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摘要:目的 對比經皮腎鏡與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腎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4月60例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治療,觀察組采用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預后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差異,術后6 h、12 h、24 h、48 h疼痛程度,以及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指標(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的變化。結果 兩組在手術時間、結石清除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變化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兩種手術均有較高的結石清除率,其中輸尿管軟鏡具有出血量少、恢復速度快、術后疼痛輕的優勢,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經皮腎鏡;輸尿管軟鏡;腎輸尿管上段結石;手術效果;手術預后;術后疼痛
腎輸尿管上段結石是結石中的常見類型,會引起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癥狀,導致腎積水、腎功能損傷,對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1]。目前該病的手術治療方法不斷發展,從最初的開放性取石術,到現在的體外沖擊波碎石術、經皮腎鏡取石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等,不同術式有著不同的特點[2]。因此,如何選擇更加高效安全的術式,是需要探究的重要課題。為了觀察不同手術的應用價值,本文對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4月60例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范圍30~78歲,平均年齡(45.2±4.3)歲;結石直徑10~20 mm,平均直徑(12.5±3.2)mm。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范圍31~80歲,平均年齡(45.2±4.3)歲;結石直徑10~20 mm,平均直徑(12.3±3.4)mm。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腎輸尿管上段結石,且符合本次研究術式適應證。
排除標準:解剖結構異常、嚴重肝腎器質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哺乳期或妊娠期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皮腎鏡鈥激光碎石治療。具體方法為:全身麻醉后,采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外陰和尿道,將F6輸尿管導管插入患側腎盂并固定;之后改為俯臥位,在腹部墊一厚墊將腎臟托起,使腰背部形成平面;在超聲引導下,于結石腎盞或腎盂處將穿刺針刺入,拔出針芯后觀察到尿液流出,即可判斷穿刺成功;置入導絲,取出針鞘后切開皮膚及筋膜層,擴張穿刺通道后置入18F可剝皮鞘;經擴張鞘放入輸尿管硬鏡,直視下尋找結石,確定結石位置后拔除導絲,調整沖洗壓力;置入鈥激光光纖,調整輸出功率后碎石處理;常規留置雙J管以及腎造瘺管。
觀察組采用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治療,具體方法為:全身麻醉后,采取改良截石位,健側下肢抬高,患側下肢下垂;消毒鋪巾后,在輸尿管硬鏡下將導絲插入腎盂;沿導絲置入輸尿管鞘,拔出內鞘后保留外鞘;置入輸尿管軟鏡,找到結石后拔出導絲,置入鈥激光光纖,調整輸出功率行碎石處理;常規留置雙J管以及導尿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預后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結石清除率、住院時間)的差異,術后6 h、12 h、24 h、48 h疼痛程度,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指標(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的變化。本次研究采用視覺模擬評量表(VAS評分)評估術后疼痛程度[3]。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預后指標比較
兩組在手術時間、結石清除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48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變化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泌尿系統結石是臨床泌尿外科的常見、多發疾病,根據研究統計,約有7%的女性、13%的男性均患有尿結石疾病,其中腎輸尿管上段結石,主要是由腎結石的脫落,或體外碎石后體積較小的結石卡住輸尿管所致的,所處在的輸尿管部位往往較為狹窄和扭曲,且結石常被息肉所包裹,因此很容易引發中重度腎積水。因此,臨床上針對腎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結石、解除梗阻、保護腎功能,目前臨床上開展了多種治療結石的方法,每種方法都存在各自的優缺點。在臨床有著較高的發生率,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會造成較大影響。對于直徑在10~20 mm的腎輸尿管上段結石,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目前多采取手術治療[4]。傳統術式雖然效果理想,但術后并發癥多,已經被微創手術所取代。
