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 楊林鐘 趙蕓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本文主要分析新零售在疫情影響下的發展情況及與傳統零售的區別,并研究學習長三角地區發展新零售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加速新零售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建立一體化標準、維護線上線下有序市場環境等一系列戰略部署。本文結合廣西新零售發展的現狀,從地理位置、資金資源、技術研發、政府職能、領袖企業、政策法規多個角度出發,為廣西新零售的快速發展提供多項具有操作性的戰略方案。
關鍵詞:鄉村振興;長三角;新零售;廣西;經驗;研究
本文索引:李新龍,楊林鐘,趙蕓.<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7):-019.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a)--04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明確了推動我國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強調:“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標準規范、競爭規則,引導實體零售企業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布局。”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消費,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加速傳統線下產業向線上自動化,數字化模式的改進和轉型,開拓千兆光纖網絡和移動5G網絡的應用場景,加速智能化產品項目研發,鼓勵推進無人駕駛、無人配送等技術落地,發展智慧商店、智慧超市、智慧餐廳等新零售業態。
2022年是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2022年12月15日、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2023年的經濟工作第一點就強調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提高消費能力、優化消費條件、拓展消費場景。緊接著,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則提出了“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2016年新零售業態誕生以來,已經在長三角等發達地區迅猛發展,但是在廣西等欠發達的西部省市發展緩慢。本文將探討新零售在長三角地區的發展經驗,研究在廣西等西部地區的發展思路,并認為發展新零售有利于廣西及西部地區在社會消費經營活動中彎道超車。
1 新零售界定
新零售就是個人或企業基于互聯網,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經濟學、金融學、心理學等學科,將商品的生產、運輸與銷售過程進行整體升級,創造新的行業結構和生態圈,將線上線下運行緊密結合的全新的零售模式。本文主要圍繞“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線上服務”“線下體驗”“現代物流(超級物流)”“現實與虛擬現實融合”八個關鍵詞開展建設,業界也稱之為智慧零售、無界零售、全渠道零售等,本文統稱新零售。傳統零售特指傳統線下實體店零售及網店時代電子商務。
新零售是價格消費時代向價值消費時代全面轉型,提高整個零售業效率,企業引導消費更智能、更精準,提供消費便利性的同時,提升消費者體驗感,是零售消費多、快、好、省的螺旋升級,同時可以讓生活更健康。
2 新零售業態正在不斷占領傳統零售市場
2.1 社消總額雖受疫情影響,但總體仍呈穩定上升態勢
2016—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總零售額從315806億元增長至440823億元。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曾出現小幅度下降,但是2021年隨著國內疫情的恢復,總零售額又快速回升,我國社會消費品總零售額較2020年同比增長12.46%,如圖1所示。
2.2 線上銷售受疫情影響仍有增長,但出現瓶頸
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約為4.19萬億元,同年國內線下零售額約為29.04萬億元;2021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8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的大關,漲幅為12.0%,同年,國內線下零售額約為30.98萬億元,線上實物商品零額占比從2016年的14.4%,提高到34.8%,如圖2所示。
2022年上半年,全國線上零售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45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5.9%。
雖然,傳統的線下零售所占消費份額逐年下降,線上零售不斷攀升,但是攀升的環比數在逐年下降,說明線上零售遇到增長瓶頸,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可視性、可聽性、可觸性、可感性、可用性不及線下零售的明顯短板并未得到很好解決。用戶的消費過程體驗方面,線上零售遠不如線下實體零售店面,同時線上零售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高個性化、享受體驗式消費的需求。因此,市場需要不同于傳統線下銷售和線上銷售的零售新模式的出現。
2.3 傳統零售與新零售企業門店數此消彼長
對比傳統零售企業永輝超市和新零售企業盒馬鮮生2016—2022年的門店數,永輝超市自2021年的門店數達到1057后一直下滑,而盒馬鮮生的門店數一直在增長,如圖3、圖4所示。在每日交易額中,傳統零售企業永輝超市和家樂福與新零售企業盒馬鮮生對比也完全不及,如圖5所示。
