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榮泉
交際語境寫作代表著當前寫作教學改革的方向,但無論是理論建模還是實踐操作仍然存在諸多難題,特別是交際語境的創設和交際能力的進階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
美國加州大學羅茲維格教授等人所做的“環境豐富理論實驗”,證明了豐富環境對于智慧形成的決定作用。對照寫作教學,這個實驗解釋了中小學生在有實踐基地等短暫的生活體驗后寫作水平突飛猛進的原因:交際語境即寫作“環境”,其意趣及豐寡程度是決定寫作水平的重要變量。可以說,帶有交際語境驅動的任務寫作和剝離交際語境因素的命題寫作是兩個迥然不同的寫作物種。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曹國鋒老師及其工作團隊在開展交際語境寫作的教學實踐中凝練出“三具”主張:在交際語境寫作教學中,以“具身”為基本原則,強調從學生的真實體驗出發;以“具象”為標準,去“設境”“入境”“造境”;以“具法”為路徑,從給學生提供支架到引導學生自建支架,自主建構方法庫。“三具”主張指出了交際語境寫作教學的原則、標準和路徑,為一線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提供了實操的策略。
張麗娜老師執教的“味中之道:在寫作中喚醒沉睡的感受”(以下簡稱“味中之道”),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虛擬情境,引導學生帶著交際任務在特定情境中交流、表達,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交際欲望,切實提升了學生交際寫作的能力。下面,我就結合曹國鋒老師的“三具”教學主張對張麗娜老師的“味中之道”教學課例進行簡要點評。
一、在“具身”語境中,聯結真實體驗
交際語境寫作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寫作任務模型,榮維東老師用寫作任務要素矩陣”[1]來表達,這是一種可延展的教學模型。如“學校即將迎來百年校慶”這個寫作任務,我們可以建模如下(見表1)。
若將建模中每一欄的任意選項組合成交際語境,則本次活動的語境將趨于無窮多。然而不是所有語境都適合進課堂,也不是所有內容都可以成為一節課的交際話題。張麗娜老師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從交際語境要素和學生生活體驗之間的關系出發,充分體現了“具身性”。張老師教學設計中的作者角色是一中學生中的“‘味道’調查員”,這個身份能夠聯結學生對學校食堂味道的體驗,絕對有話語權;受眾是學校的學生和校友,他們對學校食堂的味道也很熟悉,和交際主體調查員是“共知共情”的;交際話題是“難忘的一中味道”,對講出生活體驗提出了明確要求;交際形式是 “在校慶舞臺上講述”,學生雖然未必有親身體驗,但耳聞目睹,并不陌生。
這個交際語境的設計,張老師關注了三重體驗:一是學生對食堂飯菜的品嘗體驗;二是公眾號推文、點評的線上交往體驗;三是“校慶”這一特定的文化活動所帶來的文化體驗。這三重體驗勾連了學生的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經歷,激發了學生的交際欲望。學生能聯結“具身體驗”來解決學校文化布置的方案,這個寫作的經歷和紙上談兵模仿寫作的經歷自不可同日而語。
二、在“具象”情境中,寫作漸入佳境
這節課分為三個教學板塊,“設境—入境—造境”的思路讓學生的寫作表達漸入佳境,交際語境寫作的理念深植教師教學自覺意識。“學校即將迎來百年校慶”“代表嘉賓登臺講述”,這樣的語境具體而又有畫面感,其中蘊含語文元素和交際需求的富礦,能夠觸發潛藏在學生深處的記憶,對學習者提出語文高階學習素養表現的心理期待。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必然會充分考慮受眾的心理需求,考慮學校的文化背景,考慮語言的表達水準,“非自覺”地提升寫作的水平。
張老師選取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飯為錨點設計教學活動,不僅能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精心設計了能促進學生交際欲望和交際能力進階的“路線圖”。“路線圖”大致可分為三步:第一步,語言摹寫蛋炒飯,在評頭論足中發現不足,總結提升方法和路徑;第二步,合作完成描寫要素表格,給自己的作文對標,從四個維度修改提升;第三步,借助巧克力廣告案例,讓學生運用類比聯想再寫蛋炒飯,讓原本創造的形象升格,寫出蛋炒飯的神韻來。這三步,原點是具象化的“蛋炒飯”,過程是為“蛋炒飯”的摹寫尋路徑、找策略,成果是更為鮮明生動的“蛋炒飯”,幫助學生實現了思維和語言的進階,使寫作漸入佳境。
