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市求是小學(221000) 張婧祎
閱讀教學中的認知沖突主要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產生的一種矛盾思想或者情感表現。巧借認知沖突引領學生閱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助力教師了解學情,優化教學方法。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或者與文本中人物的價值觀不同,學生容易產生認知沖突。教師如果能夠巧妙運用學生的認知沖突,借助沖突來引領學生的閱讀學習,就可以點燃學生的閱讀思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那么,教師如何利用認知沖突來為學生的閱讀學習助力呢?
由于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的事件距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教師結合文本內容,采取多種策略還原事件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這些事情是真實發生的,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在閱讀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由于受成長環境、生活經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很容易在理解一些事件的過程中形成認知沖突。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還原課文中事件的始末,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學生對白求恩在形勢十分危險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給傷員做手術的行為感到無法理解——炮彈不斷在身旁爆炸,多么危險的環境,隨時都會失去生命,況且搶救的還是其他國家的戰士的生命。白求恩的做法顯然與學生對生命價值的認知存在沖突。針對學生的認知沖突,教師可以鏈接2020 年新冠疫情發生時,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支援武漢的現實案例,讓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難道他們不怕被病毒感染嗎?”在對比思考中,學生深深地認識到: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像白求恩大夫一樣,為了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投入為人民服務中的工作者,他們是當下的英雄,這樣的英雄不管在什么時代都存在。教師借助生活實例還原課文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來感受人物的所作所為,走進了人物內心,更好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品質。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描寫的大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學生很難有深刻的感受。教學時,教師可采取情景模擬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化作事件發生現場的親歷者,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在這樣的情境還原中,學生對人物的思想情感定然會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學生對周恩來為什么在少年時期就能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感到困惑。基于學生的認知,教學“中國女人被外國人欺凌反遭中國巡警訓斥”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中國女人、中國巡警及外國人,還原文本情境,并說一說:“假如你在現場,假如你看到了這一幕,你的心里會做如何感想?”有的學生說:“作為一個中國人,絕不容許外國人挑釁。”有的學生說:“我想狠狠地揍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還原情境,激起了學生對外國人的憤慨之情及強我中華的決心。在真實感受事件始末的過程中,學生對周恩來為什么要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學生的情感與文中周恩來的情感實現了共振,達到了認知平衡。教師依據課文特點,采取模擬體驗的方式,引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體驗與感受,推動了學生的深度閱讀。
由于受時空限制,學生對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的人物、事件了解不多,很容易產生認知沖突。對此,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補充適當的背景資料,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清貧》一課,方志敏經手的款項多達數百萬元,可是兩名國民黨軍士在他身上連一個銅板也沒找到,學生對此感到無法理解——方志敏經手那么多錢,怎么身上什么都沒有呢?于是,課前,教師讓學生搜集方志敏的相關資料,了解方志敏被捕的原因以及方志敏的任務。資料的補充,不僅消除了學生對方志敏的誤解,而且使學生對方志敏清貧、一絲不茍、舍己為公的精神品質有了更深的感受。這樣教學,學生對方志敏及像方志敏一樣清貧的共產黨員有了更多的了解與認知,消除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走進閱讀的深處。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資料補充可以促進語文要素在課堂的落實,提升教學質量。
理解與感悟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理清文本結構、感悟人物形象特點等方面引領學生品味語言,感受人物精神,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
統編語文教材在高年級選編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篇幅普遍較長,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教學此類課文時,教師要善于從整體入手,引領學生熟悉文本結構,理清文本脈絡,以促進學生對革命人物形象的整體理解與感悟。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開頭與結尾反復提到1947 年4 月28 日感到難以理解。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結構進行梳理,使學生發現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作者用第一人稱的敘述順序,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在梳理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李大釗的人物形象在學生頭腦中變得立體、鮮活起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說說課文開頭和結尾為什么反復強調1947 年4 月28日,使學生發現了平時閱讀中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從而化解了認知沖突,獲得了對文本內容的真正理解。
