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第六中學(本部) 吳琳琳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學生被動學習、缺乏實踐和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日益突出。為了應對挑戰,本文深入探討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分析導學模式的概念、推動作用以及實踐措施,旨在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數學教學效果,為初中數學教學指明方向。
導學式教學模式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的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學的每個環節和過程都有具體的做法和目的,只要認真去理解、把握教學思想,不要使模式程式化、教條化,能夠創造性地根據學科特點、課型及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預設,靈活運用好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并能充分運用教學資源,課堂上能以“學”定“教”,以“學”定“導”,就一定能使課堂教學更有效。導學式教學模式對新授課教學比復習課教學更有效,對理科教學比文科教學更有效,只有在借鑒的基礎上更好地去完善、補充,就能發揮它更大的效益。
通過引導式提問、小組合作任務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數學學習更有吸引力。這種學習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單向傳授,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互動、合作解決問題,學會獨立思考和分析。這種方法鍛煉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是數學技能的掌握,更是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這一模式下,學生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和風格選擇學習路徑。同時,通過小組任務和討論,學生學會了有效地與他人合作、溝通和分享想法,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和技能。
學生在解決問題和討論探究中更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而不是簡單地死記硬背。這種深度學習不僅有助于知識的掌握,還有助于知識的延伸和應用。
傳統數學教學偏重于公式和定理的灌輸,卻忽略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導致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僅停留于表面,難以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習得的知識缺乏聯系實際的環節,因此難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進行推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
在教師的講解中,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主動和深入思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真正的興趣與動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地死記硬背,而非真正領會數學內涵和邏輯。學生的學習方式常常受制于應試壓力,而非探究知識的樂趣。
目前評價體系主要側重于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和多元化思維的評估,僅以分數衡量學生的表現,無法全面了解其在溝通、合作、創造力等方面的表現。這種單一的評價模式不利于發現學生的潛能和特長,難以準確反映其真實學習水平。
在教育領域的快速變革中,一些教師仍然堅持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未能及時創新,導致教學內容和方式單一。教師依賴傳統的授課方式,局限于板書和講述,忽視了更具有互動性和啟發性教學形式的應用,不僅使教學過程缺乏活力,而且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引導式提問和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和邏輯思維,通過辯論和交流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促進了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使他們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
以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正數和負數》為例,通過引導式提問,教師可以以真實的生活場景為背景,引導學生思考正數和負數的實際應用。如“表示海拔的時候,正數代表高于海平面,負數代表低于海平面,那么當我們站在海平面上,海拔是多少?”這樣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引出正負數概念,啟發他們思考數學背后的邏輯。針對具體的數學概念,教師可以設計引導式的討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教授加法和減法規則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有關實際情境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如創設財務管理場景,讓學生討論在收入與支出中正數和負數的加減運算是如何應用的。這樣的實際情境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正負數的運算規則。在引導式討論中,教師也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如“你能否想象出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負數的應用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并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尋找實際案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概念。
設計小組任務能夠鍛煉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通過分組讓學生共同完成任務,他們需要相互交流、協作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不僅讓他們學會了傾聽和表達,還培養了其團隊協作能力,掌握了交流技巧。
以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整式的乘法》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設計“整式乘法實際問題探究”小組任務,將學生分成小組,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整式乘法的知識來解決。例如,提供一個關于土地面積計算的場景問題,讓學生利用整式乘法計算不規則形狀的土地面積。這樣的任務要求學生共同探討和分析問題,合作解決,并在實際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教師可以設計“整式乘法展示和解釋”任務,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特定的整式乘法題目,要求他們深入研究、展示并解釋解題思路。例如,出示一道多項式相乘的題目,讓學生合作研究不同的解題方法,然后在班級中進行講解。這樣的任務能夠鼓勵學生相互學習和交流,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解釋能力。再次,教師可以設置“整式乘法競賽”任務,讓小組之間進行競爭與合作。教師給出一系列整式乘法題目,要求學生分組競賽,每個小組成員可以根據各自擅長的部分進行分工,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同時鼓勵他們相互協助、共同進步。最后,教師可以設計“整式乘法問題解決方案的創造性展示”任務,給出一個復雜的整式乘法問題,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多種解決方案,然后每個小組展示解題思路,從而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交流。
