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熠
【摘 要】幼兒階段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合作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的合作行為,可以提升其合作與交往技能,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文章基于兒童本位論視角,通過了解幼兒合作行為的含義、發展特點,分析幼兒合作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探究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行為。
【關鍵詞】兒童本位 幼兒 合作行為
兒童本位是學前教育有效開展的理論前提。《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合作的重要性。同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學會共處”,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行為。在具體實踐中,幼兒園教師應該基于兒童本位,讓幼兒在具體活動中學會合作,體會合作的重要性。
一、幼兒合作行為的發展特點
1. 幼兒合作行為的發生
第一,2歲左右是幼兒開始產生合作行為的時期。國外有研究者曾通過實驗觀察的方式研究1~3歲年齡段幼兒的合作行為表現,并得出結論:18個月的幼兒開始出現合作解決問題的意識萌芽,2歲以上的幼兒能夠完成或解決合作的問題。這一時期,幼兒的合作行為主要是以家庭教養中幼兒與家長的互動為主要表現,其合作意圖并不明顯,沒有合作意識,依然專注于自己的操作,需要成人的引導。
第二,4~5歲是幼兒形成合作的關鍵期。這一時期,教師會觀察到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合作動機增多,合作行為發生較多,并且合作水平提高較快,出現合作中的“小領袖”角色,組織團隊合作。合作行為主要發生在游戲過程中的分工、戶外活動中的配合以及活動中的互助上。例如,在建構游戲中,幼兒一起搭建高樓大廈、城堡、橋梁等,搭建過程中還會出現其中一名幼兒進行搭建任務的分工安排。
第三,5~6歲是幼兒合作意識增強的階段。謝曉非等運用棋子分配實驗發現,5~6歲的幼兒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意識,在自己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能夠考慮對方小朋友的利益和感受[1]。隨著社交活動的增多和積累,幼兒在與同伴相互交往的社會行為中,他們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識,并且合作意識逐漸增強。幼兒逐漸了解一些合作特性后知道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考慮他人的感受,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合作帶有一定的“條件”,合作過程有從單一化向復雜化發展的趨勢。
2. 幼兒合作行為的出現
幼兒年齡的增長讓他們對合作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們會目標一致,協調活動,解決矛盾,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還會使用一定的策略,通過交流、反饋等社交行為促使合作,進行分工,解決問題。另外,幼兒的合作行為會存在性別差異,女孩子的表現會更早或更明顯一些,同性合作多于異性合作,進而合作行為的發生從受同伴關系影響慢慢演變到“關系好的幼兒之間會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二、影響幼兒合作行為的主要因素
1. 外部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相關研究顯示,幼兒最早發生合作行為是在家庭親子互動之中[2]48-51。家庭因素是最初影響幼兒合作行為的因素之一。家庭環境中,家長持有的觀點和看法在養育過程中給幼兒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這包括幼兒的可塑性、幼兒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而且家長所具有的社會道德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等會反映到幼兒身上,因此,不同類型的家長使得幼兒合作行為不同。在家庭的合作行為中,幼兒與家長進行合作多以家長對幼兒的配合為主,幼兒更多的是對家長進行習慣性依賴,這樣造成了幼兒合作意識較低,對合作認識不清的問題。
第二,教師因素。教師秉持的教育觀影響其教育行為的發生,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作為觀察者,對幼兒的合作行為進行引導和激勵,能了解幼兒在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需求,從而進行教育總結和評價。幼兒大多對教師有著崇拜的心理,會對教師有一定程度的模仿。教師在堅持兒童本位的理念下,給予幼兒的評價對幼兒行為和情緒情感的產生能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要創建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和師生關系,多采用獎勵的方式,尤其以集體獎勵的方式,從而促進幼兒間建立合作行為。教師的參與會豐富幼兒合作的內容,大大增加他們合作的積極性。
2. 內部因素
