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薇
(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堅持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有助于向國際展示中華文化的特有魅力,有助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
文化自信并非口號,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根基。文化自信具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自強不息的革命文化精神,具有革故鼎新的先進文化思想。
第一, 對傳統文化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優秀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1]千百年傳承的燦爛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奔騰不息,薪火相傳,構成了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世界。雖然經歷了多次的戰爭洗禮,但中華傳統文化并未在戰爭中消亡, 而是在這種激烈的交流與碰撞中得以傳承、發展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精神給養, 更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 對革命文化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精神靈魂。 自1840 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歷盡曲折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蘊含著不畏犧牲、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它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 形成了以民族獨立和民族強盛為價值目標的奮斗精神。 紅色革命文化的形成不僅是中國人民長期革命奮斗的成果, 更是樹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動力。
第三, 對先進文化的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思想旗幟。 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系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 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 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根本任務的價值體系。 它是在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產生與發展的, 其先進性不僅體現在以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為指導, 還體現在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同時,在中國人民形成健康、積極的價值取向上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現代社會建設過程中所應具備的良好文化素養與文化精神。
文化作為“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之一——文化自信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但面對世界文化融合與文化沖擊, 中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中遇到了新的現實困境。
其一,對優秀的傳統文化認知不足。 誠然,文化自信是由文化認知起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五千年古老文化的沃土,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從歷時維度來看,自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推崇“西學為體”的“新文化”,忽視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于優秀傳統文化認知的忽視與傳承缺失。 雖然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 也時有因外來文化與實際境況不同出現文化斷裂,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種對于傳統文化的否定又再度被喚醒。改革開放過程中,西方文化也隨西方資本一起進入我國, 在各個領域廣泛滲透,由于大多高校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致使廣大青年在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上略顯不足。
其二,對紅色文化與先進文化的關注度不高。紅色文化即革命文化, 先進文化即改革開放以后所產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謂“實踐出真知”,文化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對于文化認知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青少年學生為例, 有極少部分學生會主動學習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主流文化, 對傳統文化活動的參與性不強、對革命文化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文化傳承與教育方面,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培育學生的主要陣地, 其教育模式的固化喚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學習。另外,家庭教育的弱化也使得青少年學生未獲得應有的文化培育。同時,存在少部分人熱衷于庸俗落后等消極文化, 這不僅對先進主流文化的學習產生沖擊,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與建立產生消極作用, 還從根本上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建立。
其三,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兼容并蓄的, 對西方文化的合理揚棄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有力手段。現階段,部分中國人對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已經深入到日常思維與日常生活之中,對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的忽視及對西方感恩節、圣誕節的重視,使得緬懷先烈、頑強拼搏等優秀傳統文化在部分中國人價值體系中湮沒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的滋生蔓延。在這種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下, 部分中國人民逐漸降低了自身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心。
其四,先進文化話語權薄弱。一個國家的話語權關乎國家文化安全及意識形態安全等重要問題。 從國際維度來看, 發達國家借助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地位主導著文化話語權;從國內維度來看,傳統文化觀念的“弱化”,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社會思潮的“分化” 都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話語權帶來了挑戰。第一,在創新文化主題方面,長久以來我國已習慣了傳統的文化宣傳模式,缺乏創新的意識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話語權的缺失。第二,在把握話語權時間方面,我國話語方式相對滯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取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如果文化的發展落后于經濟的發展,那么勢必會造成我國在發展過程中話語權轉換滯后的問題,使得我國在國際交往中呈現“失語”狀態。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文化, 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我們對它未來的發展充滿自信。但我們也要理性地分析如何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現實桎梏。
