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丹鳳 楊雄豪
終末期腎病是臨床常見腎臟病,對患者的健康危害較大,需盡早干預治療,避免累及其他臟器或系統。但是,大眾對終末期腎病的了解較為有限,不利于防治工作的開展。因此,有必要介紹終末期腎病及其替代治療。
什么是終末期腎病
終末期腎病與人們常聽說的“尿毒癥”概念基本相似,只是存在某些診斷標準的差異。終末期腎病,主要指各類慢性腎臟疾病的終末期階段。臨床上對腎病進行了分期,到達5期的腎病,提示已經到達終末期腎病階段,此時患者腎功能出現明顯的衰竭,無法有效排出體內代謝廢物,導致大量毒素積聚,進而出現尿毒癥。終末期腎病患者存在惡心嘔吐、食少納差等消化系統癥狀,同時可出現水腫、皮膚瘙癢、貧血等,部分患者有口腔異味。在治療方面,一般會選擇替代治療,及時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改善腎衰帶來的不適癥狀。
替代治療的方式
常用的替代療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大類,都可以實現人體代謝廢物及正常生理成分的分離純化。但兩者也存在較大差異。
血液透析
簡稱為血透,在終末期腎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血液透析是一種血液凈化技術,利用半透膜實現大分子與小分子的分離。通俗來說,血液透析可以去除人體的代謝廢物和過多的電解質,糾正終末期患者腎病出現的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等問題。同時,血液透析裝置還可以利用滲透壓差擴散的原理,清理機體內多余的水分。終末期腎病患者經血液透析治療后,可以改善體內血液質量。
血液透析需要將透析室裝置與人體血管進行連接,使得血液流經血液透析裝置,完成血液凈化。終末期腎病患者需要在專業的醫療機構完成血液透析治療,多數要每周透析3次左右,每次時間約為5~4 h。終末期腎病患者必須規律進行每周的血液透析治療,若不能按時治療,容易出現酸中毒、毒素蓄積等,引發臟器及系統不可逆的傷害,危及生命安全。規范的透析可以有效保護患者身體機能,降低并發癥風險,改善患者預后。
很多人對于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存疑,甚至出現錯誤認識,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擾。其實,血液透析是一項可靠的終末期腎病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透析技術不斷優化改進,血液凈化效果持續提升,安全性也進一步提高,可有效保證患者治療安全,延長生存期。調查發現,經規范合理的透析治療,患者10年存活率大大提升。但是需注意,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適用血液透析,有休克、低血壓、感染性敗血癥、嚴重心功能不全、出血傾向、嚴重貧血等情況的患者不能選擇該透析方式。所以,終末期腎病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遵醫囑合理選擇替代治療方式。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也是終末期腎病重要的透析治療方式,同樣具有腎臟替代功能。該透析方式利用人體的腹膜作為半滲透膜,通過重力作用將配制好的透析液經導管灌入患者腹腔。由于人體體液和透析液也存在壓差,可導致分子出現彌散作用,小分子毒素、廢物等物質可擴散至透析液中,通過不斷更換透析液,達到清除代謝廢物和多余水分的目的,維持正常的滲透壓狀態。腹膜透析可有效促進毒素的排泄,還可降低血清肌酐蛋白水平,改善鈣磷代謝,有助于保護患者殘腎的功能。
與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的速度相對較慢,可減慢體液平衡的變化,對患者生理狀態影響較小。腹膜透析主要采用透析液及配套的管道裝置,可以實現床旁操作。與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的操作要求相對簡單,無須使用大型的專業設備,因此患者可以在家中完成操作,免除了奔波于醫院和家的痛苦。對于血管通路建立較為困難者,腹膜透析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當前,腹膜透析技術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極大的保障。但需注意,存在腹膜透析禁忌證者,應避免使用該透析方式。此外,腹膜透析可導致人體內少量營養物質外流,如蛋白質等,患者應注意補充營養物質。
替代治療的費用
終末期腎病患者需要進行維持性腎臟替代治療。長期血液透析治療是一筆不小的家庭開支,因此很多患者擔憂費用問題。一般來說,血液透析患者每月費用在一萬元左右;而腹膜透析費用相對較高,約為血液透析的兩倍以上。但是,隨著國家醫保制度的不斷完善,終末期腎病患者替代治療的費用也有所下降,患者無須過于擔憂,關鍵是在醫師指導下選擇合理的透析方式,以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
如何防控終末期腎病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腎炎是導致慢性腎臟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腎炎的發生與免疫力低下存在密切聯系。致病因子與人體免疫系統發生反應后,可產生大量的免疫復合物。這些物質可沉積在腎臟并不斷累積,對腎臟造成實質性損害,進而引發腎炎,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終末期腎病。而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腎炎的發生風險,并有助于減輕腎臟損害,預防腎炎發展。
定期體檢
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監測腎功能及其他臟器的功能狀態,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避免腎功能持續下降,減少后續替代療法治療的風險。其中,血生化檢查、尿常規檢查、腎彩超檢查等為腎功能常見體檢項目,可發現腎功能是否存在異常,同時為腎臟疾病的鑒別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對于存在腎臟疾病史的患者,應增加腎功能相關檢查頻次,監測疾病進展狀態,做到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