第一,年齡與認知因素。有學者對幼兒不同年齡階段合作行為的發生和發生已有諸多研究,均表明了幼兒合作行為與年齡有著密切關系[2]52-53。年齡的增長推進幼兒合作行為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幼兒對合作的理解也越來越明確。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認知水平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幼兒的認知水平有了相應的發展,認知變得有目的性。一方面,年齡小的幼兒移情能力較差,自我情緒控制能力也很弱,年齡稍大的幼兒在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這也是年齡更大的幼兒進行合作活動的認知基礎;另一方面,年齡較大的幼兒會產生對合作對象“身份地位”的判斷,促使幼兒合作活動的順利進行,得以實現目標。另外,年齡的增長讓幼兒有了更多的社交活動,社會交往經驗增加,幼兒會交到諸多朋友,這時他們更愿意同自己的好朋友、自己熟悉的同伴進行合作,合作行為更容易產生。
第二,個性與性格因素。幼兒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顯然影響他們的合作行為。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的高低與合作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性格是人們面對現實環境所表現出的固有行為方式和行為特征,從個性的分類來看,以最簡單的“心理活動傾向性”劃分,性格可分為內傾型和外傾型。不同個性類型影響幼兒合作行為,顯然,外傾型個性的幼兒比內傾型個性的幼兒合作行為更多,他們具備的社會交往技巧更豐富,有助于他們合作。例如,外向、活潑的幼兒在活動的時候,更容易有合作意識的產生和合作行為的出現,他們會積極采用各種合作策略,并樂意主動擔當“小領袖”的角色,協調大家完成任務。
三、幼兒合作行為的培養策略
1. 在一日生活中創設合作情境
只有讓幼兒真實感受、親身體驗合作互動,才能真正培養幼兒的合作行為。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最常見的是游戲活動,合作行為更多的是在游戲中產生。教師在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時,為幼兒創設合作情境,提供合作的契機,引導幼兒樹立合作意識,產生合作行為。例如,表演游戲中幼兒一起商量合作進行表演準備,戶外游戲活動中開展合作游戲的內容等。同時,教師可以在實踐中引發幼兒主動合作、樂意交往的需要,讓他們學習如何分工協作,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體會合作的快樂和作用。合作行為的培養同樣需要家園共育,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創造合作的機會,鍛煉幼兒合作的能力。
2. 為幼兒講授合作經驗
合作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任何交往活動必然存在溝通交流的過程,具有不同的技巧,合作行為同樣如此。教師有必要運用適宜的策略,在幼兒已有經驗基礎上,豐富幼兒合作交流的技巧。例如,教師引導幼兒使用禮貌用語,促進幼兒間友好交往,正確表達合作意愿;引導幼兒學會合作的簡單方式,在合作中自主協商、分配任務;教師間、家庭成員間還可以在一日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合作示范,影響幼兒。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加強幼兒將已有的及學習到的合作經驗和技巧進行遷移,運用到實踐中,觸發更多合作行為的產生,推動合作行為的順利進行。
3. 為幼兒樹立合作的榜樣
個體存在差異,幼兒發展水平高低不同,較高發展水平的幼兒一般善于利用合作的力量完成目標,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對象,搭建合作平臺,在合作過程中成為主導方,帶動整個合作行為的實施。教師要善于挖掘“領頭羊”的能力,進一步樹立榜樣的形象,展示榜樣的合作力量,發揮他們的優勢,鼓勵其他幼兒學習,并形成合作意向。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和家長的動作、言語也會給幼兒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幼兒樹立合作的形象。
4. 強化幼兒的合作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認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采取一定的行為作用于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后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后重復出現,這就是正強化的作用[3]。教師作為觀察者和引導者,在以幼兒為主的一日生活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強化的作用。當幼兒完成合作行為后,教師的積極評價是一種認可和鼓勵,如一個微笑、一句表揚等,都會給幼兒帶來更大的動力,激發他們的合作興趣,讓他們更加愿意進行合作活動。
培養幼兒的合作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量的積累、質的變化。教師要堅持科學的教育觀,在兒童本位的基礎上,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使幼兒對合作行為有正確的認知,能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謝曉非,孔瑞芬,陳曦,等.兒童合作傾向與家長價值觀[J].心理科學,2000(6):699-702.
[2] 崔麗瑩.幼兒合作行為的發展與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學前教育研究,2010(4).
[3] INNER B F.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M].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1938:110-150.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機關幼兒園)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