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商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帶來更多挑戰。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權與傳統的隱私權不同,其兼具人身屬性和財產屬性,因此更容易被侵犯,且侵犯的客體更加廣泛,但消費者的維權卻因為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而難以實施。因此,我國需要完善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明確侵權主體、完善歸責原則、加強行業自律保護、增強網絡消費者維權意識。
關鍵詞:電子商務;消費者;隱私權;侵權責任;法律保護
本文索引:孫暢.<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7):-050.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a)--03
在電子商務環境中,商家、電商平臺、物流平臺多方主體都與消費者之間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消費者的每次交易都會留下自己的隱私信息。隱私泄露及被非法采集、利用的可能性和危險性遠超線下消費,因此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的保護迫在眉睫。
1 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
1.1 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含義
電子商務是一種利用電子設備,通過信息網絡技術手段實現網絡交易的行為。消費者在注冊登錄電商平臺過程中,需要填寫基本信息,并同意平臺的隱私政策。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瀏覽頁面、交易內容和生活水平等涉及隱私的信息將暴露在網絡環境中。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是指消費者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享有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取和公開、個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干擾、個人私事的決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種獨立權利,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主要包括個人數據信息、個人網絡私事和個人網絡領域。
1.2 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特點
1.2.1 具有財產屬性
電子商務在《民法典》中,隱私權被規定在人身權編,因此傳統的隱私權是一種人格權,僅具有人格屬性,但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的隱私權包含了個人身份信息、個人消費信息等數據,其對電商經營者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也增加了經營者侵權的動機。因此,在電商環境下,消費者隱私權兼具人格屬性和財產屬性。
1.2.2 客體內容擴大
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存在較多的網絡隱私,主要包括信息數據、網絡空間、網絡活動。隱私權的客體不僅是消費者的姓名、肖像、電話、住址等信息,還包括網頁瀏覽記錄、商品收藏信息、線上購物記錄等,并且隨著電商形式的不斷多樣,如直播帶貨,隱私權的客體更加地豐富。
1.2.3 權利易受侵害性
第一,如前所述,電商環境下的隱私權具有財產屬性,對經營者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與一般的隱私權相比,更容易被經營者故意侵犯。第二,電商環境與現實環境相比更為復雜和隱蔽,在頁面瀏覽、第三方支付、線下送貨收貨等環節,消費者的隱私更易遭到泄露,救濟難度往往更大。
2 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被侵害的突出表現
2.1 消費者隱私被不合理收集
消費者在瀏覽網頁、下單商品等網購過程中會填寫身份信息、聯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隱私信息。在此過程中,經營者通常在未征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將之非法收集或強行保留。常見的非法收集消費者隱私的方法有:其一,利用格式條款強制授權隱私收集。一些電商軟件將隱私條款隱藏在格式條款中,消費者在登錄或注冊時必須勾選同意隱私條款才能使用該軟件,此舉顯然帶有強制性,強迫法律意識較弱的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同意隱私搜集;其二,信息的過度收集。消費者在使用經營者提供的服務時,經營者可能使用電子監控技術在未征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非法獲取消費者的定位信息、瀏覽信息、家庭住址等與軟件業務無關的信息,過度分析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消費信息等,此行為已構成對消費者信息的過度搜集;其三,物流公司的違規收集。物流運輸作為電子商務的最后一個環節,集中掌握了網購消費者的手機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物流公司在未經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收集信息并使用的行為同樣構成隱私侵權。
