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愈發突出,實現共同富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提升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要著力推進收入分配公平,優化收入分配體系,健全現有分配制度。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當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等方面闡釋中國推進共同富裕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必要性,通過更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促進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初次分配;三次分配
本文索引:徐琪瑤.<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7):-037.
中圖分類號:F24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4(a)--04
尚和合,求大同,奔小康,共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然而,我國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還不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仍然比較嚴重,上述分配領域的問題阻礙了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腳步。正確處理好公平、效率兩者的關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分配制度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也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本文研究重點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剖析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現存不足;其二,提出完善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議。
1 促進共同富裕的內涵與成就
1.1 內涵理解
共同富裕包含“共同”與“富裕”兩個層面,一是“富裕”,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共同”,即不平等程度縮小,包括居民收入水平和財富差距不斷縮小,城鄉、區域、行業之間收入差距合理控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會均等水平提升等,全體人民更加均等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劉元春等,2022)。
1.2 取得的成就
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國區域發展協調性持續增強,民生保障持續改善,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具備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0萬億元,實際增長8.1%,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8萬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180多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60。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增長至2021年的35128元;居民收入、民生、社保、教育、文化、醫療等取得重大成就。
2 目前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之處
2.1 收入分配差距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經濟仍處于轉型時期,結構性調整仍未結束,我國人均GDP與世界發達國家相差較大,收入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一是整體上,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仍處高位徘徊:近年來中國收入基尼系數一直在0.46~0.48(見圖1),遠高于國際界定的警戒線水平。二是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東中西部收入差距較大(見圖2)。201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8779元和6272元,2021年分別上漲至47412元和18931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3:1下降到2.5:1,但絕對差距從12507元上升至28481元;城鄉醫療資源、教育資源、養老服務、住房保障、就業機會等存在較大差距。三是中等收入群體占比依然較低,社會結構仍處于金字塔型社會,居民財產存量的基尼系數達到0.7以上,并超過了收入不平等程度。
共同富裕強調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效率是做大蛋糕的基礎,公平是分好蛋糕的重要保障,同時要積極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補齊初次分配、再分配的不足,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因此,解決上述發展問題,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是推進收入分配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2.2 初次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是構建公平合理收入分配結構的重要基礎,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應由市場配置,并按照各自貢獻領取回報。初次分配重效率,有效激發市場活力,是做大“蛋糕”、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然而,目前我國初次分配制度仍不完善,行業間、地區間、不同所有制主體間的收入差距正在快速擴大。
行業壟斷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拉大收入差距水平。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公有制企業平均工資大幅高于私營企業。城鎮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等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2倍、1.52倍,而最低的農林牧漁、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6%、69%。壟斷行業的職工收入不但明顯高于其他行業,而且增長迅速,最高收入行業與最低收入行業間的差距逐步擴大(見圖3)。
勞動報酬份額下降,合理工資收入降低,導致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部分地方政府希望通過降低勞動力價格,以低成本優勢吸引投資,導致勞動者難以獲得與自身邊際產出相當的勞動報酬,出現工資扭曲的現象。各地政府“筑底競爭”的不良博弈帶來的逆向淘汰,外資進入帶來負向工資的溢出效應,中國大學擴招,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導致的結構性人才錯配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力資本回報率不斷下降,勞動份額占比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隨之下降。
2.3 再分配制度
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建立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對要素收入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其中包括轉移性支出和個人所得稅繳納及社會保障繳費等。然而,我國政府再分配職能發揮不充分,未能實現縮小收入差距的目標。
(1)稅收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稅制結構仍以間接稅為主,累進性的直接稅比重較低,財產稅、房產稅、遺產稅、社會保險稅等征收力度不足,對工資性收入占主要收入來源的人群不利,加劇了群體間收入的不公性。個人所得稅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出現稅負不公,稅前費用扣除沒有充分考慮個人和家庭之間的差異,且沒有充分考慮物價水平等因素,超額累進稅率適用范圍小,稅負出現以工薪階層為主的中等收入群體承擔較多的逆向調節現象。直接稅的征管體系較薄弱,易出現逃稅漏稅現象,同時難以對高收入者征稅等均影響了再分配的公平性,削弱了再分配的調節功能。
