場的質與量的自由度。 美與審美隨著生態關系與生態活動同步拓展,形成生態個體、群體、整體的生態審美理想。這種生態關系和生態運動促進了生態審美良性循環、整體發展的圈態結構,不同生態美在相生與競生的統一中共生, 在促進生態審美文化、生態美整體發展的同時,也發展與提升了自己的生態美, 實現整體更為有序、 穩定的持續提升,進而生成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體系。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 傳統村落生態審美化建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以生態美學眼光審視鄉村,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而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包含深厚淳樸的人文文化和寧靜自然的田園生態文化, 理解其文化特性有助于在藝術鄉建進程中加強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建設。 根據藝術賦能傳統村落建設現狀以及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的創新生成與內在需要, 在今后的藝術鄉建實踐中應該遵循以下三個主要原則。
傳統村落習俗風俗、 文化習慣等具有鮮明而獨特的民族特性。因此,要因地制宜挖掘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 展現不同村落文化的多樣性和各個村落的個性及獨特的魅力。 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因地制宜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要在保護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特性的基礎上建立生態審美文化, 因為傳統文化更多的是在鄉村得到保留, 地方性民族性的生態文化是人在長期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積累的, 是建設多樣性生態審美文化的重要資源。 構建生態審美文化是一個文化的重構過程, 自然環境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各地方文化都有自己的個性與特征,傳統文化資源在轉化為生態審美文化時要因地制宜,傳承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能夠經歷千百年而經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傳統村落凝聚的文化自覺,其文化取向有穩固持久的凝聚力, 同時具有主動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開放性。如南寧市武鳴區的“三月三”歌節,從壯族祭祀祖先、 倚歌擇配的傳統節日逐漸發展成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在推進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建設時要堅持自覺性原則,讓農民大眾成為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內在統一于鄉村振興的實踐中, 全面地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力量。傳統村落的發展需要尊重、保護和傳承優秀鄉村文化, 根本在于培養更多具有生態審美意識的村落居民,可通過研究與保護人文風俗、開發民間工藝產業等,激活村落文化的內生動力。
生態審美文化是倡導“人—社會—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可持續發展。藝術鄉建的過程中,要重視村落生態審美文化的自主性, 培育農村文化的內生機制,強調農民自辦文化和發展文化產業。
以生態審美文化為導向,推動傳統村落轉型。生態審美文化的整生規律要求以“人—社會—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本體,走可持續發展的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道路,其核心問題是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近年來,不少傳統村落自發成立民間文藝團體, 政府派出專業人士對其文藝活動進行指導,這些“土生土長”的文藝團體發展壯大標志著生態審美文化的形成。
認真貫徹落實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深入挖掘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 著眼創新傳承與發展,構建村落的生態審美文化。
當前, 民族地區具有旅游開發潛力的傳統村落通過藝術鄉建賦能鄉村振興, 成為積極發展民族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熱點地區。 藝術鄉建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提供多重社會文化空間, 藝術在賦能鄉村建設中實現自身發展, 實現其內在的社會功能需求。 在藝術鄉建的進程中必須對鄉村文化的功能與價值進行重新定位與深入認識, 重視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8]。
相關部門制定高質量鄉村建設專項規劃, 在重塑鄉村風貌和人文景觀的同時, 找到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間的平衡點, 注重保存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特色。要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避免“趨同化”,保留鄉村獨特風貌。深入挖掘保護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遺產,打造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增強人文感召力。找準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發展定位,將構建生態審美文化與發展鄉村旅游進行整合。 依據生態審美原則對傳統村落進行差異化打造, 對其風貌、功能、產業進行重新定位。 引進專業團隊研究發掘、 收集整理民族地區文化藝術圖標和民族特色建筑符號, 為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及維修裝飾提供科學依據和文藝素材,營造濃郁的村落特色氛圍,在建設發展中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切實提高生態審美品位。
城鄉文化相互作用的基礎是它們之間在資源上的互補性、生態上的共生性和社會發展上的相依性。目前,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城鄉文化互動互補交融要堅持平等共生的態度。 保護與發展鄉村多樣性的村落文化及其蘊含的生態智慧, 尋找傳統在現實中的發展點, 是構建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藝術賦能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藝術鄉建有開發城鄉融合產業、發掘鄉土特色風情、建設宜居宜業鄉村、激發內生活力村治的功能[9]。 南寧市“大揚美旅游圈”,就是依托揚美古鎮的地理、歷史、人文優勢,聘請知名旅游規劃專家結合當地資源, 科學地設計規劃不同景區的功能、特色。對民族地區傳統村落的設計規劃,在運用現代技術、引進城市文明的同時,要注意保持原有風貌及特色,體現出歷史的、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生態美學是研究有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規律。 生態審美體現的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統一過程,以促進人類生存實現人文化和審美化,按照美的規律從事物質創造, 發掘并培養人的心性和素質。 傳統村落的生態審美建構就是社會、人、自然之間全面的、協調的發展,是“真、善、美、宜、益”的生態審美場,創造出“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文化,可以被稱作人不斷解放自身的歷程。 ”[10]這是將生活與美的創造性緊密結合,成就一種審美的人生。
生態審美重視的是生命過程的和諧, 強調的是過程。 因此, 培養具有生態審美意識的傳統村落居民,是鄉村振興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也是造就高素質新型農民的重要內容。 傳統村落居民是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的傳承主體, 是生態審美文化的生產和再造的實踐主體,更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而文化的生產和再造, 是提升傳統村落生態審美文化的內在動力。
中國傳統村落是以宗族為基礎的,生產、生活和娛樂三位一體的場所,具有濃厚的“重土輕遷,戀鄉戀家”傳統觀念,其中的合理成分是建構鄉村生態審美文化的現實文化資源, 是傳統農民過渡為當代新型農民的基礎。培養人的生態審美意識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人類進行生態審美生存,就要以生態原則來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并建立起和諧社會, 以審美來不斷提高生活品位,這是詩意生存的文明形態。
特別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 在藝術鄉建的進程中,要深入探討民族學、生態學、美學、人類學、藝術學等學科理論的實踐應用與審美心理互動交融的系統生成機制,即“生境”轉化為“藝境”的生成機制,為生態審美文化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在生態性與審美性的和諧同構方面, 要繼續探討生態審美文化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如何與傳統村落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成就一種新的生態審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