馬克思在其經典著作中多次強調“人才是主體”[2]。從文化哲學視域來看,人總是文化的人,所謂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創造出比我們迄今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廣闊和更加深刻的內涵。 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3]”人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主體,同時也是加強文化自信的主體,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文化形成與發展的主體, 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主體。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培育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作為根本任務, 加強文化主體的自信意識。
第一,要明確文化主體的身份意識。文化起源于人的創造性與超越性, 是區別人與他物的類本質活動。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人具有主體意識,人在自然界的實踐中占據主導地位,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與所有者。 人的文化意識在實踐中產生并在與其他“文化體”的交往過程中確立,最后在文化自覺的培育中實現。文化自信的主體,需要通過文化自覺來實現,它既不是先驗的,也不是自在的,更不是創造的。 這種文化自覺表現在是否具有主體意識和能否把握自身的主體意識。
著名思想家帕斯卡爾就曾說 “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蘆葦”。 對于個人來講,主體性是人自身的思想意識;對于民族來講,主體性是“精神氣節”;對于國家來講,主體性是“國家意志”。文化自信的培育絕不僅是要增加個體人的文化自信, 更是增強民族自信、國家自信,這樣的文化自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第二,要明確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從歷史角度來看,文化在創造中經歷了兩種表現形態,即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 自在的文化表現在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中,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對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 因此在這兩階段經驗型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即形成了自在的文化。進入到工業社會,工業生產代替了自然生產力,理性思維突破了以往的經驗型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呈現出一種理性的光輝,這就表現出自覺的文化形態。
“文化自覺” 的定義確定于1997 年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所謂文化自覺,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義,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 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4]”文化自覺與民族獨立和國家安全緊密相連。然而,部分人民群眾缺乏文化主體認知,被動地、以一種自在的文化方式存在, 這就要求人們明確主體的自覺意識,主動從自在的文化轉向自覺的文化,在自在與自覺的一張一弛中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鮮文化。
第三,堅定文化主體的文化立場。文化建設不只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現實需求, 更要將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作為根本出發點。 在即將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 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亦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日益增長。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文化消費的比例,文化傳播的形式與手段更加多元化與多樣化,這就不難發現,以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就必須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巨大魅力, 從根本上激發人民群眾文化創新熱情與創造潛力。 盡管目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較以往極大豐富, 但仍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仍然存在文化不均衡現象,例如城鄉之間。為了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就必須要刺激文化產業創新,縮小文化差距,促進文化公平,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不受損害。
以人的發展的眼光來看, 實現人的能力與素質的提高是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 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的綜合素質是重中之重,不僅決定著個人是否可以實現全面發展, 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還決定著國家與民族的前進方向。因此,從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素質的提升至關重要。
毋庸置疑,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其專屬文化都不是憑空存在的, 這種特色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確立。這種文化基礎包含了3 個方面:一是與西方的、外來的異質化文化進行比較;二是與自身的不同時間階段的同質化文化進行比較;三是,發展中的主流文化與支流文化進行的比較。 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文化自信都不會是自在的,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是在不同的比較中所確定起來的。
第一,共時性的異質文化比較。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都離不開所處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隨著世界大融合的加速發展,“地球村”使各種文化產生交流與碰撞成為可能, 不斷的交流與碰撞使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歷史進程中發展起來。 中華民族的文化也同樣是這樣的發展過程: 在與異質文化進行比較的過程中,汲取異質的文化精華、摒棄異質的文化糟粕, 從而創造出帶有強大生命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從儒家文化到絲綢之路, 從洋務運動到五四運動,“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份珍貴的遺產”[5],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很早便與異質文化進行了比較與交流。 在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之后,中華文化的優越感盡失,與異質文化比較所產生的巨大落差使得國人開啟了反思與學習的歷程。 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重新開啟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歷史征程。