2.2 消費者隱私被不合理利用
參與主體收集到消費者的注冊信息、瀏覽痕跡、物流數據等信息后,為了實現“數據變現”,提高市場占有率,必然會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不合理利用。這主要的表現形式有:其一,對消費者隱私信息進行二次開發利用。經營者為了自己業務的需要,會收集和使用消費者在訂立網購合同時事先登記好的個人隱私數據,這樣的行為無可非議,消費者的隱私數據只能用于本次交易過程。然而經營者并不滿足于此,在未征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經營者會將隱私數據存入數據庫中,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提取對自己有商業價值的信息,以決定自己的商業策略,提高市場競爭力,此舉已經構成了對消費者的侵權。其二,非法交易消費者隱私信息。一種情形是商家之間相互交易,包括電商企業經營者、電商平臺、快遞公司等,在未征得消費者授權和同意的情況下將各自收集的隱私信息進行共享,導致消費者的個人隱私被廣泛流通。另一種情形是將消費者的隱私信息授權給第三方使用而不對其使用進行監管,因此無法保證第三方的合理使用。
3 電子商務隱私權頻繁被侵犯的原因
3.1 電子商務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立法缺失
我國《民法典》《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絡安全法》都規定了隱私權的內容,但是其中涉及的法條較少且不夠全面,在具體適用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其一,侵權主體過于狹窄。在《電子商務法》中規定的侵權主體為“電子商務經營者”,在《網絡安全法》中規定的侵權主體為“網絡運營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侵權主體為“經營者”,這樣的規定過于狹窄,因為在電子商務環境下,侵權行為不僅發生在買賣交易過程中,賣家、電商平臺甚至物流平臺還有可能侵犯消費者的隱私,因此需要擴大侵權主體的范圍。其二,歸責原則適用不明。現行法律并未將電子商務中消費者的隱私侵權案件與一般的隱私侵權案件進行區分,因此其歸責原則與一般的隱私侵權案件相同,適用傳統的過錯責任原則。但是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存在多方主體,包括電商平臺、網購商家、網絡平臺服務者,甚至包括快遞公司,侵權主體復雜。在間接侵權中,電子商務經營者和第三方平臺未直接與消費者進行活動,侵權方的主觀過錯難以認定,消費者舉證困難,因此傳統的過錯責任原則已難以適用。
3.2 電子商務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司法困境
目前,我國對電子商務隱私權的司法保護局限于傳統隱私保護的范疇內,其與《民法典》及《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確立的個人信息權的概念結合較少。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通常只會將侵犯電子商務隱私權認定為人格權侵權而適用于人格權相關的法律法規,當事人只能進行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及部分的精神損害賠償。然而如前所述,電商環境下的隱私權已具有財產屬性,傳統的只規制對隱私產生的實際損害的行為已無法完全保障消費者的隱私安全。
3.3 行業自律不完善
目前,對電子商務領域中的隱私權進行保護的相關規定有:《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但是這些規定普遍缺乏禁止性、強制性,無法起到強制執行的作用,行政機關缺乏有效的執法權便無法主動對電商平臺及平臺上的經營者進行管理。電商平臺及其經營者在沒有強制性監管的情況下,出于追逐利益的本能,其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侵犯變得理所當然。
此外,各大電商網站都會按要求出臺相應的隱私保護政策,但是其對隱私的保護力度普遍偏低且偏向于對網站本身的保護,對于過度收集使用消費者信息的行為等沒有起到很好的限制作用。
從監管角度來看,我國缺乏相應的監管機構對電商網站出具的隱私條款及其具體執行情況進行監管。同時,行業自律組織未主動承擔起監督行業組織成員的義務,行業自律組織在對網絡消費者的隱私保護工作中形同虛設。
4 完善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建議
4.1 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完善
4.1.1 明確侵權主體的范圍
電子商務環境中,能夠對消費者隱私權造成侵害的主體較多,如賣家、電商平臺經營者、物流公司等,因此確定侵權主體的范圍是隱私侵權案件的關鍵。在電商環境下,要找出真正的侵權主體在技術上并非易事,因此要通過立法手段明確侵權主體的范圍。第一,在電子商務的相關立法中,一般將侵權主體認定為“網絡經營者”或“網絡服務提供者”,其概念過于模糊,應通過列舉的方式進行細化,將賣家、電商平臺經營者、網絡瀏覽器等作為侵權主體。第二,將物流公司納入侵權主體范圍。物流公司作為網購的“最后一公里”,掌握著大量消費者的隱私信息,侵權的可能性相比前述主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應在相關立法中增強對快遞、物流行業的規制,明確其權利和義務及需要承擔的責任。
4.1.2 完善歸責原則的適用范圍
