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草原文化研究特點及其新趨向

2023-04-19 01:43:42魏寒冰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3年36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魏寒冰

(包頭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40)

20 世紀中期, 學界開始關注草原文化問題,但當時主要是對游牧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等問題展開研究。 1992 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絲綢之路”科學考察項目在蒙古國境內展開。 1993 年,聯合國第27 屆教科文組織大會,正式批準成立了國際游牧文明研究院。 1998 年,國際游牧文明研究院在蒙古國成立。 1999 年,“當代游牧文明與草木利用”國際研討會召開, 主要議題包括游牧經濟的現狀與保護、草場利用等。 2000 年和2001 年,蒙古國、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20 余名學者參加了“游牧文化的變遷”田野調查活動,對蒙古國、中國、俄羅斯境內的游牧文化的歷史和現狀進行研究, 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1]。

中國作為草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一直非常重視對草原文化的保護和挖掘, 中國學者不僅注重對草原文化的基礎理論的研究, 而且也非常關注對草原文化的歷史沿革、 實際狀況和當代價值的闡發,并形成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學界對草原文化的研究視角, 而且深化了學界對草原文化的研究內容。因此,對中國草原文化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 總結其特點、 考察其趨勢,可以為世界草原文化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以及為學界發現該領域新的理論增長點提供思路。

1 中國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特點

1.1 基礎理論研究不斷夯實

草原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 中國學者主要從草原文化承載地區、草原文化創造主體提出。如寶力格在其著作《原文化概論》中認為,“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創造的一種與草原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 這種文化包括人們的生產方式、 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與文學藝術等”[2]。這里寶力格主要強調了草原文化的創造主體, 即草原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 部落和民族共同創造的。 馬桂英在其文章《略論草原文化的特征》中對草原文化作了如下定義:“草原文化主要是指歐亞草原游牧民族在適宜放牧牲畜的草原區域創造的獨特文化 ,是由草原地理環境(自然因素)、游牧經濟生活和馬背民族的歷史傳統等(人文因素)多方面作用而出現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復合體”[3]。 馬桂英的定義主要從草原文化產生的地域角度對草原文化概念做了闡述。 但是,無論是從草原文化的創造主體,還是從草原文化的產生地域而言, 草原文化內容應該包括游牧文化、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業內已經達成了共識。

在對草原文化概念研究的基礎上, 中國學者提出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概念, 進一步對草原文化從基本內容、 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了規定。2008 年8 月29 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召開的第三屆紅山文化國際高峰論壇,暨“中國·內蒙古第五屆草原文化研討會”上,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首次提出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概念, 并對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的論述。課題組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概括為“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此后,該課題組從歷史角度對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三個方面分別撰文,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論證。從現有關于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研究成果來看,基本都是以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對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界定為依據和基礎,據此可知,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已經獲得了業界的普遍認同,并成為草原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內蒙古宣傳部部長烏蘭指出,“當前,開展草原文化研究,重點是把握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因此,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為草原文化研究的基礎性概念, 已經基本完成了其提出階段,并逐步進入到其發展和完善階段。

從對草原文化的概念的深入討論, 到對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闡釋, 中國學術界在草原文化基礎理論研究方面不斷拓展、深化,為草原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可能性。

1.2 草原文化研究的地域特色鮮明

中國草原文化研究的地域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學者注重對草原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問題的研究; 二是中國學界對草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地區。

