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作為一名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是必須具備的教研能力,也決定了自己在教學之路成長的速度。
什么是教學反思呢?教學反思是有著獨特魅力一種剖析能力。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在反思中,我們要運用以往的知識和經驗發現優勢,找出問題或困惑,深入分析,積極尋求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教學知識、重構教學經驗。所以,一名成熟的教師必然是在不斷的經驗累積中,在反復地思考、修正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成長。
那么,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如何反思呢?
教學反思它是多視角、多維度的。可以指向課堂教學(重難點的處理、教學方法、策略的運用);也可以指向學生的發展(能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傳授);還可以指向自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新課改的方向等等。
我用自己前不久的一個課例——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摔跤》從“以學觀教”的角度,找一找反思點。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什么和怎么教,絕不是憑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
《摔跤》是五年級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中的第一個片段,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一個人的特點。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寫人不陌生,《猜猜他是誰》《漫畫老師》都是已經進行過指導了的,那我們的訓練點提升在何處?在反復斟酌這條線以后,我將訓練點設定為:聚焦動作描寫,通過“動作分解寫具體,精選動詞寫生動,恰當修辭寫形象,多種方法寫飽滿”細化孩子們人物動作描寫的語言。所以,反思在授課之前就可以開始了,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明確教學任務,找準課堂的訓練點,做好課前反思,服務于教學實施。
課標中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通過學生的參與度來體現的。課堂之中,感興趣、愛思考、樂表達、善解決,在課堂中踐行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是學生較為理想的學習狀態,這種狀態如何出來?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具體展現。
為了讓學生了解、體會摔跤動作的過程,我做了一個這樣的小輪回設計:“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動作描寫——討論理解:下冷絆子、鉤腳腕子、推拉拽頂等動作——和小伙伴組隊,還原摔跤場景,演一演”。從預想中看,這樣的設計能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形式較為豐富。但在實際操作中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爭先恐后舉手參加表演,場面一度失控,作者筆下精妙的動作描寫在他們的展演中完美地融合成了兩個動作:拉、扯。
這樣的場景呈現以后,我不斷在反省: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參與度如此高為何反阻礙了教學實施?因為文本精妙:動作具體、人物鮮活。我試著將教學環節調整為:“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動作描寫——觀看視頻,感受下冷絆子、鉤腳腕子、推拉拽頂等關鍵動作——完成動作梳理”。
這樣,孩子們在“讀文——找詞——觀影——梳理”的過程中,有張有弛,完成了“動作分解寫具體”的梳理過程。對于老師來講,這個環節收放自如,做到了有效、可控。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說:一個人進行反省思維時需要從觀察開始。作為青年教師,在不那么緊張地專注于教案時,是不是可以嘗試多觀察課堂中孩子們的反應,找一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
課標中反復提出: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文中有趣的場景,生動的語言,跌宕的情節,為何不讀?所以在梳理文章之后,在寫作訓練之前,我加入了一個全文的朗讀,配上俏皮的音樂,和學生一起朗讀,學生讀著讀著就笑了,這種情感的體驗應該是直觀的。
作為一堂習作指導課,寫肯定是檢驗學習效果最佳途徑。習作單元的這一篇《摔跤》寫得好,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什么?在文本的解讀中,我和孩子們梳理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動作分解寫具體,精選動詞寫生動,恰當修辭寫形象,多種方法寫飽滿”。在隨堂訓練紙的設計上,我選定了兩個學生較為熟悉的場景:“回座位”“挑食”。此環節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選擇綜合癥的孩子選題時間占據了寫作時間;第二,雖有“小竅門”卻不知如何使用。
課后我們年級組的老師共同反思:學生對于這一套竅門應該是理解了的,為何用不了?多方分析,因為他們還需要去想象場景,然后才能轉化為文字,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增加了難度。如何解決?選定一個場景,拍攝視頻,將環節調整為:“看——說——寫”,呈現的習作效果非常好。
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仔細觀察、通過學生的表現調節自己教學的進程,靈活變動教學策略,把學生的收獲作為日常教學反思的尺度。用最平實、冷靜、真切的視角來反思,呈現的是不一樣的美。且行且思且成長!
本文系省級規劃課題“教研干預下的小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反思實踐研究”(編號J-58)課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師的成長與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7).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霍涌泉.教師職業形象的改變與素質提高的策略選擇.師資培訓研究,1998(3).
(作者單位:湖南幼專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