《民法典》未對電商平臺隱私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作出特別的規定,因此其侵權行為與傳統的隱私侵權行為并無不同,按照《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應適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由被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但是由于電商商務侵權行為的特殊性,這種歸責原則并不是公平的選擇,處于弱勢的網絡消費者的隱私被侵權時很難舉證證明侵權行為和侵權主體,如果機械地使用過錯責任原則,許多消費者就會放棄維權,最終導致網絡侵權行為頻發。因此,需要對電子商務消費者隱私侵權的歸責原則進行調整,讓商家和網絡購物平臺承擔過錯推定責任原則,當電商平臺和商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侵權行為時,則推定應承擔侵權責任。因為在電商環境下,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本身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將信息提供給經營者時,經營者有保管的義務,因此要求信息的儲存者和控制者承擔過錯推定責任理所當然。或者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消費者只需提供隱私被泄露的初步證據即可,網購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倒置于電商平臺和商家。理由是消費者基于信任將其個人信息提交給商家和電商平臺,商家和平臺在有能力保護的情況下,有責任和義務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
4.2 加強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行業自律保護
我國現有的行業自律制度缺乏體系化和強制力,電子商務企業對其視若無睹是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一大漏洞。雖然電子商務平臺制定了隱私條款,但是用戶必須同意其條款才能使用該平臺,屬于強制性條款,且條款的內容幾乎是對平臺有利而對消費者不利,因此需要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的行業自律制度。首先,制定網購平臺自律規范,將其作為電子商務平臺制定隱私政策的標準,避免出現顯失公平的合同條款,加大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其次,建立網購行業自律組織。建立一個專門的網購行業自律組織,能夠極大地彌補網絡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法的缺失和網購監管體系不完善帶來的缺陷,通過網購行業自律組織定期對電商平臺作出評估,判定平臺是否盡到了對消費者隱私保護的義務。評估的參考要素應包含平臺的守法狀況、隱私條款的訂立情況、投訴頻次、糾紛處理效率、被訴案件數量等方面。此外,行業自律組織還應充當法律科普的角色,定期向電商平臺和消費者進行保護消費者個人隱私的宣傳,增強消費者的法律意識。
4.3 增強網購消費者的維權意識
電子商務行業十分發達,網購已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消費者應加強維權意識,當自身的隱私權遭到侵犯時,能夠尋求多種渠道進行救濟,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做到能夠簡單識別電商平臺提供的不合理的隱私條款和聲明,意識到隱私被泄露的可能性。具體來說,首先,加強對電商平臺隱私權法律法規的學習,以便在隱私信息遭到泄露時及時維護自身權益。其次,應關注電商平臺公布的隱私政策,判斷隱私條款是否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最后,為防止隱私信息被泄露,應從正規渠道安裝和下載諸如軟件安全防護、反追蹤等程序,以免被不法平臺竊取隱私,帶來損失。
5 結語
電子商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的虛擬性和消費者隱私權的財產性也使得電子商務隱私侵權案件頻發。消費者的隱私不斷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中,電子商務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問題日漸嚴峻。因此,除了需要加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之外,在立法和司法方面也應與時俱進,建立完善的隱私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戴龍.論數字貿易背景下的個人隱私權保護[J].當代法學,2020,34(1):148-160.
任穎.數字時代隱私權保護的法理構造與規則重塑[J].東方法學,2022(2):188-200.
王議斌,李凌志,張衛彬.電子商務背景下消費者隱私權及其保護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0,36(8):62-66.
祁震.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調查及法律對策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2(4):109-111.
聶進.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個人信息保護責任與措施分析[J].電子商務,2020(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