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摘 要:康養旅游開發是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良好契機。山西省大同市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典型,既有交通區位優勢,又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良好的空氣環境質量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神泉堡康養作為大同市重點支持建設的康養文化旅游項目,不僅能夠滿足旅游者健康養生的需求,還可以進一步帶動大同康養產業的發展。本文從游客滿意度研究入手,圍繞神泉堡康養旅游資源、市場環境和旅游產品,分析影響神泉堡游客滿意度的因素,針對神泉堡康養旅游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推動大同的轉型發展。
關鍵詞:康養旅游;資源型城市;旅游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山西大同大學產教融合科研項目(2019CXK2);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項課題(2022YD129);大同市科技計劃項目(2022072)。
康養旅游已成為國家旅游發展的重要戰略。大同市作為典型的煤炭類資源型城市,急需探索轉型發展道路[1-3]。大同有著獨特的交通區位、多樣的生態資源、良好的環境和燦爛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2016年,大同市被納入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進一步說明了大同具有發展康養旅游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康養旅游項目作為大同市重點支持建設的康養文化及旅游項目,不僅滿足了旅游者觀光、采摘等各方面的需求,還滿足了健康養生的需求[4-8],良好的康養旅游建設會進一步帶動大同康養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大同地區的轉型發展[9-11]。因此,深入分析影響神泉堡游客滿意度的具體因素,對神泉堡康養旅游的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和建議,具有重要意義。
神泉堡位于大同市天鎮縣與陽高縣交界處,距北京市 260 km,距太原市 340 km,距內蒙古呼和浩特市230 km,周邊 300 km半徑基本覆蓋北京和晉冀蒙區域。2019年陽高縣已進入高鐵時代,神泉堡距最近站點只有20 km,交通十分便利。神泉堡所處的天鎮縣、陽高縣地區區域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宜居。這里氣候屬中溫帶半干旱性氣候,冷熱分季明顯、日夜溫差大,地處地震斷裂帶和火山巖集中分布區,地下優質溫泉水資源豐富。從神泉堡鎮這一地名的由來可以知道,這里的地熱資源豐富,獨特的“地下生態資源”神泉泡湯以及“地上資源”生態農業為神泉堡康養旅游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2]。
本調查主要基于神泉堡游客特征和其旅游行為等方面設計調查問卷[13-15]。問卷涵蓋3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關于游客基本情況的8個問題,從人口基本特征上了解神泉堡的游客類型;其次,了解游客對神泉堡康養的認知情況及其行為特征;最后,從基礎設施、價格程度、服務質量和康養需求等方面調查對神泉堡康養旅游產生影響的因素。
通過對神泉堡康養旅游涵蓋的旅游資源、旅游環境、旅游服務和相關旅游產品的基本情況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大同市康養旅游的發展現狀,構建康養旅游的游客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實際滿意度進行測評。同時,對收集所得的神泉堡康養旅游滿意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對影響游客滿意度的指標從4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在正式實施調查之前,進行小范圍樣本的預調查。預調查主要在QQ、微信等平臺進行,并利用QQ、微信等平臺的便利性以滾雪球的方式鼓勵調查者轉發問卷,該階段共收集問卷89份,剔除10份無效問卷,共收集有效問卷79份。對預調查問卷的分析為正式問卷中問題的合理設置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修正后的正式調查問卷共發放了219份,回收有效問卷202份,有效回收率為92.24%。
(一)游客特征描述性分析
利用統計軟件SPSS 25.0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在神泉堡游客中,男性為89人,占樣本總量的44%;女性為113人,占樣本總量的56%,男女比例較為接近。30~50歲游客群體的比例較高,游客群體的年齡分布呈橄欖球式。大同及周邊市、縣區的游客是主要的客源,其中大同市、縣區的有170人;省內其他城市16人,主要來自朔州、太原、懷仁、忻州、陽高、陽泉、應縣;省外城市16人,主要來自北京、張家口、保定、烏蘭察布、呼和浩特、集寧、西安和沈陽。大多數游客身體健康,身體狀況良好的游客占比88.67%,說明大家對保健身體有很強的意識。游客大多是大專及本科學歷,有著較好的收入水平,調查顯示多數游客出游次數一年平均有3~5次,說明休閑娛樂漸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信度和效度檢驗
利用軟件SPSS 25.0實現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也稱為可靠性分析,主要用于檢驗調查所得的樣本數據是否真實,即從研究樣本的角度考察其是否真實地回答了問卷中的問題。對于李克特量表式問卷,通常采用一致性 α 系數進行信度分析。信度系數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越接近1可靠性越高。通常,該系數大于0.7即可。如果信度系數在0.6及以下,說明量表存在不合理之處,建議重新編制量表。
本文針對基礎設施包含的6個問題,價格程度包含的3個問題,服務質量包含的5個問題以及康養需求包含的6個問題進行信度分析。信度分析結果表明,在基礎設施滿意度上,總體的信度系數為0.919,信度較好。據項已刪除后的信度系數可以看出,各題項都小于總體的0.919,因此,基礎設施內容維度的題目不需要進行調整。在價格程度、服務質量和康養需求上,各維度總體的標準化信度系數都遠遠大于0.7,且各維度上項已刪除后的信度系數均小于該維度總體的信度系數,可以看出總體的可信度非常高。
效度分析用于檢驗量表式問卷中的題項是否有效地表達了研究的維度,即考察問卷中題項的設置是否合理,或者用某個題項表示對應的某個變量是否合適,主要采用多指標探索性因子分析進行結構效度檢驗。通過SPSS 25.0計算得出問卷量表題的KMO和Bartlett 球形檢驗值為0.935,大于0.6;對應的P值小于0.05,說明該量表適合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題項進行探索,探索得到4個因子,所有的因子載荷系數的絕對值都較高,旋轉后的累計方差解釋率為76.05 %,并且4個因子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均高于10% ,說明本調查問卷的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三)神泉堡康養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從游客康養旅游的目的、傾向的特色康養類型、對單次康養旅游的費用傾向以及對康養旅游和溫泉康養的認知等方面,探討目前神泉堡康養旅游發展的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康養旅游目的方面,為緩解壓力進行休閑度假的占64.04%,有近一半的游客是想體驗一下康養溫泉的特色,有37.93%的群體比較認可神泉堡的溫泉康養,形成再次體驗需求(見圖1)。