2.4 我國新零售市場規模2022年將突破1.8萬億元
有關調查顯示,我國2017年新零售行業市場規模為389億元,到2019年行業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15%,預計2022年將突破1.8萬億元的規模,如圖6所示。
3 長三角地區新零售發展的態勢及成功舉措
3.1 長三角地區新零售實踐效果初顯
以上海市為例,2019—2021年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分別為134972100萬元、159325000萬元、180792500萬元、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分別為18965100萬元、26063900萬元、33657800萬元,占比分別為14.1%、16.4%、18.6%。上海市規模以上零售企業線下實體店開展線上實物商品零售比例達到65%。盒馬鮮生門店在長三角數量占全國總量的30%左右。
長三角積極布局新零售,將線上服務、線下體驗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促進零售額的快速增長,是未來零售業的發展方向。
3.2 長三角地區新零售發展的成功舉措
(1)開展新零售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三省一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聯合簽署了《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鼓勵支持各龍頭企業合作創辦高覆蓋率、高便捷度的全球高領先性的長三角零售網絡,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一體化零售網絡。建設“三公里理想生活圈”,推動開展創新型供應鏈等國家鼓勵的新零售試點,鼓勵并協助新零售大數據平臺與傳統消費品制造企業的合作,實現線下實體經濟與線上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的緊密結合。
(2)深化長三角區域標準一體化引領新零售發展。合作成立標準一體化專項工作組,發揮“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標準化研究中心”的智庫作用,完善區域協同標準統一、立項、研究、發布、實施等機制。圍繞物流、電子商務、城市管理、文化旅游等領域,制定實施區域協同標準,每年制訂區域協同標準均在5項以上。
(3)營造線上線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公平對待線下線上經營活動,強化競爭中立原則,持續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線下線上經營的進一步融合。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涉企規章、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凡出必審”,實現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全覆蓋。推進長三角區域競爭政策銜接,進一步營造尊重競爭文化、維護競爭機制的良好氛圍。
(4)賦能新零售企業主體質效提升。積極對接長三角現代技術、智慧零售技術、現代金融和高端人力資源,大力實施“鳳凰行動”“雄鷹行動”“雛鷹行動”、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和“企業上云”行動,促進更多企業主動鏈接線上,積極推進小微企業園建設,共同促進長三角市場傳統零售企業主體轉型升級。
(5)構筑電子商務創新高地加速新零售發展。鼓勵阿里巴巴、網易等優勢電商平臺深耕長三角市場,在應用推廣、模式創新和信用體系建設等領域全面深化合作。加快新零售復制推廣,推動盒馬鮮生、天貓小店等新零售在長三角布局。加強跨境電商區域合作,加快杭州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推進長三角國際快遞通關一體化和便利化。探索共同舉辦“之江創客”全球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大賽。加快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杭州實驗區建設,支持其在長三角區域率先布局。
(6)創建新零售消費型城市集群。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迅猛,已逐步組成國內居民消費最活躍的城市集群。例如,擁有“新零售十景”的杭州,作為新零售策源地,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上海具有業態最豐富的新零售消費門店——星巴克臻選店、星巴克烘焙工坊、天貓新零售智慧門店等網紅地標;蘇州是國內第一個實現主城區新零售全覆蓋的城市;周邊省會城市南京、合肥等也在大力提速新消費、新零售的發展,傳統的江浙滬包郵區已全面升級為新零售城市集群。
4 廣西新零售發展相對滯后
4.1 廣西新零售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長三角地區顯著偏低
2019—2021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82008700萬元、78310100萬元、85385000萬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分別為4428000萬元、6148000萬元、6757000萬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分別為5.4%、7.9%、7.9%。廣西規模以上零售企業線下實體店開展線上實物商品零售比例只有23%。綜合對比,廣西的新零售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長三角地區相比顯著偏低,而以盒馬鮮生等為標志的新零售店目前在廣西沒有1家。
4.2 廣西的傳統實體門店轉型新零售普遍困難
本文以廣西聯華近年的門店數量為例,可以看出作為一家傳統零售企業,雖然在努力向新零售轉型,但是轉型的難度很大。廣西聯華超市作為廣西零售行業的龍頭企業,在近五年的發展中整體年均增速4.72%,主要是在疫情之前,疫情之后增長放緩,說明企業的新零售改革戰略效果不佳(見表1)。