有些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對人物細節的刻畫很到位。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人物細節描寫的地方,將品味語言與感悟人物形象相結合,不僅可以化解學生的認知沖突,而且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的《金色的魚鉤》一課時,對老班長的兩次“笑”,學生感到無法理解。一處是“第二天,老班長端來的魚湯特別少”,特別少,老班長為什么還會笑呢?另一處是“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這又是為什么呢?基于學生的認知沖突,教師鼓勵學生聯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老班長這兩次笑有哪些不一樣,他的笑中蘊含哪些深意。通過細讀文本,學生發現老班長兩次笑的不同。老班長的第一次笑是裝出來的,因為今天端來的魚湯特別少,老班長很自責,但又怕大家不喝,他故意用笑來活躍氣氛,想讓大家把魚湯喝下去。第二次的笑是因為看到同志們真的把魚湯喝下去了,老班長是真的笑了,但是又因為讓同志們喝得太少了,他在為同志們的身體擔心,因此嘴角才露出了一絲笑意。這樣引領學生抓住課文的細節深入解讀,化解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老班長忠于黨、忠于革命事業,一心一意照顧戰士們,帶領戰士們走出草地的精神有了深刻的感受。細節描寫對突出人物形象特點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細心閱讀的好習慣,引導學生發現文本在表達上的獨到之處,真正體悟人物的精神內涵。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不僅通過外貌、語言、神態、心理、動作等來刻畫人物形象,還運用標點符號來表達思想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中的一些特殊標點符號,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情感的體驗,深化對革命人物的認識。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的第一部分有這樣的描寫:“那一次次的分離……情不自禁地喃喃著。”這段話中,作者將問號、省略號、感嘆號組合在一起。許多學生對這種標點符號的用法難以理解,產生了認知沖突。教學時,教師引領學生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使學生對毛澤東當時復雜的內心活動形成深刻體悟。學生對毛澤東也會有這樣的復雜內心感到不可理解。教師聚焦標點符號,引領學生深入品讀文本,真正走進人物內心,感受到毛澤東不僅是一位領袖,也是一位父親,是一個普通的人,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這樣一來,學生對人物身份的認知沖突、對文本表達的認知沖突隨著對課文的反復品讀迎刃而解了。可見,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課文的結構、細節,還要關注課文中獨特的標點符號,并從標點符號入手引領學生感受人物形象,促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不一樣的理解與感受。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僅讓學生讀懂故事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可以借助認知沖突,引領學生多形式閱讀,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對文本精神內涵的理解與感悟。
統編語文教材不少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后都設置了相應的“閱讀鏈接”,凸顯了編者以篇帶類的編排理念。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課文與“閱讀鏈接”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內容,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其中,《軍神》一課后的“閱讀鏈接”編排的是《豐碑》一文。學完《軍神》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本單元學過的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的方法學習“閱讀鏈接”的內容。學生對文中軍需處長被活活凍死的內容感到無法理解。在學生眼里,軍需處長掌握軍中物資,他怎么可能會被凍死?基于學生的認知沖突,教師引導學生拓展閱讀紅軍長征的其他故事,讓學生了解紅軍長征中涌現出的更多的英雄人物。另外,教師還可以以“英雄人物”為主題,在班級內開展“走進英雄”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觀看革命主題的影視作品,促進學生對革命精神的理解與感悟。拓展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由一篇學會一類,獲得對人物精神品質的理解與感悟。
在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如果能夠把文本閱讀與語文實踐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把文本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轉化為學生實實在在的學習能力。為此,教師要善于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來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以促進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深刻體悟。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一課后,教師讓學生分別扮演小記者與雨來,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走近雨來,提出自己關心的話題。“小記者”問“雨來”:“雨來,你為什么要掩護李大叔呢?面對鬼子,你心里害怕嗎?當時你是怎樣想的?”通過“小記者”的提問,學生真正走近雨來,感受到雨來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又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開國大典》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搜集開國大典的圖片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或者觀看《開國大典》的影片,感受開國大典莊嚴、隆重、熱烈場面,加深對開國大典歷史意義的理解。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的體驗感受更深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學生在學習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中難免會產生認知沖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巧借沖突引領學生閱讀,為語文教學注入鮮活的力量,把原本沉悶枯燥的課堂變成活潑靈動的體驗場,從而提升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