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慶
注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凸顯他們的主體價值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成高品質課堂的有效保障。課程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秉承全民性和可持續性發展原則設計課堂,在保護學生好奇心、自尊心、求知欲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手段,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其主動意識、探索欲求和進取精神。學生主體地位的彰顯需要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強化體現在諸多方面,自讀自悟無疑是最直觀的體現。自讀自悟是學生有意識地閱讀,借助已有認知,依托教師的輔助,通過主動思索獲得獨立、個性的認知和見解,對文本知識形成整體感知。作為語言學科學習的重要法寶,將自讀自悟融入英語教學,能夠為課堂注入嶄新動能,促進課堂教學向縱深發展。
課堂生成需要選好切入角度。教學主體是學生,只有抓住他們的感知點、興趣點、思維點,才能切準教學。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需要情境的融入。在教學引導過程中,很多教師存在錯誤認知,采用直接導入的形式推進課堂,殊不知這樣的啟動既乏味又無趣,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情境創設是一種有效的導學形式。教師借助一定的手段,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讓其獲得一定的感受和啟示。在自讀自悟教學引導過程中,教師不妨發揮情境的作用,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激發其興趣和好奇心,使其沉浸于英語學習(蔣佳佳 2019)。
情境在降低知識難度、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影響。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8 Fashion 單元內容與時尚、服飾相關,單元主題的獨特性讓教學設計有更多選擇。在教學伊始,教師抓住單元屬性和文本內容,創設趣味化情境 :Boys and girls,today we are going to watch a unique clothing show. Please watch it carefully. Can you see its uniqueness?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好奇心格外強烈,急切想要觀看服裝秀。教師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以視頻播放的形式展示服裝秀。獨特的導學方式讓課堂迸發無窮活力。觀看結束后,學生搜集了很多信息,并整合歸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I think the dress show is wonderful,and I am surprised by the various colors.”“After careful observation,I think these clothes are made of paper.”等。教師作出回應,順著學生的認知,繼續推進課堂。情境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動態的景象,更像感召器,喚醒他們的認知,讓其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為自讀自悟的發生作好情感準備。
為了讓課堂迸發無限生命活力,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從情境著手,展開自讀自悟引導。生動、鮮活、有趣的情境呈現讓學生獲得極大的滿足,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動力,使其主動參與閱讀的意識被點燃,情感得到激發。
自讀自悟順利推進的基礎是學生能夠讀得懂,讀得順暢。讀得順暢的前提是沒有學習障礙。學科不同,學習障礙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會不同。就英語學科而言,學習障礙是詞匯。詞匯是英語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最小的表意單位。如果未掌握最基礎的詞匯知識,閱讀就會變成一句空話。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前,掃除詞匯障礙尤為關鍵。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解惑技法設計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智慧。背誦、默寫是最常用的詞匯學習方法。這樣的學習形式看似高效,實則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采用趣味化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攻克詞匯難關(王怡珍 2018)。
閱讀的起點是詞匯。學生要想順利完成文本感知,首先要攻克詞匯這一難關。在講授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時,導入課堂后,為了進一步夯實學生基礎,教師從詞匯著手,展開引導:“Have you finished learning the words before class?”學生積極回應:“Yes!”單元詞匯量比較豐富,如果學生不能精準把握,閱讀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A prompt will appear on the big screen. Please spell the correct word according to the prompt.”趣味化的競賽游戲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使其在緊張、激動的狀態下搶答。很快,學生呈現了 take、get up、bright、building、hall、wall 等詞匯。搶答游戲結束后,教師讓學生梳理詞匯體系,找出詞匯重難點。“I think I have a good command,but I’m too nervous,so I made a mistake.”在學生有條不紊的表述、梳理中,自讀自悟障礙完全被掃除。
機械化、地毯式的詞匯學習方法由于未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無法發揮詞匯的積極作用。教師深知這一點,將趣味游戲融入教學引導,吸引學生在關注的同時積極參與詞匯搶答游戲,打開思維。掃除了詞匯障礙,自讀自悟的推進也就順理成章了(劉彩英 2019)。
設疑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引導手段,也是引發學生自讀自悟的有效形式之一。設疑本身就是一種教學指導。教師要改變傳統知識講解的方式,將知識點的學習以問題探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在問題的指引下,找到學習方向,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的順利解決需要學生思維的參與。在剖析問題、感知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點,把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樂于表現。教師設置懸疑問題,切準學生的興趣點,使其在不知不覺中開啟自讀自悟學習(孫海洋 2019)。
