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萍
摘要:文章從陜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現狀出發,分析了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黨組織領導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的機制、重視新鄉賢文化的“軟治理”效應、健全并創新新鄉賢人才成長機制、健全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政策、打造并強化城固樣板的引領示范作用等五條對策建議,給全國其他地區優化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效果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新鄉賢;鄉村振興;鄉村治理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隨著全面小康的實現和“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完成,鄉村振興成效顯著,鄉村社會人群的幸福感普遍得到提升。但從當前陜西鄉村社會發展實際來看,“治理有效”仍然是總要求中的短板,而發揮新鄉賢作用是提升鄉村治理成效、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之一。作為一種全新的模式,陜西省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發揮德治作用、新鄉賢文化建設等方面工作成效明顯,但在實踐層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不斷完善。
一、陜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現狀與成效
所謂新鄉賢,是指在繼承鄉賢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這些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響應黨的鄉村振興號召,通過多種方式,在鄉村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的社會各界人士。新鄉賢是成長于鄉村并心系鄉村發展的“鄉土精英”,是民間公益組織的“賢行大使”,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陜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現狀
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號召,以各區縣為組織單位,大力倡導“新鄉賢工程”。城固縣、志丹縣、藍田縣、閻良區、興平市、韓城市、長安區等地紛紛成立了新鄉賢組織。其中,漢中市城固縣“新鄉賢工程”建設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打造了城固樣板。城固縣委縣政府親自掛帥,帶領文化界優秀人士代表赴浙江紹興市上虞區和重慶永川區考察當地新鄉賢文化建設。歸來之后,成立了城固縣鄉賢文化促進會,分層級成立了縣、(鄉)鎮(街道辦)、村三級促進會284個,依據“有德望、有品格、有端行、有學識、有善舉、有熱情”的“六有”標準,評選出新鄉賢1605名。在實踐中形成了“5+6”工作法,即用評鄉賢、頌鄉賢、學鄉賢、用鄉賢和當鄉賢等“五大行動”,發揮新鄉賢的美德傳承、政策宣講、熱心公益、文化宣傳、致富帶頭和糾紛調解等“六大作用”。各建制村設立鄉賢榜、鄉賢文化廣場或者鄉賢文化街,讓新鄉賢在群眾中形成標桿效應。制定了“禮遇新鄉賢”十大措施,提升新鄉賢的榮譽感,激發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
(二)陜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1. 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新鄉賢的聲望和言行對村民有示范和引領作用,潛移默化影響村民向上向善,促進村民自覺維護公序良俗。同時,新鄉賢通過參與鄉村社會各種活動,如調節矛盾糾紛、宣講國家大政方針等,助推鄉風文明建設。
2. 凝聚了社會各方力量。新鄉賢既是“鄉土精英”,又是民間社團重要成員,成為村“兩委”與村民之間有效溝通的紐帶,為鄉村治理凝聚了合力。
3. 優化了鄉村治理結構。人才流失、主體弱化、對象復雜等是當前鄉村治理的難題,而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打破了村“兩委”一元治理模式,推動傳統治理模式與現代治理智慧的融合,優化了鄉村治理結構。
4. 助力了脫貧致富。新鄉賢通過說服、教育、引導等方式解決鄉村社會某些人群的“精神貧困”問題,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源性動力。同時,有些新鄉賢還利用自身的人本資源為村民開思路、找資金、搭平臺、創機會,培養村民的“造血”功能。
二、陜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對鄉賢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弘揚不足
1. 對鄉賢文化資源的挖掘不足。鄉賢文化是幾千年來根植于鄉村的文化積淀,如何理解傳統鄉賢的豐功偉績、優秀事跡和善行義舉的時代價值,如何界定新鄉賢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如何科學合理區分新鄉賢文化和傳統鄉賢文化的異同,如何激發新鄉賢的家國情懷、擔當精神,更好地利用外來鄉賢文化服務于本地發展,對這些維度的鄉賢文化資源挖掘明顯欠缺。
2. 對鄉賢文化的弘揚缺乏深度和廣度。首先,弘揚內容單一化,多數地方片面注重新鄉賢文化而忽略對傳統鄉賢文化的繼承。其次,方式方法陳舊化,較多地依靠文化街、文化廣場等傳統媒介,對現代信息傳播渠道的利用明顯不足。再者,宣傳推廣表面化,往往偏重感性事例的宣傳,缺乏文化內涵、理論精神的深度思考。
(二)培育新鄉賢人才的長效機制缺失
1. 新鄉賢的年齡銜接機制尚未形成。當前評選出的新鄉賢年齡普遍偏大。當這些年長的新鄉賢由于身體原因無法再繼續履職的時候,如何在不降低準入門檻的情況下,推選出接任的新鄉賢,這成為當下的一個難題。同時,缺乏新鄉賢的長效培育制度設計,限制了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的發揮。
2. 新鄉賢人才庫存單一。當前,陜西省的新鄉賢主體以本鄉本土的在場治理新鄉賢為主體,重在本地新鄉賢人才資源的利用,缺乏對在外創業成功人才和其他有潛力成為新鄉賢的人才的關注,使得新鄉賢隊伍活力不足,人才資源庫存較為單一,參與鄉村治理的思路受局限,作用發揮不全面。有一些地方雖有相關機制,但在實踐層面上存在短期化、人情化、資本化、形式化等問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三)支持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政策不足
1. 對在場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支持性政策不夠。不少地方都給新鄉賢頒發了聘書,從形式上鼓勵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但在治理實踐中,在場新鄉賢面臨重重困難,缺場地、缺經費、缺技術、缺思路都是常態化困境,僅僅依靠對在場新鄉賢情感價值的引導,不足以長效維持他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
2. 吸引駐外新鄉賢回歸政策缺失。“歸雁經濟”主要靠政策吸引新鄉賢回鄉,促進城鄉資源雙向互動,實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但許多駐外新鄉賢已經多年與家鄉疏離,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逐漸淡漠,如果沒有安家落戶、人才資源、風險分擔等政策支持和鼓勵,僅靠情感引導,從根本上難以形成駐外新鄉賢回歸熱潮。
