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這進一步指明了公共安全治理的改進方向、前進目標,體現了“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的工作理念,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
三亞擁有長達264.42公里的海岸線,分布著19個大小海灣,是國內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常年吸引著大批游客前來海灘度假游玩,但近年來一系列“近海岸”游泳溺水事件頻繁敲響安全警鐘。三亞市應急管理部門在總結近年“近海岸”事故教訓的基礎上,認真分析三亞地區的海域特點,聚焦近海岸公共安全治理薄弱環節,以二十大精神為指導,著力推動“近海岸”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原則,堅持常態應急與非常態應急相結合,計劃通過建設感知網絡及智能分析預警應急信息化平臺、完善應急指揮機制、培育水域專業救援隊伍、建設應急服務設施、儲備應急裝備物資、舉辦近海岸城市安全治理研討會或論壇、設立救援獎勵、引領相關應急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工作舉措,推動建立起與三亞自貿港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相匹配的涉海應急管理體系。
打造“事前科學防、事中有效控、事后及時救”的全鏈條防控體系
在“事前科學防”方面,就是要加強風險辨識,提高風險預先分析能力,推進源頭治理落地。這要求城市管理者對風險保持敏感性,以“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確定性思維防范化解不確定性風險。要拓寬風險認知渠道,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見,形成集體建議,最大化規避決策風險;為基層賦權增能,讓基層敢于承擔風險預警的責任,提高治“未病”能力,不要害怕“小題大做”。
在“事中有效控”方面,需要針對風險承載體,加強“數據化觀、信息化管、智能化防”的能力建設。“數據化觀”要聚焦重大、較大風險,加強風險感知網絡布局,提升風險監控能力;“信息化管”要用信息化手段把控風險防控質量,同步強化風險關聯性分析,提升相關預警能力;“智能化防”要用好各類適用技術,提升“技防”能力。要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賦能,確保將各類安全風險管控在隱患之前,將隱患治理在事故之前。

在“事后及時救”方面,重在統籌應急資源,建立快速反應、有效應對的應急機制。應急決策要提高基礎信息匯聚、現場信息獲取、態勢演變分析的能力,推動“數據+經驗”雙驅動決策機制落實等。執行工作要確保當公共安全事件發生后,有正確的人配備正確的裝備物資,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上。
堅持社會共治,積極推進“近海岸”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
古語云,“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
推動“近海岸”安全治理模式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需要強化系統思維,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拓展人民群眾參與“近海岸”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動員全社會力量維護公共安全。
同時,要堅持黨建引領,加強政府主導,解決轉型過程中的統籌規劃、法規標準、工作安排等問題;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加大社會參與力度,圍繞推動“近海岸”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所需的資金、技術、智庫等完善制度安排。
突破?“政府兜底”的既往認知,明確政府、市場、公眾三方責任義務
理清政府、市場和公眾的關系,并利用這一關系引導轉型工作的順利開展。
政府主要解決機制創新問題。要主動針對轉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態勢以及階段性困難,完善機制、形成規范,落實一套制度安排。圍繞領導重視、思想統一、責任落實和組織保障等方面,形成一套制度體系,并將其納入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體系中。要明確目標任務、措施路徑、工作方法,列出計劃表、路線圖,有序穩步推進相關工作順利開展。例如,用“風險清單”解決“無知之錯”和“無能之錯”的問題,用“隱患排查”解決風險演變的問題,用“保險轉移”解決一些不能承擔或承擔成本過高的問題,用“處置手冊”解決“近海岸”安全風險防控“做”和“管”的問題。
市場主要解決能力問題。要集成各項自主技術,圍繞風險辨識、分析、防控等工作,配合政府搭建“城市智能綜合應急管理平臺”,將“近海岸”風險源的基本信息、周邊重要設施及應急力量等信息匯聚起來,實現風險可觀;解決重大風險預警問題,實現風險可測、可防,相關專業部門要結合重大風險演變為事故的機理特征,明確監控參數、研發預警算法、優化信息推送,實現分色預警;針對不同預警級別完善應急預案,自動推送應急方案,提高分級響應、分類處置的能力,以多種手段避免事故。
公眾主要解決意識問題。要主動增強風險意識,通過自覺參加風險防范宣傳活動,關注風險提示信息或新聞報道,逐漸從單一風險宣教的受眾變成風險意識的傳播者,積極參與到“近海岸”安全風險防控中。可以通過編寫各類風險防范科普圖冊或書籍,加大宣傳力度,促進社區安全文化的建設等手段給公眾創造增強風險意識的環境,當然最有效的舉措應該是把災害預防等科學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風險意識的樹立以及應急技能的提升應當從中小學開始抓起。
由于現代風險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風險的產生及其治理沒有什么先例可循。人們必須告別這樣的觀念,即風險治理只是政府的事,才能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治理風險,才能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風險治理,既要加強對事后的監控與處置,但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強化風險的事先預防機制。如果政府和公眾都具有較強的風險意識,就能在相當程度上阻止或延緩風險事件的發生;即便發生了,也可以盡量減少其造成的危害。(作者為海南省三亞市應急管理局局長)
編輯/余弘陽?李文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