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敏
關鍵詞:科學理論;國有企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國有經濟已經存在。1927年毛澤東在井岡山籌辦的小型兵工廠。1934年4月中央蘇區公營工業實行廠長負責制。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政府以“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為指導,積極發展公營經濟。1942年底,邊區公營工業有各類工廠76個,職工3991人,資金約5967萬元。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全國共接收官僚資本所屬的工業企業2858家,成為國營企業。1956年,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國營企業占32.2%,合作社經濟占53.4%,建立了公有制為主的基本經濟制度。196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發展“兩參一改三結合”制度提高企業管理工作的指示》,“兩參一改三結合”是長春第一汽車廠首先推行的,即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實行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的管理制度,是我國國營企業一次生產力的革命。196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1964年中央推行工業托拉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經過“放權讓利”“承包制”、兼并重組、“抓大放小”“產權制度”和“公司制”改革,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骨干和中堅力量。2015年,全國擁有國有企業(不含金融類)16.7萬家,資產總額140.7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44.9萬億元,利潤總額2.5萬億元。在21個基礎性和支柱型產業中,國有資本比重超過50%,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訊等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發揮了主導作用。2020年《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大陸(含香港)公司上榜數量達124家,超過了美國的121家。在上榜的公司中,超過一半是國有企業,排名前五的三家公司全是國企。習近平多次指出,要堅定不移把國企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這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成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國有企業的更高標準。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四梁八柱。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必須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斯大林指出:“蘇維埃政權依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經濟規律,把生產資料公有化,使它成為全體人民的財產,因而消滅了剝削制度,創造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如果沒有這個規律,不依靠這個規律,蘇維埃政權是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的。”[1]國有企業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要求,體現全體人民根本利益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國有企業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國有企業在公有制經濟中的地位,國有企業的發展和貢獻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基本制度優越性。國有企業從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到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適應了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過程,從“一大二公”的公有制經濟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有企業改革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承擔了改革先行先試、政策執行和成果推廣的具體任務,從“共和國的長子”的大局出發,國有企業為其他所有制企業作出了示范,創造了經驗。國有企業職工是相對穩定的工人隊伍,是工人階級集中的地方,對生產資料公有制有著深厚的情懷,主人翁精神是國有企業的特色,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這些國有企業的基本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積淀的優良傳統,也是國有企業維護和服務我國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民經濟主力軍作用的有利條件,國有企業與我國公有制經濟是一脈相承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公有制經濟是國有企業的前提和基礎,國有企業是公有制經濟的載體和保障。我國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集中體現公有制的歷史規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民族化、大眾化、時代化提供了治理方案和中國智慧。
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經歷了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公營到國營,從工廠到公司,從資產經營到資本經營,從國內為主到國際化,走過了充滿艱苦奮斗和改革創新的不平凡歷程。2003年3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基本實現了責權利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現結合,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全國90%以上的國有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大型國企吸引外資和社會資金,實行股權多元化。2017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公布,旨在重點管好國有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國有企業的資本經營進入快車道。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向外企看,一是向民企看。這些觀點值得商榷。國有企業的資本經營同樣面對外部資本市場和內部資本市場的兩個市場的機遇和考驗。外部資本市場是指,通過融資融券和借貸,運用社會公眾資金,進行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資本運營。內部資本市場是指,通過國有資產的模擬市場化核算結合國有資本的貨幣化投資基數,形成國有資本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同時利用資本的概念,區分資本的不同類型,劃分資本的內在價值,確定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率,防范國以資本流失和變相潛虧。國有企業的內部資本經營,符合社會化生產的一般規則,同樣適用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立。《資本論》是一部具有劃時代的鴻篇巨制。