第二,歷時性的同質文化比較。文化自信不僅需要不同空間的異質文化比較, 同樣也需要不同階段的同質文化比較作為參照。 對同質文化不同階段的審視與比較, 有助于把握本民族文化發展的整體脈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避免出現文化復古主義的問題。從根本上來看,對文化自信的歷時性同質文化考察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文化之間的比較。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 必須承認當代的中國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及紅色革命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6]千百年的文化傳統為先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源泉, 鮮明獨特的革命文化為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了發展底氣,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批判性地繼承了二者的優秀元素,同時也對二者不斷地豐富與完善,以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第三,主流文化與支流文化的比較。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矛盾原理, 主流文化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處支配地位起決定性作用。 從結構主義出發,“中國文化主要分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本位文化;以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所構成的個別西方文化元素以及以弘揚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7]。由這三者構成的主流文化具有實踐性、先進性、科學性與創新性特征,主導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
支流文化雖在文化發展中屬于次要矛盾, 但同樣會影響主流文化的發展。 一是支流文化由多元文化組成,豐富主流文化的內涵,促使主流文化繁榮發展; 二是支流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同樣也會阻礙主流文化的發展,沖擊人們的主流價值觀、弱化人們的意識形態,為主流文化發展帶來一系列挑戰。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 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 ”[8]文化自信不僅要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中西兼顧”,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豐富自身,創造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從根本上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歷久彌新,永葆青春。
首先,必須要把握和尊重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看,“對經濟基礎發生發作用,并且能在某種限度內改變經濟基礎”[9], 經濟基礎是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同時文化發展對經濟建設具有能動作用。因此,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使經濟建設與文化發展齊頭并進,以實現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繁榮。 要承認文化的傳承性與兼容并濟的特性, 以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來考察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傳承與創新。 不僅如此,還要承認文化發展具有時代性特征。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并隨著人的認識與實踐水平不斷提高而得到豐富與發展, 文化的創造活動則通過人對現實境況的不斷批判與揚棄得以實現。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造活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釋放與激活。
其次,必須充分發揮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創造不僅要把握和尊重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更要充分激活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人的自覺的、 能動的創造性活動是文化創造的基本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導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之路, 就必須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熱情與文化創造活力,發揮好文化主體的自覺性,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尊重現實生活;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以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為目標;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與積極的創新熱情,有意識地提高創造主體的文化素質,使文化創造得以實現。
最后,必須堅持正確有效的方法進行文化創造。要想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就必須要堅持正確有效的方法來進行文化創造。 文化創造不僅要“不忘本來”也要“吸收外來”,既要改造陳舊文化內容與形式,更要順應發展時勢,對外來優秀文化兼容并蓄。一是在弘揚民族精神方面,從揚棄地繼承傳統文化著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堅持古為今用、以文育人。二是在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方面,堅決杜絕“全盤西化”與“盲目排外”,辯證地看待外來文化為我國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吸收不同文化中優秀因子,以文化融合為手段實現文化創造。
從世界維度來講,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個國家的話語體系承載了這個國家的意識形態與價值取向, 是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擁有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前提。 從理論層面來看,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決定文化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在國際交往中是否可以取得相應的話語權。從現實層面來看,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與西方國家相比仍受到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在國際交往中往往出現“失語”狀況[10]。 另外,西方有目的地鼓吹“中國威脅論”,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形象。
從以上情況來看, 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在國際交往中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的構建要尊重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載體,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體現當代中國的價值取向。 同時,要注意堅持中國立場與綜合創新。既要發揮主體的歷史優勢, 不能脫離中國這一特定的主體,又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兼容并濟、博采眾長,以有效應對西方的話語霸權與文化霸權, 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價值在于:它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厚重的歷史優勢;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具有先進的思想文化內涵;屬于紅色的革命文化傳統,具有奮發向上的革命精神; 屬于偉大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具有科學性與實踐性。以上這些優秀的文化夯實了我們的文化根基,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了底氣。 盡管現階段我國文化自信的發展存在現實困境,但只要我們辯證地、科學地認知歷史,加強主體認同,喚起民族文化自信;明晰國際環境與時代背景,吸收優秀的文明遺產,自覺抵御外來思潮的侵襲;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改造,確立特色話語體系、爭取國際話語權,終將為文化自信突破困境提供思路, 同時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新的解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