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本課的設計選取了學生日常生活中最有話可說的內容—“食物的味道”作為交際語境寫作的話題,這樣能夠和學生的具身認知、具身體驗、具身情感產生廣泛而深刻的聯結,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本課具體設置了迎接學校校慶,學校公眾號要推出《難忘的一中味道》欄目,正在征選文段的情境,設計了“設境:三言兩語話‘味道’”“入境:細分感覺摹‘味道’”“造境:類比聯想融‘味道’”三大活動,力求讓學生在“具象”情境中開展寫作活動,創造出生動形象的“味中之道”“味中之境”。
為了讓學生的寫作思維和表達能力進階,本節課提供了情境、范例、策略等,教師和學生一起搭建表格支架,讓學生對“味道”從初步的模糊感知到細分感覺、類比聯想、情感融入來有效地描摹“味道”,最終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一、設境:三言兩語話“味道”
學校即將迎來百年校慶,食堂準備推出一批深受學子喜愛的有一中特色的菜肴來招待大家,現特發出征集令,邀請大家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講述你最喜歡的一道一中菜肴,學校將在公眾號《難忘的一中味道》欄目中統一推出,并進行評比投票,得票最高者將作為嘉賓登上校慶舞臺,向大家講述自己難忘的一中味道。現邀請你作為“味道”調查員,推薦你覺得最難忘的一中味道。
活動一:作為“味道”調查員,請推薦一道你覺得最有特色的菜肴,并說說推薦這道菜的理由。
1.小組交流討論,由一位同學來主要回答。
2.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你推薦的這道菜。
生1:我推薦的這道菜叫羅宋湯,它酸甜可口,能帶給人暖意,在冬天喝完之后,原本冰冷的身體肯定變暖了。(關鍵詞:酸甜可口)
生2:我推薦的是學校的咸肉菜飯,它豐盛可口,想起來就讓人流口水。(關鍵詞:豐盛可口)
生3:我最想推薦的是學校的番茄炒蛋,我很喜歡它的顏色,覺得很誘人。(關鍵詞:誘人)
生4:我最想推薦的是金湯酸菜魚,魚片滑嫩,酸菜爽口,一口下去讓人回味無窮。(關鍵詞:回味無窮)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文案能不能入選?說說理由。
生1:不能,描述得太簡單了,沒有激起人的食欲。
生2:我也覺得不能,描寫得太簡單,不夠生動。
生3:描寫得不能讓人動心,不能吸引我。
生4:描寫的內容比較抽象,不夠具體,可以更加形象一些,讓人有直觀的感覺。
師: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可口、好吃、誘人、色香味俱全,似乎是我們平常最喜歡用的對食物的評價。我們的舌頭有一萬多個味蕾,可以品嘗一萬多種味道,但我們描述味道的語言卻很貧乏,讓人總有一種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的感覺。那我們如何細致地描摹味中之道?其實這是有方法的。
[設計說明]設境,創設學生有真切體驗的生活化的寫作情境。榮維東認為,真實生活中的寫作是面向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各種任務情境,憑借書面或多媒介手段進行信息傳達和語篇建構的過程和結果[1]。學生真切體驗情境的創設是寫作的一個有效前提。本課以校慶“難忘的一中味道”來創設情境,通過這一真實情境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學生有了真實的感受,有共鳴,就有話說;同時創設了在公眾號展示這一交際語境,使學生的作文有了明確的交際視角—一中的“味道”調查員,清晰的交際目的—為本次校慶提供公眾號文段,并進行投稿評比,清楚的交際對象—給所有一中的同學和校友來展示,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交際情境,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寫作動機。
二、入境:細分感覺摹“味道”
活動二:在學生的踴躍參與下,學校宣傳組收到了很多展示學校味道的文段,如果你是觀眾的話,下面這個文段能吸引你嗎?
文段: 我最難忘的一中味道就是蛋炒飯了。將雞蛋、豌豆、蝦仁、玉米等配料同米飯一起在鍋中翻炒。米飯的清香配上各種香味,真是香氣逼人啊!快速地拿起勺子舀一口,各種味道在嘴巴里炸裂,讓人不由幸福地閉上了眼!