4.3 廣西新零售發展困難的原因
(1)廣西新零售多數是實體零售商+互聯網模式。廣西各實體零售商的規模不大、市場分散、經營能力不強,加之互聯網技術與人才的缺乏,所屬區域內沒有大型、成熟的互聯網公司幫做技術銜接,未在新零售的發展過程中做好新零售業態的創新與轉型調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愈發成熟及大型互聯網公司的線上業務下沉,廣西多數實體零售企業開始嘗試接入美團、餓了么、微信小程序等,門店開始使用互聯網技術,植入線上業務開展,但線上業務占比不大。
(2)廣西零售商在新零售業務發展中自有配送體系不足。廣西一些大型的實體零售商曾嘗試推出自己的O2O體系和在線購物服務,然而這些舉措都以失敗告終,其主要原因就是傳統實體零售商不具備足夠的配送能力(B2C配送能力)。此外,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需要零售商擁有額外的存儲空間及利潤空間的支持,這通常導致很多傳統零售商無法承擔。
(3)電商的傳導滯后仍然在阻礙廣西的零售消費。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滲透,使得跨區域消費十分便利,廣西本土高比例的網絡零售逆差是零消分離和有效供給的不足造成的,購買力向省外流失,導致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本地消費品市場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實體零售商受到嚴重打擊,導致其在新零售變革中沒有能力做創新與嘗試。
5 新零售是廣西商業彎道超車之機
5.1 東融珠三角開展新零售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
廣西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及南菜北運的重要生產基地,同時是連接東盟的重要節點和西部陸海新通道,故應利用這些資源與區位優勢,主動融入珠三角地區,實行區域新零售市場一體化政策,推動稅收、財政及其他相關政策協調銜接,根據廣西現狀,打造桂林、柳州、南寧一線,欽北防、玉林北部灣區新零售消費城市群,開展城市群常態化經營活動與消費活動聯動。
5.2 廣西應主動吸引更多的大型平臺入駐
目前,很多線下零售企業遇到了極大的生存挑戰,無法獲取足夠的資源進行企業轉型。雖然部分企業嘗試新零售,但增速極大的門店數量使企業的現金流受到了很大挑戰,甚至企業陷入了虧損的境地。廣西的行業主管部門應主動出擊,制訂配套政策給予資金、稅收支持,吸引大型平臺入駐,比如阿里的“零售通”,幫助傳統零售企業配置或改善信息中臺系統、物流配送、冷鏈系統。同時,政府各部門應制定統一接入標準,合力推動各平臺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和流通,鼓勵企業之間互相幫助,進行信息共享,充分應用互聯網平臺技術在新零售營銷中的價值,讓新技術、新手段服務于傳統零售行業。
5.3 行業主管部門要推動企業開展高級技術創新
新零售發展中有許多問題,例如具有危機的無人化智能化零售、低級新零售行業同義化嚴重等,都是由于這些企業無法突破較高的技術門檻。行業主管部門應出臺政策并給予資金支持,促進企業加大云服務、云應用、大數據平臺應用、物聯網技術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新產品開發,結合移動5G通信、指紋識別、人臉識別、VR、AR等新興技術,延伸消費體驗場景,降本增效。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產學研結合培養大量的高科技新型人才,并將高校的成果進行轉化。
5.4 行業主管部門應聯合城建、郵政、民政等推進新零售社區化
商務部門應牽頭相關行政部門,優化便利店網點布局,引導和鼓勵蘇寧、京東、寧家等商超下沉社區開設連鎖便利門店,在便利店增設社區養老、餐飲、托幼、家政、快遞等功能,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下單服務,拓展便民增值服務,打造每個網點輻射3公里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推進集零售、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餐飲、家政、康體、郵政快遞等疊加更多生活服務功能的社區統合服務中心建設。
5.5 行業主管部門要支持龍頭企業進一步規范“零售云”、前置倉建設
行業主管部門要協調各級政府,支持京東、蘇寧、寧家等龍頭企業共同推進市、縣、鄉三級“零售云”建設,在縣、鄉以加盟形式通過“統一形象、統一管理、統一配送、統一服務、統一培訓、統一促銷”的“六個統一”規范“零售云”營運。支持蘇寧小店、廣西百果園、聯華等廣西知名品牌便利店推進前置倉建設,降低便利店物流配送成本。
5.6 優化政策監管體系,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政策方面,鼓勵新零售技術和應用創新,探索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健全市場監測、用戶權益保護、產品追溯等機制,著力降低監管、場地和網絡成本。完善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加強聯合監督執法,形成線上與線下互補、市場監管與行業監管互動的局面。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零售業態開啟,長三角等先進發達地區已經搶先布局迅猛發展之時,廣西等西部省區只要政策配套、方式得當,就有可能在新零售發展上迎頭趕上,甚至實現彎道超車。
參考文獻
吳曉波.新零售,誰將被革命[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
翁怡諾.新零售的未來[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張志安.新零售時代的實體店營銷[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王利陽.社區新零售[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李笑然.我國新零售發展問題及對策建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