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良


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德育工作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益農小學“五心”德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不斷激勵學生進行德育課程的自主選擇和德育活動的自主設計,循序漸進地在品德形成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那么,如何才能構建系統、扎實、有效的德育主題課程體系?德育課程的系統性與課程改革過程中強調的選擇性,是否存在矛盾呢?對此,我校做了以下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總結出一些有價值的經驗。
一、明確工作目標,確立實踐內容
1. 工作目標
構建“五心”德育課程體系,設計并開展適合我校學生的富有生活氣息、時代特色和學生樂于接受的德育活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教育到主動熏陶教育,實現德育主體的轉變,提高德育實效。
創新德育方式,引領學生自主認知、辨析生活中的道德現象,提高他們自我監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的能力,進而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知行合一。
深化“四自”校訓的內涵,豐富我校德育資源,開發一套具有我校鮮明特色的德育校本教學內容,優化學校德育工作,提高教師德育工作的能力。
2. 實踐內容
我校的研究活動以“五心”德育為載體,其中,“五心”對應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各個領域。忠心課程:忠心獻給祖國,高揚愛國主義之旋律,心有家鄉、熱愛祖國,培養小公民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孝心課程:孝心獻給父母,踐行“百善孝為先”之古訓,學孝行、知孝理、行孝事,孝敬長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愛心課程:愛心獻給社會,體會公益之快樂,懂得給予是一種美德,付出愛心是一種幸福;誠心課程:誠心獻給他人,弘揚誠實守信之美德,友善待人,誠實守信,互相謙讓;信心課程:信心留給自己,珍愛生命,快樂學習,培育勇敢、拼搏之精神。
二、開發課程內容,實施課程活動
1. 課程開發
(1)充分的課程開發準備
從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開始,我校成為蕭山區課程改革試點學校,在課程開發和整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嘗試,在課程研發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教師進一步學習課程理論,為更科學地開發德育課程提供了理論基礎。
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我校申報并開展了“新課改背景下育人理念與方法的轉型”校本培訓。學校邀請了區內德育方面的專家對教師開展培訓,同時請校內在德育方面有一定研究的教師代表作觀點報告,以提高“五心”德育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2)多元的課程開發主體
在理論學習和培訓的基礎上,學校先讓教導處、大隊部確立各年級的德育主題,再由各年級確定各主題下相應的課程名稱,最后由各班設計具體的活動內容及活動方案。在整個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采用四級管理,明確各級的職責。
(3)合理的課程建設理念
我校“五心”德育課程的框架中包含了兩大維度,即橫向的“五心”(五個領域)和縱向的四個基本要素。“五心”是指忠心、孝心、愛心、誠心和信心五個領域,對應德育活動的五個方面;四個基本要素是指德育中的知、情、意、行。“五心”和四個基本要素較好地涵蓋了小學德育的各個方面,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4)完善的課程結構體系
在設置課程時,各年級根據“五心”和四個基本要素(情和意都側重于學生的體驗,因此將兩個要素的活動進行整合),結合各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設置了相應的課程(見表1)。
2. 課程實施及評價
(1)課程活動的開展
年級活動,示范引領: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一個月安排兩次活動,第一次由負責設計的班級承辦,向同年級其他班級的班主任和班委成員展示本次活動的設計理念、活動流程、注意事項和評價方法等,供其他班級學習觀摩。各班班主任或班委成員在觀摩了設計班級的示范之后,提出針對性的修改意見,為進一步實踐提供方向。班級活動,分頭落實:其他各班在示范班開展活動的基礎上,結合本班實際進行適當修改,在班級內開展相應的活動,并做好總結。校級活動,集中展示:在學校范圍內每學期推出一次集中展示活動,每個年級推選出一個班級參加展示,展現一個學期的活動成果,并進行經驗介紹。
每月第一周為年級活動時間,第三周為班級活動時間。當月結束之前對本月活動進行班級小結,整理資料,交由年級組長進行整理、歸檔。年級活動和班級活動根據活動的特點,可選擇室內或室外進行,校級集中展示安排在室外進行。
活動包括前期準備和正式活動兩部分。前期準備在活動前一周或更長時間內進行,包括明確主題、選擇課程、實際活動三部分;正式活動一般安排在班隊課中進行,一般包括微課熱身、誦讀引入和活動實踐,可以根據課程目標的不同,對活動環節或流程做相應的改動。
(2)課程活動的激勵與評價
為使“五心”德育課程的個性化更加凸顯,教師實施班本課程的激情更加旺盛,學校推出了三項激勵措施:擇優分享、評比獎勵和經典留存,讓教師在激勵中繼續燃燒激情,勇往直前。
“五心”德育課程的建設與開展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進行評價,需對學生的思想言行進行多方面判斷。評價要師生共同參與,包括教師評、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等。