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開始,論述了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生產價值,價值的實體就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馬克思首次區分了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和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不變資本只把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只有可變資本才不僅生產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機器大工業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合適的技術基礎。《資本論》闡述了產業資本的三種形態,即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商品資本循環,指出:社會生產資料的年總產品的價值由消耗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生產的剩余價值組成。在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資本本身的局限性,促使利用資本消滅資本。科學技術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力。未來社會是聯合的社會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觀點表明,在資本主義社會占主導的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過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的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正當其時,在以管資本為主,推動我國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新時代,《資本論》的一般規律管用適時。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為了直觀表示,運用了“G-W-G”的形式,即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把流通本身作為目的,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余價值,實現增值。而且只有這種價值的不斷更新,無休止的運動是人格化資本(資本家)的目的。這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規律。在國有資本投資中,加快資本的流通效率是提高國有資本收益的基本要求。從觀念上,就是要樹立為“為賣而買”的意識,也就是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生產要以銷售來指揮,企業的經營需要從市場需求出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種形式要不斷創新,通過營銷策略和市場挖掘,使國有資本的“G-W-G”循環中的“G-G”轉化為“G-G′”,G′=G+Δ,這個增加的“Δ”是有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差值決定的。“Δ”在G′=G+Δ公式中是自變量,它打破了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益的模式,因為“Δ”本身受到了兩個變量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影響。這里將使用價值確定為S,將價值確定為J,(以中文第一個字母作為標識)。資本的增值公式為:Δ=S-J.S是由商品的全部勞動量,也就是全部勞動時間決定的,J是由必要勞動,也就是有用勞動在社會必要時間的表現決定的。S的數量是勞動力在單位時間的耗費量,它的上限是勞動力的自身素質和綜合能力。J的數量是勞動力在單位時間的維持量,它的下限是勞動力的生存和繼續勞動能力。在Δ=S-J公式中,Δ與S正相關,Δ與J負相關。當S趨向于最大,J趨向于最小時,二者的差值達到極值。也就是MAXΔ=maxS-minJ.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作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創造者,勞動力是第一位的因素。這個勞動力指的有用勞動的勞動力,也就是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力。maxJ表示勞動力的勞動效益,這與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正相關,在正常情況下,勞動時間越長,勞動強度越大,創造的使用價值就越大。當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時,這種相對簡單的線性關系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是單位時間的使用價值因為新技術的采用,創造了遠高于原來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勞動力完成一件商品的社會必要時間持續減少,也就意味著創造的價值量在降低。機器對普通勞動力形成了替代效應,同時也說明產能提到一定規模,活勞動不再成為可變資本,價值增值的源泉出現了斷流,規模不經濟現象開始出現。在企業表現為盈虧平衡點的監控。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指標,因為這個指標是一個綜合堆棧,是一個矩陣式的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受到宏觀經濟和企業自身的復合影響,主要矛盾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保持價格因素的相對穩定只有計劃經濟的剛性約束能夠及時有序,公有經濟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在經濟體制上保證了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正是由于國有企業資本經營中生產資料公有制對資本的合理引導和對價格的剛性制衡,才有效紓解了經濟運行的“歷史周期律”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剩余價值所以能轉化為資本,只是因為剩余產品(它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已經包含了新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但要使這些組成部分真正執行資本的職能,資本家階級還需要追加勞動。”[2]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來源于生產勞動的連續進行,在國有企業的指導借鑒意義在于,流水線作業,在管理基礎好的企業,也叫“單件流”,就是一件商品從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商品是一個按照工藝路線依次進行的流程,不會出現停工待料的情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可能由于人員、設備、材料、規則、環境原因出現生產線停工的問題,價值的創造過程中斷。因此價值增值的部分不可能實現,或者增值的價值為未能轉入后序的生產勞動,成為新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這事管理部門進行協調解決,意味著追加了勞動,這里主要是管理勞動。但是這部分勞動,不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需要追加的勞動。馬克思講的勞動是連續作業后,一個產品完成后的勞動。在馬克思看來,一個產品的完工,意味著價值的增值才能實現。也就是說,因為停工造成產品未能完工,價值的增值就沒有實現,半成品沒有使用價值,不適用于Δ=S-J公式。產品流水線停工后,管理人員的協調勞動是正常生產之外的異常響應,是對原來生產線的補鏈,管理人員的勞動沒有創造新的使用價值,而是增加了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成為生產工人直接勞動時間的附加,相應地勞動的價值量就增加了。根據Δ=S-J公式可知,在S未能增加的情況下,J的增加,只能使Δ減少。這就是在國有企業向管理要效益的原因。當然,這里還要說明的是,產品生產線的非正常停工,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才符合上述類型。如果是工人自己工作失誤,則需要從工人的勞動時間中扣去補鏈時間,也就是通過加班來彌補勞動時間的超出定額部分,使勞動的有效時間回到按正常生產作業的范圍,即勞動價值量保持不變。這樣就能在生產異常時保持價值的增值不受影響,成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本積累。
參考文獻:
[1]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1—262頁.
(作者系:中車太原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高級政工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