關于草原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問題, 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證。吳團英在其文章《從草原文化視角看中華文化的構成及其演進模式》中,認為“草原文化是一種復合型文化, 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統一,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其實質是一種地域文化”。 并指出草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 在中華文化起源的時期處于“先行一步”的領先地位,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曉克在其文章《論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中,追根溯源到史前時期,認為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先民們創造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相比,在某些方面甚至居于領先地位”。 進入文明時代之后,草原文化通過草原人民和中原人民的和平交流和戰爭等方式, 不斷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互相交流、影響、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源不絕的中華文化,并使其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特點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內涵[4]。烏恩在其文章 《草原民族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歷史貢獻》中,從文化起源、文化發展與繁榮等方面,論述了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目前從事草原文化研究的中國學者及其研究成果來看,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地區,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的草原文化主要發祥于內蒙古地區, 二是蒙古族作為中國草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體民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地區。 目前,中國草原文化研究具有影響力的機構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地區,包括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赤峰學院等。 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包括“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課題組經過近三年的潛心研究, 形成的 11 卷共計 400 余萬字的《草原文化研究叢書》,以及其二期成果《草原生態文化研究》等 9 部專著,共計 200 萬字。 除此之外,《草原文化史論》《草原文化概論》《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草原物質文化研究》《草原精神文化研究》《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文化研究》《蒙古族文化研究》《草原文化區域分布研究》《蒙古游牧文化溯源》《草原文化研究資料選編》等著作,均出自內蒙古地區的機構和學者。

中國學者對草原文化的研究,立足于本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不僅深度挖掘了地區資源,深化了草原文化研究的內容,而且結合地域特點,拓展了草原文化研究的視角, 為促進草原文化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鑒。

1.3 注重當代價值的挖掘和闡釋

草原文化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 內容既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歷史局限性,因此,對其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對歷史溯源和考察上, 而是通過對其產生的歷史條件、基本內涵和現實邏輯的研究,發掘其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 對草原文化當代價值的挖掘和闡釋,必須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挖掘的問題,二是挖掘什么的問題。 對于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意見。

如何挖掘草原文化的當代價值, 是關于草原文化研究和傳承的方式和方法問題。 王福革在其論文《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指出要挖掘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當代價值,“對歷史文化本身客觀、理性的認識是第一步。 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當代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給養”。烏蘭則指出要發揮草原文化的當代意義, 必須把草原文化與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 把草原文化做成文化品牌。任繼周等在其文章《草原文化的保持與傳承》中,提出要“保存與傳承草原文化,就應以放牧為核心,建立現代輪牧制度”,因為“放牧是草原文化必要而又重要的文化要素。 它為草原文化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最原始、最核心的動力”[5]。 吳團英認為“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推進文化自身與時俱進、繁榮發展的需要”, 草原文化具有 “深沉的創新稟賦”,要實現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草原文化創新,首先要進行傳承,其次創新要著眼于未來,最后要關注科技的發展給草原文化創新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草原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是對其進行研究、 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原因。 吳團英認為草原文化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不僅彰顯了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進一步增強國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6]。王福革認為研究草原文化的目的在于古為今用, 挖掘草原文化的優秀基因為現代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歷史基礎和文化資源。 烏蘭認為草原文化是所有草原兒女的精神家園, 是增強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草原文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內蒙古“把草原文化研究與自治區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讓草原文化不僅成為內蒙古文化建設的精神資源, 而且成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文化品牌[7]。 烏蘭察夫認為“草原文化是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志, 它對提升地區的競爭力和地區形象具有重要作用”[8],而且文化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具有綠色和可持續性的特點。陳光林在其文章《深化草原文化研究》中,認為草原文化的現代文明意義, 不僅體現在其為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和歷史基礎, 而且體現在其對經濟、文化建設領域的促進作用,從而使其成為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草原文化為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形式, 如草原文化所蘊涵和揭示的生態文明意義[9]。

草原文化的當代價值不僅體現在其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拓展了中華文化的研究視角,從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融合、認同和自信;而且體現在草原文化自身內涵的現代價值,尤其在經濟、文化和生態方面的意義,日益凸顯。