3. 激發新鄉賢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的政策不到位。當前,陜西新鄉賢發揮主要作用,重在充當“文鄉賢”的角色,能帶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富鄉賢”數量少且作用發揮并不全面。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吸引并支持大商人、成功企業家、創業精英等回歸鄉村生活干事創業帶動鄉民富裕的政策。這樣,即使“富鄉賢”回歸鄉村,其創業的積極性也不容易得到有效調動。
三、陜西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對策建議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浙江上虞區、重慶永川區兩地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新鄉賢文化建設工作開展早、成效好,具有借鑒意義。上虞區通過成立“上虞鄉賢文化研究會”吸納虞籍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新鄉賢文化建設,利用新鄉賢們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方面的優勢,助推鄉村治理的“三治”融合發展。永川區則注重用“制度機制”來培育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的新鄉賢作為鄉村治理的“第三方力量”,形成了良好的“新鄉賢效應”。陜西省也應該從本省實際出發,本著走出去、引進來的理念,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將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工作成效提升到新的水平。
(一)建立黨組織領導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的機制
牢固樹立新鄉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能量的觀念。切實把黨組織領導新鄉賢的工作納入地方黨委和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議事日程,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新鄉賢的能力,建議將新鄉賢納入新時代基層大統戰工作體系,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匯聚合力,走出一條基層黨建與新鄉賢文化同向發力的新路徑。
(二)重視新鄉賢文化的“軟治理”效應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考察工作時曾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到鄉賢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軟治理”效應。
1. 加強對鄉賢文化資源的挖掘。大力研究傳統鄉賢精神的時代價值,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資料庫,使村民價值有遵循、行為有標桿,提升村民的文化獲得感和自豪感。
2. 采用豐富多樣的方式方法來弘揚鄉賢文化。如編制秧歌劇、快板等傳統傳播方式,還可借力“互聯網+”平臺,提升鄉賢文化影響力,引領鄉村文明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效果。
(三)健全并創新新鄉賢人才成長機制
1. 健全新鄉賢長效培育的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在不降低評選標準的前提下,完善并落實“在任新鄉賢”引領培育“潛在新鄉賢”的相關舉措,形成老帶新的傳幫帶機制,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使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形成長效機制,能夠持久致力于鄉村振興。
2. 創新新鄉賢人才培養機制。新鄉賢突出在“新”,關鍵在“賢”。在不降低認定和遴選標準的前提下,擴大新鄉賢人才的培養范圍,如把本地在外求學的優秀大學生納入培養范圍,指定培養人,定期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培養曾駐村工作的“第一書記”為新鄉賢,還有本鄉名人之后等,從機制層面考慮使新鄉賢人才可持續化。
(四)健全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政策
1. 健全在場鄉賢參與治理的政策。黨委政府從政策的維度考慮,出臺相關的政策,如經費支持、場地支持、業務指導、交流研討等平臺,提升在場治理新鄉賢的政治待遇等,長效激發他們參與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的熱情。
2. 健全吸引駐外新鄉賢回歸鄉村社會的政策。在大力發展鄉村社會經濟、文化、醫療、教育等的前提下,充分考慮駐外新鄉賢回村落戶政策,安家費、創業基金、人力資源支持等方面的保障性政策,從根本上使駐外新鄉賢想回歸且能回歸,回歸后有平臺有保障,能干事且能干成事。
3. 完善并充實陜西新鄉賢帶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政策。從政策維度來拓展新鄉賢在鄉村開辦企業、合作社等的思路并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比如,免收征地使用費、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貸款等。
(五)打造并強化城固樣板在其他地區的引領示范作用
1. 城固新鄉賢組織是外地經驗與本地發展實際的綜合體。城固縣是赴上虞和永川進行了調研取經之后才成立了三級新鄉賢組織。新鄉賢組織的成立,既吸納了上虞和永川的一些經驗,又結合了城固當地鄉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是經驗與實際的綜合體。
2. 城固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是動態的。城固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的實踐中有學習借鑒、有吸收內化、有思考、有交流、有成功經驗的分享,也有對失誤和不足的反思。作為新生事物,城固新鄉賢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目前仍處于陜西省前列。因此,不斷優化城固縣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樣板,將城固的成功經驗、典型做法、優秀新鄉賢的事跡召開推介會,讓更多區縣相關業務負責人參會,從城固樣板中汲取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經驗和智慧,有力助推各地鄉村振興。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讓城固新鄉賢組織的負責人錄制講座視頻,優秀新鄉賢代表錄制微課慕課,促進交流和提升,強化城固樣板的品牌效應,加強宣傳推廣,以達到樣板效應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楊晨柯.新鄉賢“返場”的路徑優化建議[J].山西農經,2022(02):103-105.
[2]杜連峰,李貴成.鄉村治理變遷與新鄉賢崛起——基于返鄉農民工創業精英的視角[J].天中學刊,2022,37(01):42-49.
[3]孫麗珍,毛茹茹,吳子揚.正確處理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五大關系[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2,44(01):88-93.
[4]丁艷平.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思考[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2(01):54-55.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