生1:我覺得它的描寫中味道一筆就帶過了,沒有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你覺得在味道上描寫得不夠細致是吧?那文字有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生2: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文段對蛋炒飯的賣相都描寫得很清楚,但是太簡單了。
生3:我覺得“拿起勺子舀一口,各種味道在嘴巴里炸裂,讓人不由幸福地閉上了眼”這些文字,很有畫面感,能夠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生4:我覺得用“炸裂”一詞表達得很籠統,也沒說具體有些什么味,這樣一句話有些單薄。
生5:我覺得還可以加入對食物形狀的描寫,以及人對食物的體驗和感受。
師:同學們,這些文字準備發在公眾號上,如果你是我們的校友,你最想看到哪些關于食物的文字?
生1:我覺得我最關注的是食物的色澤,文字中的色彩之美會讓文章添彩。
生2:除了關注顏色,我感覺味道也很重要。聞著的味道和吃到嘴里的味道都可以讓人印象深刻。
生3:我覺得食物的外形也是一大特色。那些大廚往往在擺盤上會花很多心思,用意就在這里吧!
師:總結同學們的觀點,我們發現色、形、香、味就是要描摹的重點,觀其色、摹其形、聞其香、品其味,這叫細分感覺。為了更好地細分感覺,現在我們把相關要素都列出來。蛋炒飯的相關要素分別是:米飯、蛋、玉米粒、豌豆、香腸。請同學們根據剛剛總結的四個方面,在表格中填入你所能想到的詞語,說說這樣做的效果。
生1:我覺得這樣列出來后我對蛋炒飯中各個元素的感受更加清晰,也更有話說。
生2:我覺得這樣一目了然,可以更有條理地描寫。但是我有個疑問,是不是每一樣都要寫到?
生3:我也有這樣的疑問,但是我們小組討論下來,覺得只要突出其中幾個要素就可以。
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好!這一要素列表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了解寫作的內容,更具體地通過細分感覺來描摹感受,但并不是所有內容都要同時出現在文章中,可以進行有選擇性地描寫。現在請同學們根據以下味道作文描寫要素列表(見表1),以小組為單位,重新修改文字。
學生修改展示:我最難忘的一中味道就是蛋炒飯了。將嫩嫩的雞蛋、碧綠的豌豆、火紅的香腸和金黃的玉米粒同米飯一起在鍋中翻炒,米飯的清香、香腸的鮮香、玉米的甜香夾雜著撲面而來,真是香氣逼人啊!我快速地拿起勺子舀一口,輕輕咀嚼,各種味道在嘴巴里炸裂,讓人不由幸福地閉上了眼!
[設計說明]入境,將文字的語義轉化為具體開展情境的心理過程。在適切的情境設置中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后,要把這種情感體驗轉化為文字表述,這需要具體過程指導。比如,很多學生對食物的體驗會有自己的感知和想法,“好吃、美味”是我們常用的表達,但是要通過文字具體生動地描寫出來,卻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剛開始的環節中,學生對味道的感知是單一的、片面的,表達的詞匯也是重復的、單調的。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及時通過各種支架的搭建,階梯式地為學生提供寫作的有效路徑。用表格支架的形式,把相關要素列出,打開學生對描寫味道的認知,從原來的單一走向多元。學生對味道的描寫也從一個角度擴散到多個角度,得出寫作方法—觀其色、摹其形、聞其香、品其味。同時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在細分感覺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選擇要描摹的角度,來突出描寫的對象。
三、造境:類比聯想融“味道”
師:同學們通過觀其色、摹其形、聞其香、品其味四個角度,對味道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思路,但是老師覺得還不夠,請大家欣賞這則巧克力廣告,談談感受(播放廣告)。
生1:她的絲巾和巧克力的顏色是一樣的,絲巾在身體周圍拂過,表現了絲滑的特征。
生2:我覺得這樣可以把絲滑的感覺通過絲巾間接地表現出來。
生3:這個廣告可以吸引我,我很喜歡。
師:巧克力在嘴里的絲滑感受我們很難直接外化出來,但是可以通過其他有共同性、相似性的事物來表達我們想要的特征,這種方法就是類比聯想。如何就蛋炒飯進行類比聯想呢?
