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其超 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高校體育作為培養青年學生身心健康、塑造全面素質的重要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價值觀。然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民族傳統體育往往受到了現代化體育的沖擊,其地位和影響力逐漸減弱。
因此,探討將民族傳統體育與高校體育融合的方式,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各個民族和地域都擁有獨特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這些項目傳承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記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高度重視和融入民族傳統體育教育,對于豐富大學體育教育的內涵、傳承傳統體育項目以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備重要的意義。
在學校環境中,具備了傳播民族傳統體育的有利條件,既是文化傳承的沃土,也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的重要場所。它能夠將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文化內涵、人文情感、地域特色、生活特點等元素與現代西方學校體育教育巧妙融合[1]。
在這個融合過程中,需要將現代體育教學管理觀念和組織模式有機融入民族傳統體育中,使學生在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時能夠感受到其對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等方面的深刻影響。
除此之外,為了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健康發展,將大學作為一個渠道,將其中的優秀資源和先進科技理念相結合,尋求雙方的交匯點,推動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的融合與創新。這種相互滲透不僅能更新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還能助推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學生在運動中體驗樂趣,從而充實自身身心,并加深對民族傳統體育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使學生在內心構建強大的國族認同。
在古代,民族傳統體育因生產和生活需求逐漸形成,在宗教和軍事影響下得以發展。在小農經濟下,物質匱乏,人們只能通過體力活動獲取基本生存資源。為抵御外敵,也必須掌握基本體育技巧,以增強體質,保衛家園。封建時代各民族交流豐富了文化和體育,助力其傳播。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受阻,未更新,停滯不前。相對參與現代體育項目者,參與民族傳統體育者稀少,導致對其認知有限。為改變此狀,需充分發揮高校體育作為傳播載體的優勢,運用各種傳媒,促進民族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融合,能使其文化在當今社會傳承與發揚。
將具有濃厚傳統文化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中,不僅創新了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還豐富了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增強了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積極性。
舉例來說,藏族特色的踢踏舞是一項娛樂項目,其獨特的節奏激情洋溢,技術難度適中,能使學生在歡快氛圍中能夠感受到西藏踢踏舞的獨特魅力。養生類運動如五禽戲、八段錦等,通過規定動作結合個人身體狀況進行鍛煉,協調肢體與呼吸,達到強身健體、防治疾病的效果,實用性強,可融入日常生活。
引入民族傳統體育于大學體育教學,不僅能跨越傳統觀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還有助于推動其發展和傳承[2]。
中國傳統體育因其獨特多樣的技術以及內涵豐富的精神和文化價值而具有極高的教育和文化意義。盡管我國在某些體育政策法規中已明確提及與民族傳統體育有關的問題,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國家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然而,在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在全球體育多元化與全球化的影響下,現代競技體育更加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而民族傳統體育尚未達到同樣程度。在政策落地的過程中,地方和高校在資源分配方面更偏向于發展現代體育項目或新興體育項目。與現代競技體育相比,民族傳統體育在一段時間內被相對邊緣化,其受到的重視程度還未達到應有的水平。
目前,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待加強的問題。鑒于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師編制中地位相對較低,專業的民族傳統體育教師相對匱乏,這導致學生難以深刻理解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無法激發對中華傳統體育的興趣和熱情。盡管少數學校在教學中引入了部分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但由于教師能力的限制,導致這些課程推出后反響不甚顯著。同時,高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引進也缺乏充分的重視。大多數高校在制定人才引進計劃時,更偏向選擇從事現代體育項目的專業人才,例如從事球類、田徑、速滑、游泳等項目的專業人才。相對而言,民族傳統體育人才數量較少,這導致即便這些人才留校任教,也難以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也無法獲得相應的物質和科研福利支持。因此,從多個方面來看,當前的教師素質已無法滿足高校有效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在設置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時,主要側重于武術領域的內容。然而,在民族傳統體育領域,涵蓋了許多內容豐富、扎實的體育項目,例如舞龍、舞獅等富有娛樂性的活動,還有易筋經、五禽戲等養生類的活動。盡管如此,因學校對其關注度的不足以及難以推廣,導致這些項目在高校中的傳播工作一直未能展開。因此,在推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應結合地方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其對大學生的實際價值,將其融入高校體育教學中。同時,應充分借鑒現代體育的各種元素,賦予其新的活力,使其在社團活動中煥發出新的光彩,以一種便于學生學習、掌握和傳承的全新文化形式呈現。
在中國體育領域,民族傳統體育具備顯著的地位和作用[3]。高校體育從業者應當鉆研、掌握、提升和精進關于民族傳統體育技術和文化的知識,并以體育課程的方式將所獲技能傳授給學生。除了個人學習累積外,教師還必須有計劃地進行培訓和研究。然而,有關學習方式,如出國進修、培訓和講座,不僅需要教師的自愿,還需學校的支持。同時,由于大學體育教學中民族傳統體育的份額有限,且相關領導缺少足夠的重視,大學教師缺乏學習和進修的機會,這導致教學中缺少先進理論的支持。因此,在課程設計方面缺乏創新因素,一直采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教學內容也較為缺乏新意。這些因素共同影響著大學生的體育素質,也是制約其進步的要素之一。
將地域性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有機融入大學體育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在實施這一融合過程時,會面臨多種挑戰和難題。要推動地域性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成功融入大學體育教學,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力措施進行優化和改進。