三、在“具法”建構中,領悟緘默知識
交際語境作為媒介,為何蘊藏了強大的寫作動能呢?這可以用邁克爾·波蘭尼的“緘默的知識”來解釋。“緘默的知識”,可以理解為不能或不需要通過文字表達或刻意傳授(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在問題解決行動中非常必要的知識。“緘默的知識”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情境性”,它總是與特定的情境緊密相連。“緘默的知識”在交際語境寫作教學中,不代表不需要教的知識,而是要讓它從隱性走向顯性、從抽象走向具象。因此,交際語境寫作教學不僅要在寫作的一般知識方面發力,還要在交際語境的建構和寫作支架的選用、建構上發力,幫助學生建立交際語境寫作的緘默知識系統。
張老師在這節課上提供了諸多支架,如情境支架—“學校即將迎來百年校慶”,范例支架—巧克力的廣告等,給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大助力。情境支架以一種看不見的“知識”對寫作提出了可以意會的規范和要求;而范例支架則以較為顯性的方式,助力學生的思維創新和語言提升。尤為可貴的是,張老師注意和學生共建支架。在評析蛋炒飯的推薦語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關注到“觀其色”“摹其形”“聞其香”“品其味”四個維度,并以它們為關鍵要素,建構了“味道作文描寫要素列表”,形成了新的寫作支架。然后,學生借助這個支架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順著架子爬上去”。這樣的“要素列表”是緘默知識的具象化、顯性化,它來源于寫作實踐,是學生從寫作經驗中自主建構出來的,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庫和寫作方法庫。
四、在三重“交響”中,實現能力進階
張老師教學的三個環節猶如主題鮮明的交響樂三重奏,從別具一格的視角和可供交際的情境出發,“設境—入境—造境”,構成課堂的骨架,別具匠心。學生的交際活動也有三重:一是說原始體驗,通過“菜肴推薦”,交流學校食堂各種各樣的美食;二是說對比反思,通過“薦詞品評”激發交際欲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整理出表達的方式與路徑;三是說類比聯想,通過“類比說味”,借助范文支架和交際元素表,構建能力階梯式上升的通道。支架的使用要求有三個層次:一是基礎層,教師提供支架。如“校慶”的情境支架和“巧克力廣告”的范例支架。二是發展層,學生自選支架。讓學生在要素列表中自選要素支持交際寫作活動。三是進階層,師生共建支架。讓學生先完成表格左欄項目的填寫,并以此為支架深入創作交際語篇。三個“三”,構成了這節課內在流動的韻律,讓學生語文高階能力的發展有了進階之梯。
綜上,張老師的課緊緊扣住交際語境這個“牛鼻子”,從生活實際出發選取交際話題,喚醒學生的交際欲望,并且能夠巧妙地設計課堂活動和能力進階的路徑,是一節效果顯著的課。當然,就交際語境的運用而言,張老師的課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探討:(1)不僅要把交際語境作為工具,更要作為目的。張老師的設計將語境作為驅動機制,來訓練學生感官描寫與表達能力,固然無可厚非。如能讓情境、語境從“擬真”中走出來,讓學生真正為真實的任務、在真實情境中寫作,更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創生寫作智慧。(2)不僅在語境中寫,也要在語境中評。“學校即將迎來百年校慶”這個語境,在師生就寫作成果的討論評價中沒有成為參照依據,這個語境的環境滲透仍有很大的空間。比如,學生可以以返校的往屆校友的身份來評價寫作作品,很多“緘默的知識”自然會浮出水面。
參考文獻
[1] 榮維東.寫作任務要素矩陣:一種新型寫作教學法[J].語文建設,2020(9):4-9.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