經皮腎鏡碎石術在臨床應用時間長,具有微創、結石清除率高、恢復速度快的優勢[5]。該術式的出血量與碎石、通道建立等操作有關,相比于開放式手術具有更好的應用效果,可以明顯減少手術造成的損傷,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多數學者認為經皮腎鏡碎石術在腎輸尿管上段結石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6~7]。經皮腎鏡碎石術的通道建立操作簡單、出血少,且結石清除率高,術后拔除腎造瘺管及導尿管后即可出院。
隨著輸尿管軟鏡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已從過去單純的診斷發展為具有診斷與治療的雙重作用。輸尿管軟鏡技術是經人體自然腔道進入輸尿管中,且輸尿管軟鏡還能夠通過鏡鞘慢慢逆行到輸尿管、腎盂等部位,通過主動或被動彎曲操作觀察患者的整個泌尿道,這樣能夠有效防止在進鏡的過程中,損傷到患者的輸尿管及破壞到輸尿管鏡體,更能有效減輕患者腎盂部位的壓力。在手術過程中可借助鈥激光設備來進行擊碎結石,此術式更易于通過輸尿管狹窄部位,具有微創、恢復快、安全、痛苦小等優勢,使得手術在保證出血量少、微創的同時,還能保證結石清除率在99%以上,很大程度上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除此之外,輸尿管軟鏡術對于一些過度肥胖、出血性疾病、合并妊娠、孤立腎等特殊的結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能展現出明顯的優越性。雖然優勢明顯,但該術式在處理腎輸尿管上段結石時卻需要注意一些問題:一是部分腎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因輸尿管上段結構扭曲或畸形,且情況較為嚴重,導致輸尿管軟鏡很難從中通過,而在強行通過手術后,患者易發生一些并發癥;二是該術式在處理上段結石的臨床成功率較低,且在手術后易出現結石殘留的問題,因此在手術治療后,往往還需要聯合體外碎石、藥物排石等,來提升對結石的清除率。輸尿管軟鏡的特性,使其可以通過狹窄位置而不引起損傷,相比于輸尿管硬鏡來說具有更好的應用效果。
研究發現,兩組在手術時間、結石清除率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而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兩種手術針對10~20 mm腎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效果相當,均有較好的結石清除率,但輸尿管軟鏡所造成的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康復速度更快,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臨床治療中,不僅需要關注治療效果,還要關注治療方法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嚴重的術后疼痛還會增加應激反應,影響患者預后,因此需要選擇更加微創的術式來改善術后疼痛程度。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術后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原因是輸尿管軟鏡創傷小,術后疼痛感輕,有助于減少患者的不愉快感覺。炎癥指標能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的變化。其中,C反應蛋白是急性反應蛋白,能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變化;白細胞介素-6是一種促炎反應細胞因子,手術創傷會刺激其表達水平升高。本研究發現,術前兩組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觀察組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變化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輸尿管軟鏡造成的炎癥反應更低,炎癥因子升高幅度更小。
綜上所述,兩種手術均有較高的結石清除率,但輸尿管軟鏡具有出血量少、恢復速度快、術后疼痛輕等優勢。
參考文獻
[1] 吳猛,劉良兵,易東風.軟性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術與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直徑≤2cm腎結石5年 回顧性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7,25(6):469-471.
[2] 石英,張悅,李凱,等.經皮腎鏡和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分階段處理復雜性腎結石臨床探討[J].重慶醫學,2017,46(5):687-689.
[3] 吳鐵球,汪志民.輸尿管硬鏡聯合軟鏡碎石術與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處理輸尿管上段嵌頓結石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7,17(11):970-973.
[4] 李晶,鄧騫,劉全海,等.經皮腎鏡碎石術聯合順行和逆行輸尿管軟鏡 治療復雜性腎結石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19,30(11):1388-1390.
[5] 桂志明,蘇勁,柳健軍,等.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與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大結石的療效比較[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7,32(1):61-64.
[6] 陳晨,王臣,李子良,等.組合式輸尿管軟鏡聯合鈥激光碎石術與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腎結石對比研究[J].河北醫學,2018,24(8):1358-1362.
[7] 汪彬,許景東,項華.經皮腎鏡聯合輸尿管軟鏡治療對復雜性腎結石BMG、BUA的影響及臨床療效分析[J].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19,39(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