2 中國草原文化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草原文化的基礎理論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草原文化的基礎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但是有一些重要概念的釋義還存在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如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對其的概念的界定和內涵的闡釋,就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內蒙古社科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將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概括為崇尚自然、踐行開放和恪守信義三個方面,認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的核心觀念在價值取向上的集中體現,是對草原文化的基礎精神、基本內容和價值取向的本質概括”[10]。 但是,王福革認為使用“草原文化核心理念”這一概念,并沒有使草原文化研究變得簡明扼要, 反而在概念的解釋過程中使其復雜化,如果解釋不準確,表述不精準則不會取得預期效果[11]。 除此之外,對于核心理念的三個方面,具體內涵的闡述也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特別是不能用現代學科理論和發展觀念去過度解讀和闡釋傳統草原文化內容,這不僅不符合學術研究的規范,同時也會造成草原文化研究的窘境。如崇尚自然,對其的解讀不能離開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 不能用今天的生態觀念和理論去解釋和解讀草原文化的崇尚自然,如果把崇尚自然作為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使用,那么應該把其置于草原文化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還原崇尚自然觀念形成的歷史條件、 思想意識特點及其對主體行為的影響,進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雖然對歷史文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古為今用,在于對其當代價值的挖掘,但是對于其基礎理論的研究,必須秉持唯物史觀的研究立場和方法, 既要注重對其內容和發展規律當代價值的挖掘, 同時也要尊重其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2.2 草原文化研究有待于突破區域局限性

目前, 草原文化研究的主要機構集中在內蒙古地區,成果也大都是對內蒙古地區草原文化的歷史、內容和當代價值的研究, 一方面與內蒙古地區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另一方面也與內蒙古政府把草原文化作為文化品牌進行打造有直接關系。 這雖然極大地促進了內蒙古地區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化和發展, 但是也造成了草原文化研究地域特色凸顯的問題, 使草原文化研究面臨區域局限性的困境。例如,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 基本是把草原文化其置于中華文化研究的框架之內,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通過文化的融合,增強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團結[12]。 但是,草原文化作為一種游牧民族共有的文化現象, 內蒙古地區的草原文化只是草原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僅把草原文化研究置于中華文化框架之內, 可能會造成草原文化研究的局限性, 如元朝時期的草原文化隨著其領土的擴張,勢必傳播到東亞和歐洲,那么東亞和歐洲的文化是否會對當時的草原文化產生影響,這種相互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達到什么程度?將草原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框架內, 不僅能擴展草原文化的研究視角和內容, 同時也能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中華文化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目前草原文化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地區,勢必會造成文化影響力的區域局限性,這不僅不利于草原文化的研究, 而且不利于草原文化品牌的推廣。因此,無論是從草原文化的歷史研究來看,還是從對其的當代價值的挖掘來看,都應該打破其區域局限性,這樣才能在理論研究上更為系統、全面,在其價值實踐上才能更為廣泛、有效。

2.3 實現草原文化當代價值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草原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無論是研究成果的數量,還是研究成果的質量,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很多成果都涉及草原文化當代價值問題的探討,但是單獨對草原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行論述的文章和著作較少,而且這些成果的論述大都理論性較強,缺乏對實踐維度的探討,從而導致現實指導性不足。如孫永蘭等的文章 《論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對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主要論述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對文化產業的現實啟示, 認為崇尚自然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基本原則;踐行開放是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舉措[13]。 主要從理論角度探討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對旅游文化產業的意義,但是,如何在發展草原旅游文化產業中,實現這些理論的指導, 或者如何在發展草原文化旅游產業中實踐這些文化理念,文中并沒有進一步闡述。這是目前大部分草原文化研究成果存在的共性問題,即注重理論論證,缺乏對實踐路徑的探討,更缺少對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草原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意義,就是對其當代價值的挖掘和實現,如果僅把草原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那么就失去了對其研究的初衷和意義,因此,必須加強對草原文化當代價值的實踐研究, 使研究成果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3 中國草原文化研究的理論生長點及新趨向

