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波
摘要:我國農村經濟經過70余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系統梳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將其分為三個階段: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發軔期、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期和農村經濟全面深化期。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農村產業形式單一、農村人才流失、傳統思維觀念束縛的困境,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角,針對性提出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跳出傳統思維觀念束縛等策略,以期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困境;策略
一、引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經過70余年的發展已取得輝煌的成就。從開展農村土地改革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國家一系列農村經濟政策和改革建設的創舉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經濟向著更高質量方向發展。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改革,農村經濟不斷改革的過程反映了農村經濟制度不斷發展與演變的歷程,就此而言,我國農村經濟制度不斷更新與完善的過程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進行分析,離不開對農村經濟改革和農村經濟制度的分析,而對農村經濟改革和農村經濟制度進行的探究又需要建立在對農村經濟發展歷程的系統回顧上,換言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直接反映出對我國70余年來發展農村經濟工作的反思。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經濟在面臨諸多機遇的同時也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系統回顧我國40余年來農村經濟發展歷程中的得失,對于研判未來農村經濟發展方向,促進農村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和推動農村新的經濟制度變遷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分析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我國改革的重點在農村,40余年來不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一系列農村經濟政策和農村改革制度的出臺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極大貢獻,這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狀況和農民的經濟利益,還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可以說,中國農村政策不斷演變的過程就是農村經濟和農民利益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更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通過系統梳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并根據已有的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和農村經濟改革舉措,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40余年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一)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發軔期(1978~1992年)
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文的發表奠定了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持續推進,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寬政策、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逐漸成為該時期改革的主要目標。為此,國家主要從兩個方面著力提高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一是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和降低生產資料價格,二是建立健全農業生產責任制。隨后,為更好地協調農民與集體的關系,農村經濟政策開始向農民獲得實惠和自主傾斜,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使農村經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1978~1992年主要農村經濟政策見圖1)但這種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在后期的發展中也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有限的農村集體發展空間和有限的承包費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隨著對我國經濟結構認識的逐漸深入以及日益嚴峻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工業開始在農村逐漸興起。由于在該時期存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與農村工業發展不匹配、農村集體經濟政策不明確等問題,導致該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也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如國家對農村經濟發展政策的不斷調整導致農村經濟增長呈現出波動趨勢,加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逐步建立起了城鄉發展的壁壘,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期(1993~2011年)
1993年,國家出臺土地政策以延長農村耕地的承包期,該舉措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并在隨后幾年間,農村經濟進一步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02年《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出臺對刺激農村居民長期穩定進行土地承包和激發農村居民生產活力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標志著農村土地承包問題向法治化方向轉變。同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工作任務,這是加強我國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又一項重要舉措。2004~2006年,國家逐步全面取消了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這不僅極大地緩解了農民生活的壓力,同時也有利于更好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政策,對于優化我國農業農村的資源配置有積極的作用,也對于促進城鄉關系向著更加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方向發展有重要意義。2006年,我國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開始步入以城帶鄉的新階段。(1993~2011年主要農村經濟政策見圖2)該時期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雖然高效地帶動了農村工業的發展,但也造成農業的相對衰弱,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向工業轉移,進而致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農村經濟發展進程明顯減緩。隨后幾年間,國家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問題,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框架,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維持農業穩定發展、保證農業持續增收、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等,但由于城鄉二元體系已形成,城鄉矛盾已經無法避免。該階段農村經濟發展更加側重解決人地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城鄉統籌發展問題。
(三)農村經濟全面深化期(2012年至今)
2012年,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逐步成為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國家層面大力倡導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標志著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進入新階段。同年,脫貧攻堅拉開序幕,這是國家為消除絕對貧困,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和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美麗中國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途徑和基礎保障。2017年,國家明確提出在今后一個時期要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同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城鄉要融合發展,逐步實現鄉村的全面復興。截至2020年底,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均出臺了一系列刺激農村經濟增長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快農業農村發展現代化進程,提升農村發展活力。(2012年迄今主要農村經濟政策見圖3)當前,“十三五”時期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標志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展,鄉村振興已全面拉開帷幕。
三、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困境
(一)農村產業形式單一
實現鄉村振興,第一要務是實現產業振興,因此,產業振興便成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政策的核心,但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產業形式較為單一,產業多以設施農業、特色農業、農產品的初加工和發展特色旅游產業為主,屬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加之農村集體經濟受限,產業發展缺乏資金支持,無法形成規模化和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同時,產業發展定位過高也成為限制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多以借鑒成功經驗為主,并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的主流,這種產業模式很難起到帶動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作用,更是難以帶動周邊地區形成良性互動的輻射作用,最終會造成農民收入受限,無法保證農村經濟持續增長。同時,農村產業發展面臨產業升級,農村居民參與度越低的現象。一方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農民對產業升級和市場化需要的認識不夠,導致農產品滯銷或價格波動較大,另一方面,不斷提高的規模化和機械化極大地簡化了農村勞動力數量,更多的散戶失去競爭力,進而導致部分農村居民無法從產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效益。