依據教學需求及學生需要,高校可建設設施齊全、設備完備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場地。這些場所不僅為體育教學提供基礎設施,同時也推動了民族體育運動的順利展開。以馬術比賽為例,為確保馬術比賽的順利進行,首先需搭建適宜的比賽場地,并完善比賽所需的飼養條件。此外,為了確保比賽的專業性和安全性,特殊的自然環境也是必要的。
高校領導應強化地方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場地等設施。一方面,他們需深入了解各體育項目的設施要求,根據實際需求完善場地設施,滿足相關設施的要求。另一方面,作為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支持政策、資金和技術,為師生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此外,在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普及的同時,國家也加大了對高校體育設施的投資,為體育教學創造了更好的環境。
對于一些資金需求較大的體育項目,高校之間可展開合作,共同利用公共設施,解決體育場地的瓶頸問題。例如,在游泳、馬術場地、龍舟比賽場等方面,資源共享可節約經費,同時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這種校際合作不僅有效應對資金壓力,還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資源,共同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在高校內,擴展具備地域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導師隊伍,能夠積極推動民族體育運動的興盛,推進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不斷完善,豐富高校體育學科的內涵,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及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高等教育機構應在這兩個方面深入實施地域性民族傳統體育教育[4]。
一方面,高校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和相關因素,對本校民族體育項目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為他們提供更多研究和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的時間與機會。這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民族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加強他們的民族文化素養和體育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高質量的人才。高校可與在民間民族傳統體育領域具有卓越成就的人才合作,加強雙方交流與合作。高校可以從這些合作伙伴中選拔具備一定專業水平的人員,并聘請他們為高校的民族體育領域提供指導,豐富高校的師資資源,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體育教師應主動擔負起發展和利用民族體育運動項目的責任,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深入研究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他們可以開發相關的課程資源,提出課程項目,成為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領域的優秀指導教師。同時,高校可以加強與地區兄弟院校的合作與交流,促進本校與其他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教師之間的切磋與交流,通過比賽和活動互相提供指導意見,實現資源的共享與互通。
在高校內,加強地域性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課程的制定,是整合、傳承、保護地方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大學生對地域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認識和重視的關鍵措施。高校應強化對地方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課程的開發,采取多方面的策略。
一方面,可運用獎勵和懲罰的方式,鼓勵高校教師爭取國家、省、校級項目,深入研究和整合本地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資源,以充實理論知識和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可以與當地文化部門開展合作,成立理論課程設計開發小組,集合高校體育教師、當地文化部門研究員和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優秀人才,通過資源共享,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課程。
另一方面,高校還應與在民族體育領域具有顯著成就的國內專家、學者和高校開展交流與合作,借鑒其他高校在民族體育理論課程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特色,開發獨具特色的理論課程資源。在理論課程資源開發方面,高校需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跨學科交流與合作,注重內容的真實性和易理解性。
在高校中,推動本土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宣傳工作,是發展、保護和傳承這一項目的重要任務。通過宣傳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和文化,可以提升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以及在日常的體育選修課程中增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參與。高校應基于當地民族傳統體育,加強相關宣傳。首先,通過舉辦“報告會”等形式,邀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傳承人或相關學者前來校園,進行專題講座,向師生、家長等宣傳地方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和相關文化。這有助于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地體育文化,提高對其的認知水平,強化對這一文化的重視。
其次,高校應在各項活動前做好充分的推廣工作,擴大活動影響力,吸引更多師生參與。通過舉辦各類體育比賽、文化活動等方式,吸引廣泛的參與者,包括高校、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人士[5]。高校還可以通過會議的形式,對地方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承問題進行宣傳,使學校師生、教育界、媒體等能夠清楚地了解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意義和發展方向。通過這些措施,高校能夠更好地弘揚地方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動體育傳承和發展,為民族體育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融合高校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是推動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弘揚民族文化的迫切需求。高校要積極承擔起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播使命,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引領學生領略民族文化之美。同時,加強與社會的合作,建立起與地方傳統體育社團、民間團體的緊密聯系,培養更具全面素質的優秀人才,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的體育事業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