三、提煉實踐成果,總結課程經驗
通過近幾年來的實踐,我校“五心”德育課程在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方面的成果。
1. 德育課程開發和實施方面的成果
通過研究與實踐,我校“五心”德育課程體系形成了以下特色。
(1)形成了主題化的課程體系
為了克服以往德育活動零碎、隨意的弊端,我校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提出了五個核心詞,即“五心”,有針對性地設置相應的課程,開展相應的活動,提高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因此,主題化德育課程的設置具有全面性、針對性和深刻性的特征。
①全面性:指的是每個學生在小學階段都將經歷一年級至六年級的“五心”、四個基本要素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全面培養學生的品德和人格修養。
②針對性:一個領域針對一個關鍵詞,有目的地設計活動,以凸顯德育活動的針對性。 如一二年級以“孝心”為主題的德育課程,通過開展同一主題下不同層次的活動,學生不僅僅停留在理論認知上,還全面參與敬老孝親的各個方面,獲得鮮活的活動體驗。
③深刻性:指一個領域涵蓋了德育的不同層次,即我們所說的“知”“情”“意”“行”四個基本要素。學校在設計課程時,力爭從不同方面把活動做深做透。同樣以一二年級孝心課程為例,在設計和開展活動時,以月為時間單位,按照不同領域的目標,設計并開展了 “明孝理”“踐孝行”“傳孝義”3個層次共9個活動,深入德育活動的每個領域。
(2)開發了人文化的活動方案
學校在選定主題和確定課程方面,充分考慮到學生成長的需要,努力使主題與課程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同時,也遵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原則,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的空間,體現了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自主性。
學校以皮亞杰的道德階段理論為指導,體現德育的層次性,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安排了相應的課程(見表2)。
學校在課程建設時,只是把握整體方向。學校或班級并不強制為學生設計人生軌跡,而是在符合科學理論的同時,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尤其是中高年級,在主題確定的情況下,具體課程由各年級自行商議決定,每個班級每月承擔設計的活動,都由班級成員在班主任的指導下通過商討決定。因此,學生可以根據各班實際,選擇全體成員都有興趣和有意義、便于操作、成效明顯的活動。
(3)開展了實踐化的德育活動
在具體課程的設置中,學校注重以活動為載體,盡可能減少無謂的說教,關注學生的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浸潤學生。
在活動過程中,注重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采取聽、看、說、動手操作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一二年級孝心課程的設計為例,其中包含了觀看微視頻、詩歌誦讀、知識競賽、參觀基地等實踐活動。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課程的設計將增加體驗的次數,如利用各個節假日,組織學生到相應的實踐基地參加各項體驗活動。
增強德育活動的趣味性是課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在設計“五心”德育活動時,非常注重趣味性,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提高效率的目的。學校結合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和興趣,設計不同的活動,如在低年級的活動中,加入更多的游戲體驗;在中高年級,則加入了相聲、情景劇表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從而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
2. 學校、師生發展與成長方面的成果
總的來說,“五心”德育課程的開發,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學校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學生:啟迪心智,明理導行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不僅是知、情、意、行協同發展的過程,也是“感知—體驗—明理—導行”的心路歷程。“五心”德育課程的開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反思,在輕松愉悅中益智、修身、踐行。每一位學生在參與整個課程的過程中,不斷學習、體驗、行動、反思、再學習。在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認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2)教師:提升德育工作的能力
“五心”德育課程的實施,讓教師對德育工作、對課程有了新的認識,打破了原先對德育課程的神秘感、恐懼感。教師漸漸具備整理課程的能力和進行課程內容開發的意識,提高了德育活動的實踐能力。
(3)學校:推進德育工作有效開展
學校德育活動豐富、充實,“五心”德育課程的實施,讓一塊塊零碎的德育活動有序排列,初步形成了德育課程體系,推進了學校德育特色發展。
“五心”德育課程的研究與實施,使德育工作也像其他學科課程一樣,有了目標,有了規劃,有了方案,從而避免了大量重復無效的勞動。學校每一項與學生有關的重大活動,都有了總體框架下的預設,在預設的前提下,有了精彩的生成。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附屬益農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