(2)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轉移支付的精準性和效率不足。一是不同群體、不同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存在差異。以大中城市為例,保障性住房主要傾向本地戶籍人口,外來人口即使常年工作和生活在本地,也難享受到相關住房優惠政策,外來人口子女在受教育和在當地參加高考等仍存困難。東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內部不均衡現象非常明顯,如北京基本公共服務呈環狀方式,差距不斷擴大。二是轉移支付資金分配和使用效率仍需完善。地方政府在接受中央轉移支付后,大部分轉移資金無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自由分配,降低了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制約了地方政府的財政統籌能力和社會建設能力;部分欠發達地區過度依賴財政轉移,缺乏內生增長動力,影響發達地區積極性;各專項支付出現管理分散、項目不清、效率低下的問題。
2.4 第三次分配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有益補充
第三次分配是指動員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救助、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者行動多種形式的制度和機制,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李實、萬海遠,2018)。總體來看,第三次分配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見表1),可以保護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激發社會的整體活力,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
相較發達國家,我國的第三次分配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一是社會參與度較低,企業是參與的主要力量,群眾基礎不牢固。2020年,我國內地接收款物捐贈首次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38.21%,但僅占國民總收入的0.18%,發展空間較大。二是配套激勵政策不健全。雖然我國已建立了《慈善法》等相關制度,但通過稅收立法對慈善捐贈給予稅收優惠力度較小,稅收抵免額度低,頻繁出現“捐款越多,納稅越高”的不良現象;稅收減免程序繁瑣,捐贈者時間成本高,降低了捐贈者的積極性,稅收激勵效果打折;同時,由于尚未建立遺產稅、贈與稅等稅種,無法有效調節高收入階層的代際財富積累,難以鼓勵個人將財富捐贈給慈善機構。三是行業法律體系還不完備。我國慈善組織發展迅速,但透明度不高,常有私吞或挪用公款事件,私人捐贈的基金會缺乏完備的監管,嚴重影響公眾的捐贈熱情和慈善組織公信力。四是第三次分配捐贈籠統集中在部分領域,覆蓋范圍較窄。目前,我國的捐贈主要流向醫療、教育、扶貧領域,但科學、文化等領域缺乏關注。
3 促進共同富裕戰略目標下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建議
3.1 充分發揮初次分配的主導作用
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做大“蛋糕”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首要目標。一是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土地、資本、勞動力、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效率,合法保護知識產權、物權、股權等財產權益,形成正向激勵效用。
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健全工資決定和增長機制,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取締非法收入,增加農民工、一線員工、基層員工等的生產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鼓勵中低收入群體積極創業,發展個體經濟。
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加大教育、就業保障、職業技能培訓等的投入,提升我國人口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帶動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改革,實現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躍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實現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協調提高。
3.2 加大再分配的調節力度
建立健全含財產稅、個人所得稅等在內的直接稅體系,擴大綜合所得范圍,逐步提高在整體稅制中的占比,提高稅制累進性,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的稅收負擔,縮小初次分配帶來的差距,防止貧富差距代際傳播和階層固化,發揮好稅收調節的效用。嚴厲打擊偷稅、漏稅等涉稅違法行為,加大報稅抽查力度和定期審計力度,開展跨區域跨境稅務稽查和全面推進稅收征管的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構建全面的稅收數據共享平臺,加強現金管理,推動貨幣電子化。
提高轉移支付的精準性,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結合政府職能轉變需求與各地發展水平,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比,加大對教育、醫療、住房、社保、養老等的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加大對貧困地區、突出問題的傾斜力度,建立轉移支付績效管理、信息公開和問責機制,提高轉移支付的精準性。多渠道增加社保資金規模和使用效率,加強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建設,注重保護社會“夾心層”,更好地發揮再分配的“兜底”功能,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城鄉、區域之間均衡發展,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3.3 加強頂層設計發揮三次分配補充作用
完善稅收激勵優惠政策,激發社會力量捐贈的熱情。出臺遺產稅、贈予稅等稅種,建立遺產稅和慈善信托的減免稅政策,著力打造正向激勵捐贈的橫縱體系,取消個人慈善捐贈的免稅限額,對長期參與公益事業的杰出代表和企業給予精神褒獎和社會尊重,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監管職能,同時充分發揮好行業組織、媒體、公眾等的監督作用,提高慈善組織透明度,加強行業自律。大力培育和發展慈善組織,形成覆蓋全國城鄉、多領域的慈善組織網絡,鼓勵慈善組織與政府的密切溝通合作,進一步銜接好社會保障和慈善事業之間的互補機制,彌補社會保障體系制度中的空白部分,如“水滴籌”等網絡慈善救助可有效補充患者醫療支出負擔,放大社會福利政策效應。推動第三次分配在科學、體育、文化保護等領域的延伸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利用“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經濟模式,以技術力量賦能慈善公益,提高個人捐款的便利性和捐贈使用資源信息的可獲得性。
4 結語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一個長期奮斗的目標,收入分配制度是實現愿景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鼓勵市場自由競爭,構建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補充作用,不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將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在公平與效率之間達到平衡,朝著共同富裕目標堅定前行。
參考文獻
劉元春,宋揚,王非,等.讀懂共同富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63.
李實,朱夢冰,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進共同富裕實現[J].管理世界,2022,38(1):52-61+76.
崔友平.行業行政壟斷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及對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5,19(6):70-76.
孫明慧.共享發展視閾下中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反思[D].長春:吉林大學,2017.
李實,萬海遠.中國收入分配演變40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