生4:我覺得可以在原來色、香、味的基礎上分別進行類比聯想。比如,我覺得米飯就像一粒粒珍珠,晶瑩剔透。
生5:我很喜歡玉米粒,我覺得金黃色的玉米粒像金子,我看到有種說法,就把蛋炒飯叫作“碎金飯”。
師:找出共同點,通過大家的類比聯想,讓味道轉化呈現。現在,請同學們在剛剛展示的文字的基礎上,參照表1這一支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建支架,選擇一處運用類比聯想進行補充,形成文字后交流(見表2)。
學生修改展示:我最難忘的一中味道就是蛋炒飯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米粒像粒粒珍珠,碧綠的豌豆像顆顆翡翠,火紅的火腿像紅瑪瑙,金黃的玉米,香嫩的雞蛋,點點蔥末散落其間,猶如群英薈萃。米飯的清香、火腿的鮮香、玉米的甜香夾雜著撲面而來,香氣逼人!我快速地拿起勺子舀一口,輕輕咀嚼,各種味道在嘴巴里炸裂,讓人不由幸福地閉上了眼!
師:同學們對味道的感覺越來越深入,描寫也更加細膩生動,看來已經找到了味道寫作的方法。味道是不是僅指舌尖上的味道?請大家看這段文字,你對味道有沒有不一樣的感覺?
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里,對于“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起于飲食,又超越了飲食。
生1:我們之前的描寫著重于食物本身,但是這里還有一個關鍵詞—難忘的是“一中”的味道,所以,還可以重點講述一中這一獨特的場景。
生2:我們現在只是局限于食物的味道,其實味道不僅僅是食物有,既然是校慶,我們可以從“一中味道”這個關鍵詞入手,讓大家不僅感受到一中食物的味道,還感受到一中人的味道,所以我覺得可以通過聯想,寫老師的味道、同學的味道。
生3:我覺得可以用一句“今日我以一中為榮,他日一中以我為榮”,這個味道是作為一中人的那種自豪和驕傲。
師:同學們說得都非常好!味道源于飲食,又超越了飲食。蛋炒飯就像一個人的一生,其中的配料就是人生中的各種小插曲。就像《朗讀者》中“味道”一期的開場白中說到的人生百味,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所聽到、看到、遇到、想到的,都會慢慢積累成一種特殊的味道。請結合自己的人生情感體驗,寫一段一中獨特味道的旁白。比如,巍巍銀杏是一中百年傳承的味道。
生1:辯論探討是一中蓬勃向上的味道。
生2:瑯瑯書聲是一中奮斗拼搏的味道。
生3:勤業慎行是一中始終堅守的味道。
生4:侃侃而談是一中青春奮發的味道。
師:味道,讓我們有了獨特的情懷。在今天《難忘的一中味道》中,同學們推薦了喜歡的菜肴味道,類比聯想了味道感受,展現了屬于一中的獨特味道。味道是一種審美,是一種格調,是一種氣質,將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會變得豐富多彩,相信我們的味道文段在評比中一定能夠大放異彩。
[設計說明]在學生有了真實體驗,并了解如何把真實體驗用文字進行呈現后,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就需要幫助學生對原有感知能力進行遷移。遷移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拾級而上,搭建支架。比如,最先對味道的描寫方式進行遷移,同時播放視頻這一形象支架,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可以通過類比聯想的方式對味道進行描述。讓學生先討論完成表格“描寫維度”的填寫,是“自建支架”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對味道的內涵進行類比聯想,不就味道而味道,而是源于味道又高于味道,并通過模仿《朗讀者》中“味道”一期的開場白,設計展示一中獨特味道的旁白。通過提供和自建不同支架,學生對味道的內涵感受更加深刻形象,更加多元精彩。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通過適切的情境設計讓學生寫作有真實的動機、明確的交際視角、清晰的交際目的、清楚的交際對象。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不同支架的搭建讓寫作有路可循,幫助學生拾級而上,找到寫作的終極密碼,最終實現寫作能力不斷提升,寫作素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榮維東.重建寫作課程的概念、類型與內容體系——基于《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寫作內容的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9(16):4-8.
本文系江蘇省“十三五”立項課題“交際本位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系統的優化研究”(課題編號: E-c/2020/22)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