問題猶如學習的樞紐,能夠將文本與生本銜接起來。在講授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4 My day 時,教師以Reading 為突破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學生思維的啟動需要外部力量的助推。在學生正式閱讀前,教師通過問題“Who wrote this letter to whom? What is the content of the letter?”指引。之后,教師將課堂時間完全交給學生。對七年級學生來說,這兩個問題比較簡單,只是單純地提取信息、概括內容,即“This letter is an email from Millie to Tommy.”。在解決這兩個問題后,教師逐步深化,借助問題“What interesting things did Millie tell Tommy about the school in the email?Answer in the original language.”“If you were Tommy,what would you write in your reply to Millie?”將學生的認知和思維引向更深層。層層遞進的問題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其積極行動起來,查找相關答案。問題本身對教學產生的正向引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作為教學活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設疑的含金量極高,是教師鐘愛的一種導學方式。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期待著手,在問題的層層推進中,將學生的思維引向學習中心點。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初中英語自讀自悟教學中,設疑指導非常有必要。設懸誘導要遵循啟迪、適時原則,因人循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疑問指導的作用,讓學生順著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激活其自讀自悟思維。教師只是給出兩個具有鮮明引導方向的問題,便將學生引入激烈討論的境地,教學效果值得期待。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判斷、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于能力提升。”(教育部 2022)思維是智力發展的核心,是一切能力發展的源泉。善于質疑的學生,更善于思考。要想讓學生真正進入讀悟狀態,教師就要不失時機地鼓勵他們主動質疑。引導學生質疑是一種較巧妙的導學方式。學生質疑,說明他們對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陳慧 2021)。
生本思維與文本思維之間的矛盾點較豐富,這是學生質疑的客觀條件。在講授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7 Shopping 時,教師借助購物視頻資料,并提問:“Please take a look at a video material,observe it carefully,and tell us what you see from the material?”將學生引入特定情境,引發其情感共鳴,促使其對單元主題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在學生的探知熱情被點燃后,教師繼續播放視頻。這次的視頻資料只有動作呈現,沒有語言輔助。學生十分好奇,對視頻內容充滿期待。教師追問:“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said? Can you guess?What do you think his purpose of buying this gift is?Is it for whom?”引導學生結合動作猜測對話內容。因為該任務的難度系數較大,所以在學生給出語言表述后,其他學生提出質疑:“I think they are sellers and buyers,not shoppers.”在討論中,對話內容得到修正。教師的引導具有精準性,能夠快速對接學生的認知起點。但是,這樣的引導帶有教師的主觀認知,無法凸顯學生的個性認知和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形式,以學生的質疑為引線,展現課堂活潑、開放的一面。從學生的表現和反應可以看出,學生已經進入忘我境界,學習過程不再被教師牽著走,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也真正回到自己手中。
質疑最重要的功能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只要學生能夠提出一兩個問題,教學活動就是成功的。當然,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疑問自然存在差異,甚至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恰當。教師不能吹毛求疵,對學生有過高的要求,而要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其提問。
作為學習活動最基礎的組成部分,課堂評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中,評價必不可少。自讀自悟以讀為本,使學生在感悟中收獲知識,生成能力。感悟的體現形式有多種,語言揣摩、品味,知識運用都屬于悟的范疇。學生的體悟是否到位,能否真正領悟文本內涵和情感,都需要作出判斷。判斷的過程不妨借助評價完成。在傳統的課堂評價中,學生大多處于被動地位,常常被當作“批評”對象。新課程改革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水,也讓評價主體更多元。教師的評價是一個方面,生生之間的互評也是不錯的選擇(朱云 2018)。
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已經成為共識,而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要融入教學評價。在講授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時,教師展示不同的食物模型:“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delicious food? All kinds of delicious food will be on the stage.”學生被食物深深吸引,一邊觀察,一邊表達:“Wow,is this dumpling? It’s so special and lovely.”學生已經完全被各種食物模型所吸引,主動進入閱讀狀態。在閱讀過程中,為了讓學習更靈動,教師提出主干問題:“What are the two short stories in the textbook and what inspiration do they bring to you?”學生思索片刻后,給出解答:“Their lifestyle is totally different,one is healthy lifestyle,the other is unhealthy lifestyle.”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其進行自我反思。對于問題“What is your lifestyle in your daily life,healthy or unhealthy?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學生能表達真實想法,即使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學生也能進行自我反思,并有意識地改正。教師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后自評、互評,不僅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還給其創設了學習、交流的機會,使其在各抒己見和思維多元碰撞中受到觸動,最大限度地延伸和拓展學習深度和維度。
在英語自讀自悟過程中,教師要從課堂評價這一獨特視角出發,展開學習引導,讓學生在自評、互評等活動中對自身有更清晰的認識,發現學習過程中的短板,并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彌補,從而讓課堂評價成為其成長的“加油站”。將評價融入教學已成為現代化課堂的重要標志,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嶄新渠道。
課堂教學引導方法眾多,教師要想真正達成教學目標,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和進步,必須革新、升級教學方法,始終將他們放在教學第一位。自讀自悟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思維狀態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知由淺入深,能夠習得學習方法和技巧。自讀自悟讓學生親歷求知過程,學得酣暢淋漓,使教師教得輕松自如,讓教與學之間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