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支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分為原發性肺結核及繼發性肺結核,可經由飛沫、塵埃、消化道等途徑感染,對患者健康會產生較大影響。臨床護理包括消毒、隔離、病情觀察、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及對癥護理等。
什么是肺結核
肺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肺部慢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可侵及全身。結核菌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包括牛、鳥、鼠及人等型,對人有致病力以人型菌為主,牛型菌感染案例較少。患者出現低熱、乏力消瘦等,伴有咳痰、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及胸悶等癥狀,可能并發膿氣胸、支氣管擴張等疾病。
肺結核的治療
肺結核臨床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旨在縮短傳染期、降低患病率,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藥物聯用,但需控制用量。一般情況下,初治患者經規范用藥,療效可達95%以上,復發率可控制在2%以下。目前,外科手術在肺結核患者中的應用較少,對于出現單側毀損肺伴支氣管擴張較為嚴重或有繼發感染的患者,常需進行肺葉或全肺切除。通常來講,只有在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才考慮手術治療。
肺結核的臨床護理要點
肺結核發展較為緩慢,且具有隱匿性,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進入晚期。在治療時,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忍受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進行對癥治療時,需進行針對性的護理,這對延緩患者病情及改善預后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進行護理時,需保持細心、耐心及較高的專業度。在為患者提供對癥護理時,還需加強人性關懷,營造良好的護患環境,向患者及家屬宣傳肺結核預防知識,做好消毒隔離和環境護理、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及對癥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與營養支持、并發癥護理。
消毒隔離及環境護理
肺結核患者需住院治療,但由于該病具有感染性,因此需進行隔離,減少探視。患者使用過的餐巾要直接焚燒,咳出的痰液以消毒靈浸泡1 h后進行滅菌處理。病房需每日進行空氣消毒,并保持良好通風,以減少空間結核菌的密度,建議每天開2次窗,每次控制在30 min。在環境護理中,需充分考慮患者疾病的特性及舒適度。肺結核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低下,一般需保持臥床休息,此時需保持環境舒適,減少噪聲污染,溫度控制在18℃~22℃為宜,相對濕度調整為50%~60%;勤換床單,做好皮膚清潔護理,勤換衣物。
心理護理
肺結核對患者身心都會造成一定的壓力,因此進行心理護理十分必要。在提供心理護理時,需融入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對疾病認知的程度,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需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及一般資料,確保能快速了解其困惑和擔憂所在,以最快的速度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緩解患者對醫院的恐懼感。與患者進行溝通時,需盡可能使用積極向上的語言,通過語言進行心理暗示,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此外,需時刻關注患者的狀態,以便能及時發現心理異常。
病情觀察及對癥護理
患者住院期間,可出現發熱、乏力、盜汗等全身癥狀,同時還會有咯血、咳痰及氣短等,需及時給予對癥干預及護理。尤其對咯血患者,需觀察咯血量及顏色,是否伴有窒息等。如出血部位不明,則保持患者仰臥位,頭部偏向一側,根據情況可將冰袋放置在胸部,并及時進行止血、補充血容量。出現窒息現象時,讓患者保持俯臥、頭低腳高的引流體位,促進積血排出。出現高熱及肺炎等病情嚴重的患者,必須臥床休息;如痰菌陰性、癥狀輕,處于恢復期患者,可進行適量的戶外活動,以不引起疲勞為宜。高熱患者需加強體溫護理,每日需定時監測體溫,一般間隔6 h量一次體溫。體溫在37.5℃~38.5℃患者,需以冰袋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措施降溫;如體溫>38.5℃,則需根據醫囑進行藥物降溫。如出現便秘,需給予通便藥物。
飲食護理及營養支持
肺結核病程長,且易復發,對患者身體及心理都是一種極大的消耗。攝入充足的營養,是病情恢復的關鍵,也是提高患者免疫力的途徑之一。飲食以高蛋白、高熱量及富含維生素為宜,葷素均衡,雞蛋、果蔬、魚肉等可列入食譜,牛奶、豆漿也可適量。牛奶對鐵的吸收會造成影響,可根據具體情況減量。如營養狀態較差,出現低蛋白血癥,可予以靜脈補充白蛋白。期間,還需監測患者相關指標,如貧血三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等,在予以高營養食物的同時,可酌情補充鐵劑。飲食需避開辛辣、刺激性較強的食物;桂皮、蔥、茴香等可擴大病灶,增加咯血風險,應禁止食用。
用藥護理
肺結核患者需加強用藥護理。首先,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治療期間,需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向患者家屬宣講相關疾病知識,以配合醫護人員監督患者用藥。在此基礎上,要提高患者自我觀察能力,尤其是服用藥物后看是否有不良反應,出現不適需及時告知醫生。患者還需定期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肺結核患者常用藥物包括抗結核藥、垂體后葉素等。其中,抗結核藥物對病情控制具有關鍵作用,告知患者不要自行停藥;垂體后葉素靜脈滴注時,需控制輸液速度,避免速度過快導致患者出現心悸、惡心等不良反應。此外,在肺結核治療中,還可能應用到異煙肼、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藥物。異煙肼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可服用維生素B6改善;阿米卡星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如腎功能損害、聽力障礙等,如出現異常需立即停藥;左氧氟沙星可通過靜脈緩慢滴注,降低胃腸道反應的發生風險。
并發癥護理
肺結核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如心包炎、結核性胸膜炎及自發性氣胸等,病情嚴重還可能并發心力衰竭、循環血量不足。對此,需正確評估患者EVP水平,及時補液或給予利尿措施。期間,需監測患者入液量。一般情況下,入液量需比出液量多出400 ml左右,且大多不會超過500 ml。出現大咯血時,除保持正確體位外,還需快速建立通道,選擇上肢血管可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自發性氣胸屬于較為嚴重的并發癥,護理人員需密切監測患者癥狀,是否出現胸悶、呼吸不暢、平臥不適等。一般采取胸腔閉式引流,期間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觀察引流管道是否有折疊、扭曲、阻塞,并記錄引流液色、質、量等。正常情況下,引流液應呈淡黃色,如出現膿性引流液,需向主治醫生反映。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呼吸狀態無法控制的情況,醫護需配合行氣管切開術+中流量給氧護理。
延續性護理
患者出院后,需做好后續隨訪工作,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出院前,需再次強調遵醫囑的重要性,并告知家屬注意患者的情緒護理,觀察其恢復情況。告知患者要經常與醫生溝通,按時復查,禁止私自停藥。同時需監測患者睡眠、消化及飲食情況,保持良好作息。向患者發放肺結核健康手冊,強化預防意識,遠離生活中可能增加肺結核感染風險的因素。醫護人員還需定期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及病情,提供詢問窗口以便能及時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糾正其在生活中的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