3.1 草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草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目前草原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 從目前文獻的增長趨勢可以見得,在2010 年之前,在知網上還未出現有關草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章,但是從2011 年之后,連續出現了3 篇博士論文,分別為馮大彪的《蒙古族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羅艷麗的《草原文化在高校中的德育價值研究》和張寶元的《蒙古族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七世紀至十三世紀》,以及2 篇碩士論文,分別為恩合吉日嘎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和李希民的《論草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培育》。 除此之外,一些學術論文也開始對草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進行探討,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從價值目標、 價值導向和價值準則三個方面, 論述了草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 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的歷史淵源和現實關系[14]。蔡欣欣著重論述了草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 以及如何妥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15]。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草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剛剛起步, 還存在巨大的理論空間,如草原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啟示, 以及草原文化對民族地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特別是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發揮草原文化的優秀基因,促進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等, 不僅可以豐富草原文化研究的視角和內容, 也將成為草原文化當代價值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3.2 草原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2015 年中國正式啟動了“一帶一路”建設工作,草原絲綢之路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四條通道之一, 是聯通古代歐亞大陸的重要橋梁,“曾經對東西方之間的商貿、 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草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深遠的歷史影響”[16]。 因此,隨著“一帶一路”建設,草原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也隨之展開,并成為草原文化研究一個新的理論增長點。 目前對草原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主要是關于草原文化與古絲綢之路之間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的關系問題,以及如何發揮草原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 主要成果有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發表的系列論文:《草原絲綢之路在草原文化發展中的歷史作用和當代意義》《古代草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一論草原文化與草原絲路沿線文化》《草原文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二論草原文化與草原絲路沿線文化》《“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草原文化走出去的路徑選擇——三論草原文化與草原絲路沿線文化》。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草原文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特別是草原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作用,以及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弘揚草原文化,使其走出去,擴大其影響力的具體措施和路徑,都將成為草原文化研究的新趨勢。

3.3 草原文化的傳承與復興

2011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17]。 草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文化自信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此背景下, 草原文化的傳承與復興成為草原文化研究的新的理論增長點。目前對草原文化傳承的研究,有從城市化進程中草原文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分析城市化進程中草原文化發展的創新路徑的[18];有從多元媒介視角分析草原文化傳播策略,并提出了“態度—行為—理念”的草原文化傳播概念模型,為內蒙古草原文化傳播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議的[19];還有以微時代為背景, 提出了草原文化的傳播要善于“搭乘微時代發展的順風車,樹立微理念,著力微創作,培育微受眾”,從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升草原文化的傳播效率,擴大超遠文化的影響力的[20]。目前的研究成果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待提升, 草原文化傳承的路徑和方式, 草原文化傳承的意義和作用,草原文化復興的體現和目標等,都是有待于深化研究的方面, 也是目前草原文化研究較為欠缺的方面。 同時,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和研究的深入,草原文化傳承和復興研究必將成為草原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3.4 草原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1]。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第一次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9 年10 月23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 精神力量之魂”。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問題已經成為民族理論研究的顯學, 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時間還不長, 其理論內涵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和論證, 其實現路徑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特別是在民族地區,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一個學理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烏恩認為草原文化對增進民族認同, 形成多元一體格局具有重要作用[22]。 目前,對草原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非常有限,在知網上僅有張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草原文化當代價值探析》一文,主要論述了 “將草原文化當代價值評估置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 從實現草原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角度, 對草原文化當代價值評估進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以草原文化現實價值為核心,體現草原文化傳承力、草原文化創新力、草原文化對公民素質的塑造力、草原文化事業服務力、草原文化產業競爭力和草原文化凝聚力的理論評價體系”[23]。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 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研究視角還有待于拓展,研究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并隨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問題研究的蓬勃發展而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 草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對草原文化的研究不僅可以深入挖掘其作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而且可以結合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進行綜合研究,從而擴展其研究域,深化其研究意義。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久久五月天|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丝袜国产一区|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99在线视频网站|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色精品视频|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va视频|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久久男人资源站|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天堂网2014|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无卡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午夜小视频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一级α片| 91系列在线观看|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a级毛片免费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毛片基地|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影院|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精品福利国产| 一级黄色欧美|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a天堂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美女毛片在线|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亚洲成人77777|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无码福利视频| 中国精品久久|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成人|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97视频在线|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91网址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