制作數學相關游戲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游戲或活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融入趣味性十足的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他們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數學知識,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以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勾股定理》為例,第一,教師可以設計“勾股定理拼圖游戲”,將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作為拼圖的三條邊長,讓學生組成多個拼圖,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拼圖邊長找到符合勾股定理的拼圖組合。這樣的游戲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實際應用,還能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教師可以利用室外場地設計“勾股定理實地測量活動”。在學校操場或其他空曠場地設置直角三角形標志,讓學生用測量工具如直尺、測量線等進行實地測量。學生分成小組,根據測量結果驗證勾股定理,親身體驗勾股定理的實際應用,加深對勾股定理的理解。第三,教師可以設計“勾股定理尋寶游戲”。在校園內設置多個藏有謎題的點,每個點代表一個直角三角形,學生需要根據給出的邊長提示找到符合勾股定理的三角形點,并收集隱藏在該點的謎題。尋寶的趣味性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第四,教師可以組織“勾股定理數學競賽活動”。舉辦勾股定理數學競賽,通過出題、答題、解答環節,讓學生應用所學的勾股定理知識。競賽活動不僅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五,教師鼓勵學生設計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學生可以通過制作海報、PPT 演示、視頻展示等形式,將勾股定理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如利用勾股定理計算建筑物的高度、尋找實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等,不僅能夠加深對勾股定理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技術豐富了教學手段,能夠將數學內容以圖像、聲音、視頻等形式呈現給學生。通過圖像化和生動化的展示使抽象的數學概念更具體、更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提高課堂的互動性。教師使用電子白板、投影儀等設備,可以進行實時演示,學生可以即時參與互動和討論。
以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二次函數的圖像變化。第一,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或投影儀展示二次函數的圖像隨參數變化的情況,讓學生通過實時動態展示觀察二次函數圖像與參數a、b、c 的關系,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對二次函數圖像特點的理解。第二,運用多媒體軟件進行交互式學習。教師可以借助數學軟件設計交互式的二次函數圖像繪制程序,讓學生通過拖動參數的值實時觀察函數圖像的變化。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自主調整參數,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第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實際問題的二次函數應用。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展示二次函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案例,如拋物線的運動軌跡、建筑物的設計等,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對二次函數的學習動力。第四,利用多媒體制作互動性強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設計互動式的數學游戲或模擬實驗,如通過數學軟件制作二次函數圖像的變化過程動畫,讓學生通過點擊或操作來觀察和分析二次函數圖像。這樣的互動資源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第五,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二次函數的解題方法和技巧。通過多媒體展示二次函數相關的解題步驟、技巧和實例,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問題解決過程,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第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知識拓展,為學生提供一些與二次函數有關的背景知識和應用案例。例如,介紹一些與二次函數有關的數學歷史人物或事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文化的魅力。
完善評價體系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是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重要實踐措施,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靈活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師生之間更有效的互動和溝通,同時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學質量。
以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下冊《反比例函數》為例,完善評價體系包括多個方面,如課堂表現、作業質量、項目完成情況等。第一,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解答,并結合課程知識進行討論,同時評估學生的表現和理解程度。通過這種互動評價的方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深度,全面評估其問題解決能力。第二,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題目。學生的作業質量和自主學習情況也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作業題目,鼓勵學生獨立探究反比例函數應用場景,并根據作業完成情況評價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評價,包括自主查找資料、輔助工具應用等,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自主學習能力。第三,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例如,如果發現學生對反比例函數的理解存在困難,教師可以采用更生動形象的示例,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示實例,或者采用分層次的講解方式,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這樣的調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效果。第四,教師可以開展一些綜合性的測評活動,如小測驗、月末考試等,來了解學生對反比例函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根據測試結果及時調整后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第五,基于評價結果,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例如,如果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應用的實際場景理解不深入,教師可以引導其更多地思考實際問題,并展示更多案例。
綜上所述,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其合作精神,提升學習效果。教師要持續創新,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需求進一步完善導學模式,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