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
我2008年畢業于烏克蘭國立基輔大學新聞學院,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同年加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東中心烏克蘭語部,自2013年11月起派駐俄羅斯國立職業師范大學廣播孔子課堂擔任公派教師。
這兩句簡介,瞬間讓我從一名記者轉換到了一名對外漢語教師。職業身份的轉換,讓我在孔子課堂工作的第一年遇到了很大的問題。經過不斷的學習與努力,我逐漸適應了自己的教師身份,適應了新的工作內容。從2013年到2021年,我一直在這家孔子課堂,并且從公派教師逐漸成長為孔子課堂負責人。2021年任期結束,回到國內原單位繼續從事新聞工作。
我們的廣播孔子課堂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語部于2007年11月20日與俄羅斯國立職業師范大學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成立的,2008年10月1日開始正式授課。我們的定位是茶藝特色學校。之所以有這樣的定位,是因為這家孔子課堂是依托一所特色茶藝學校建立起來的。說起這些,就不得不提到孔子課堂的俄方負責人柳德米拉(Аксенова Людмила Петровна)女士。這位俄羅斯國立職業師范大學的前校長夫人癡迷于中國茶藝,她算是俄羅斯中部地區葉卡捷琳堡市最早學習品鑒中國茶的先行者。在柳德米拉女士的推動下,俄方大學特意從中國定制了許多富有中國元素的桌椅—真正的實木桌椅(還挺沉的)。除此以外,還有屏風、茶盤、茶葉、茶杯、茶壺等成套地從中國飛到了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堡市。她和她的教師團隊對于茶藝的理解和知識儲備比不少中國人還多。而且,這些俄方教師還能結合自己所學,對俄羅斯本地民眾進行茶藝文化傳播與教學。所以說,這里是先有了茶藝教室,后有的廣播孔子課堂。
我是2013年11月抵達俄羅斯工作的,工作剛開始不久就發生了俄烏之間的“克里米亞事件”①。只會烏克蘭語的我也只能強行把烏克蘭語單詞換成俄語單詞進行教學。因為沒學過俄語,所以語言上無法顧及那么多,有時會在課堂上出錯,引起部分學員的不滿。有一次,在留作業時,我說:“同學們回家把今天的生詞做好復習。”“生詞”我用了“сл?в”,結果學員們哄堂大笑。后來一個學員帶我去廁所,指著排水管跟我說:“你說的‘сл?в’在俄語里是‘слив’,意思是排水設施。”俄語里的“и”和烏克蘭語中的“?”發音相似,因此兩個單詞在發音上極為相近。像這種語言方面的小問題屢次發生,加之俄烏問題升級,于是有幾個俄羅斯學員跑到教研室找俄方反映,提出了更換中方教師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我想:語言方面的問題只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與其花費時間重新學習俄語,不如另辟蹊徑,從文化角度著手,以興趣引領學員走進我的教室。
說來也巧,自2008年參加工作以來,我在閑暇時間偶爾會練習軟筆書法。雖然沒有專業的老師指導,但是試寫了幾次,還是得到了俄方教師的肯定。進而在新年以及周末短期文化課教學班中,也進行過幾次嘗試授課,學員的總體反響不錯。根據我的觀察發現,大部分對中文感興趣的俄羅斯學員對漢字的字形都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結合繁體字書法教學,更會吸引大批學員嘗試臨摹。因此,在課堂工作的第二學年,也就是2014—2015學年,我們正式開辦了周末書法教學興趣班。在上半學年的教學期間,每周末有兩個教學班進行教學,學員總人數達到62人。
在授課方面,一開始我沒有書法教學經驗,又覺得從網絡上看到的中文書法教學視頻講解字形和文化背景以及書體等內容過于繁雜。于是,我嘗試利用自己練習的《顏勤禮碑》的字形與筆畫,套用永字八法的教學方法,在點、橫、豎、鉤、挑、撇、短撇、捺八種筆畫教學之后,進行相應的單字練習。
起初效果還不錯,不過隨著教學的深入,漸漸出現了學員流失的現象。我咨詢了一直旁聽并且一起學習的俄方教師。她表示我在教學方面沒什么問題,這種流失現象在課堂日常教學中很普遍,很多人堅持不下來也屬正常。
學員流失確實屬于文化課教學方面的一個普遍現象。俄羅斯學員在最初接觸漢字的時候,會因為這些神奇的筆畫交織在一起產生一種視覺上的神秘感,進而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長時間的重復練習,會讓他們產生厭煩情緒。關鍵的問題是前來學習的俄羅斯學員大部分沒有漢語學習基礎,即便我解釋了單字的意思,他們再根據范例進行反復臨寫練習,但他們依然不明白自己臨寫這些單字的意義所在。所以我調整了教學模式,基本的教學大綱不變,還是按照筆畫結合單字進行練習,但是每節課我會根據教學內容,引用一句名言警句或者一個成語,讓學員臨摹。這樣,在每一堂書法課學習之后,學員都能拿著一件自己的書法作品回家。
由于書寫習慣和學習時間的限制,俄羅斯學員很難達到我們對于漢字美感的理解水平。雖然學員的作品千奇百怪,與我的要求相差甚遠,不過我也會在下課之前,對每一位學員完成的作品做出點評。針對筆畫以及整幅作品章法的理解,同時結合學員字形的特點,我發現了不少有天賦的“俄羅斯書法高手”。這種點評在專業書法教員看來,也許非常業余,但是對于俄羅斯學員來說,得到老師的評價和認可非常重要,可以激發他們繼續學下去的信心。