(二)農村人才流失嚴重
農村要發展,人才是關鍵,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才為追求更多的經濟收入和更好的生活品質開始向城鎮轉移,造成農村人才流失,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加劇,而這些也逐漸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農村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人才、經濟、基礎設施等一系列要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幾者缺一不可。農村人才的缺失直接造成農村經濟發展鏈條的中斷,這不僅不利于農村產業升級和發展,還對農村經濟合作社的規范化和統一管理帶來消極影響。此外,過去多年來國家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城市發展和城市其他各方面經濟建設,而對農村經濟發展專門人才培養力度尚顯不足,導致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嚴重脫節,造成農村產業發展也只能停滯在初級和中級階段,無法更好保障農村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
(三)傳統思維觀念的束縛
傳統觀念在我國尤其是農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受長期以來保守主義和經驗主義等固化思維的束縛,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村居民的思維方式很難發生轉變,還是傾向于現有土地以及在本地從事體力勞動。盡管有部分年輕勞動力為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外出務工,但其本質僅僅是停留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大的收益,而非長遠發展。雖然城市化進程為部分農村發展帶來了機遇,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居民未能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如在土地流轉中,盡管不少農村居民獲得了相應的補償,卻很難發揮集體優勢進行投資與擴大生產規模,這不僅阻礙了資金的流轉,同時也是阻礙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四、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一)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產業發展的重點是破除單一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產業升級與轉化。依托產業創新發展,不僅能夠實現農村民居“能致富”的目標,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提升農村經濟的“造血”能力。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的開展,區域協調發展為農村經濟增長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從頂層設計角度出發,努力破除個體發展思維,形成區域聯動發展模式作為提高農村產業效益的思路,打造產業集群,形成縣域乃至市域范圍內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模式。著力破解單一產業結構,著力打造產業發展鏈條,挖掘特色產業,實現產業的精細化和深入化發展。另一方面,要對農村產業進行合理規劃并做出及時調整。產業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這不僅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具體要求,同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最大的弊端就是照搬和模仿,這不僅會使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向錯誤的方向轉變,更有可能違背農業發展規律而適得其反。因此,要適當對農業結構進行有效的優化與調整。首先,在種植作物上,應以自主、科學、高效耕種為主,只有農民自主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由適應性調整轉變為戰略性調整,才能使農業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升級;其次,應著力發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僅僅依靠農產品本身帶來的經濟價值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深度挖掘農產品的潛在價值,并逐步向深度加工、產業鏈形式靠攏,這樣才能將農產品的價值最大化;最后,要有對市場變化的預測分析,通過分析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從而確定供需關系,合理均勻分配各產業之間的比重,以便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搶占先機。此外,國家和地方層面須從市場需求導向出發,尋求最佳產業發展模式,以求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
(二)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頂層設計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保障。首先,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重點,制定相對穩定的人才培養模式,保障政策的可實施性和穩定性。其次,盡量放權于基層政府,政策上給予農村人才傾斜,推動農村人才政策順利落地,注重創新引才機制,在保障待遇的同時,突出社會認同、生長平臺和激勵關懷,實現人才經濟待遇和政治認同雙保障。再者,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科研院所、企業等優勢,培養具有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的人才隊伍,并在村鎮范圍內,逐村對在外大學生、本土致富能手等人才進行摸排、登記、建冊,建設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基本情況、技術特長、專業方向、作用發揮等信息,增強人才資源開發的科學性、針對性。此外,從區域本身看,挖掘區域內現有的人力資源優勢,制定符合本區域發展的農村人才回流制度,真正實現“自愿來、留得住、能發展”的目標。最后,要加強對農村青壯年職業技術水平的培訓,通過給農村送專家、送技術、送服務,做到信息技術共享,同時還應特別加強農民信息化、網絡化水平相關技能培訓,引導農民身份向職業農民轉變。
(三)跳出傳統思維觀念束縛
鄉村是我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其最大的價值在于所承載的文化。傳統觀念中的鄉村往往與農業關聯,這種思維最直接的反應便是農村人口的固守。發展農村經濟,需要跳出傳統的農業產業思維,重新認識和定位鄉村,打造鄉村融合發展新模式。一要牢牢抓住鄉村振興機遇,對現有鄉村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從規劃角度做好鄉村定位,讓鄉村發展成為有文化傳承的鄉村。二要樹立開放合作的思維,緊抓國土空間規劃跳板,跳出傳統鄉村概念,與村外合作共建,實現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如通過引進國家龍頭企業資金,建立“企業+科技+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社模式可有效保障鄉村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依托政府和龍頭企業或者多村聯合的模式,將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協同起來,不僅可兼顧產業發展中經濟效率與分配公平問題,還可為實現產業發展的可持續和鄉村經濟的穩定增收提供保障。
五、結語
本文以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為切入點,在系統梳理我國農村經濟制度和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產業形式單一、農村人才流失嚴重、傳統思維觀念束縛等困境,并主要從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跳出傳統思維觀念束縛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刺激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事實上,國家經濟的發展重點在農村,而農村經濟發展是關乎我國民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它一頭連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熱切的期盼,一頭連著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國夢。在全面進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期,對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站在更高的視角和更加深刻的歷史背景下考慮。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將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發軔期(1978~1992年)、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期(1993~2011年)和農村經濟全面深化期(2012年迄今),依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指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困境,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借助國土空間規劃和鄉村振興機遇,為我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
參考文獻:
[1]賀非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發展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輕工大學,2019.
[2]姜力,李玉勇.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政策的回顧和反思——基于農村經濟狀況演進視角[J].農業經濟,2012(12):3-5.
[3]周媛也.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扶貧理論與實踐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4]岳文海.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5]管文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治理主體結構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6]張延曼.新時代中國特色城鄉融合發展制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7]吳玉轉.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及時代價值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8]周蕓帆.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貧困治理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9.
(作者單位:蘭州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