書法課教學基本步入正軌,接下來就是我最喜歡的武術課了。我6歲到8歲時參加過短暫的武術套路培訓。踢腿打拳一直是我成長中的良伴。因此,我向俄方提出了武術課教學的申請。可奇怪的是,起初我并沒有得到俄方的支持,他們對于我的申請回復的言辭很謹慎。后來我了解到,在孔子課堂創建的初期,前一任院長也曾嘗試開班教授太極拳,只不過當時該院長僅以出國前培訓期間學習的簡化太極拳授課,所以很多慕名前來的俄方學員,其中還有一些之前有過武術動作學習基礎的,看到這種教學情況很失望。學員對俄方倉促開課的意見很大,多少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我利用暑假時間,回國找到一名傳統武術教師,重新學習了陳式太極拳,并且把之前學過的形意拳也進行了系統化的梳理。結合所學,預設了四套教學方案,分別為形意拳教程(短期)、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教程、陳氏太極拳一路教程(長期)與陳氏太極拳一路教程(短期)。教學目標是向俄羅斯民眾宣傳傳統的武術概念,通過武術鍛煉,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及健康生活質量,真正了解并自主鉆研中國的武術文化。原計劃結合學員個人身體素質以及學習情況,在后期的教學中分出太極班與形意班,進行系統的專項學習。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接下來我也遭受了現實好一頓毒打。
在武術專班教學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場地問題。孔子課堂設在大學一處位于市中心的三層獨立辦公樓里。位置不錯,但是與大學主校園距離過遠,不能使用大學的體育館。
囿于有限的課堂教學環境以及所在城市寒冷多雨雪的天氣條件,經過大半年的實驗性教學,學員學習進度緩慢,我無法按照既定教學計劃授課。人員流失現象嚴重,學員數量從開課時的17人,銳減到4人(其中3人是下半學期加入的新生,僅有1人堅持下來,并學完了形意五行拳、連環拳和雜式捶的套路)。結合一年的教學情況,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問題。
一是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孔子課堂僅有一名武術教師,無論是在教學方面還是在推廣方面人員均不足。即使向漢辦申請專業武術教師,也存在語言方面的障礙。大部分俄羅斯民眾對于不會說俄語的外國人,是沒有什么好感的。一些比較有耐心的俄羅斯學員,即使能夠接受一時的語言不通,但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加之武術教師對于動作解釋不明確等問題,也會逐漸流失。
二是教學場地問題。武術課堂位于大學在市中心設立的辦事機構中,能夠進行武術教學的室內場地僅有辦事機構的接待大廳。葉卡捷琳堡市自9月底便開始降雪,從9月至來年5月,室外平均氣溫均在0℃以下,根本無法開展室外教學。因此,無法在有效的單位時間內為更多學員提供足夠的教學場地。安排17名學員分三批次輪換學習,造成了學員的學習間隔周期長,對于初期的基礎知識、動作遺忘率增高,消磨了大部分學員的學習興趣。
三是學員的個人問題。來孔子課堂學習武術的學員以中青年為主。一部分年輕學員受影視劇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武術抱有誤解和速成的幻想。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現武術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長期磨煉的體育運動,不愿意在武術方面投入過多的精力,于是漸漸退出了武術訓練。
武術是一項持之以恒的運動,要求教員不斷地向更高層次挑戰,以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同時,武術的教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近一年的教學工作,我發現,武術教學更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完成基本動作的練習以后,我會總結每位學員的技術特點,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目標,正確引導學員發現自己的技術特點,體會學習成果,為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例如,在進行形意拳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名學員早年學過一段時間楊氏太極拳,掌握了楊氏太極長力的發力特點。因此,在形意拳套路的學習中,我不要求她掌握勁彈力的要領,而是要求全部套路均以長勁演練,打出的拳路亦有一番道理。
任何漢文化的傳播,漢語是無法回避的“大山”。即便是在武術教學中,教師也需要利用簡單的動作指令進行教學。教師想辦法幫助學員快速掌握部分漢語單詞或短語,在交流中可以減少許多障礙。同時,這樣也可以引導學員自主投入漢語學習中,為更深入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后記
自2021年結束在俄羅斯廣播孔子課堂工作回國到現在,已近兩年。
回想在孔子課堂工作的這7年多里,無論是漢語教學,還是書法、武術授課,以及最后兩年的課堂負責人管理工作,我都在以實際行動,深入俄羅斯的社區,傳播中國文化,深切體會到了對外傳播工作中親歷一線那種“真刀真槍”、努力實干的燃燒激情。相信在我今后的職業生涯中,也會依此寶貴經驗,結合現有工作,探索出一條更好更寬的對外傳播道路。把現代化的中國故事,講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歐洲拉美地區語言節目中心烏克蘭語部)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