目前,在不同類型的特色康養中,82.76%的受訪者認可溫泉康養,說明溫泉康養的市場需求較大,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除此之外,生態養生型和醫養結合型的康養類型也比較受大眾歡迎(見圖2)。

隨著家庭收入的不斷增長,普通家庭對康養旅游的認識逐漸提高,康養旅游也開始走入普通家庭,大眾對于單次康養的人均消費額較為期望的區間是100~200元和200~300元(見圖3)。
對康養的認知決定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從目前來看,游客對康養旅游的了解程度偏低,近70%的群體對康養旅游沒有較深入的了解,而對康養溫泉及其療效的了解也較低(見圖4和圖5)。未來,隨著人們對康養旅游認知和對特色康養項目的深度了解,康養產業會進一步發展,康養旅游市場也會進一步拓展。



通過計算得出康養影響因素不同維度的滿意度,如表1所示。在各個維度中,游客對神泉堡各項目消費的價格是較為滿意的,均值為2.48,其次是需求因素,然后是服務質量和基礎設施。
游客普遍認可神泉堡康養基地一流的硬件設施,純天然的地下溫泉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有些游客認為最近的水質不如以前,希望景區能加強衛生管理。同時,在需求上,希望能多搞些活動,增加水上娛樂休閑和其他一些室內參觀和娛樂項目,如室內射箭、保齡球、臺球、籃球等,甚至也有必要增設閱讀室。
(一)問題
第一,游客客源地單一。從調查結果可知,康養游客多數來源于本地縣域,對神泉堡周邊的輻射較小,沒有充分發揮神泉堡的地理位置優勢,康養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經濟效應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第二,溫泉康養產業的發展存在局限性。溫泉康養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神泉堡溫泉承載了一部分陽高縣和天鎮縣人口的就業,但對增加鄉村收入,全面振興鄉村的推動作用還沒充分挖掘出來。需要進一步開發溫泉康養項目,帶動就業,創作更多就業機會。
第三,大眾對溫泉康養旅游的認識不足。大眾對溫泉康養旅游的認識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以簡單的娛樂和休閑認識居多,從個人角度看,降低了康養旅游自身的體驗和效用;從社會角度看,減弱了溫泉康養旅游的吸引力和規模效應。
(二)建議
第一,加強溫泉康養品牌創建,形成康養文化品牌效應。神泉堡溫泉康養旅游的宣傳途徑還較為單一,覆蓋的廣度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以在溫泉康養旅游宣傳方面進行更有創意的設計,通過網絡媒介、廣告媒介和人際傳播的宣傳與推廣,對原來傳統、單一的宣傳手段加以調整,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式的宣傳體系,讓省內外更多的人廣泛地了解神泉堡溫泉康養旅游,同時也擴大了大同康養區域及康養線路的特色宣傳。

第二,培育細分產業領域,帶動產業發展效益。神泉堡康養區域以溫泉康養為主,同時兼有休閑農業、養生文化等細分領域項目。可依托“康養大同”這一品牌,優化發展溫泉康養,提升文化養生、文化創意和休閑農業的發展潛力,將細分康養領域的發展動能培育起來,形成輻射效應,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尋求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16-17],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最大化。
第三,提升配套服務質量,做優神泉堡多元康養文化。在康養旅游遍地開花的大環境下,提升康養旅游的服務質量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給游客創造一個體驗良好的旅游環境,讓游客能夠感受到這里深厚的多元文化氛圍[18],滿足游客的康養需求,形成持續循環旅游消費,是神泉堡康養旅游未來發展需要完善的重點。
[1] 任宣羽.康養旅游:內涵解析與發展路徑[J].旅游學刊,2016(11):1-4.
[2] 羅艷,李榮彪.國內外旅游資源評價研究綜述[J].凱里學院學報,2015(1):88-92.
[3] 張英英,趙新星,孟彥峰.國內外健康旅游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1):6-8.
[4] KONCUL N.Wellness: a new mode of tourism[J].Economic research,2012(2):525-534.
[5] 戴金霞.常州市康養旅游產品開發與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11.
[6] 羅明義.現代旅游經濟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21.
[7] MEANY-WALEN K K,DAVID-GAGE D,LINDO N A.The impact of wellness-focused supervision on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practicum studen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16(4):464-472.
[8] HALL C M. Health and medical tourism: kill or cure for global public health [J].Tourism review,2011(1):4-15.
[9] 明鵬.巴馬生態養生旅游形象策劃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4:9.
[10] 湯云云,陸林.黃山市養生旅游發展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283-287.
[11] 王小敏.健康療養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策劃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3(4):85-87.
[12] 薛群慧,蔡碧凡,包亞芳.健康旅游研究對象探析[J].云南社會科學,2014(6):78-82.
[13] 李東.論健康旅游的類型、市場和概念[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6(1):70-73.
[14] 馬東躍,馬伊莎.品牌創新感知對游客康養旅游行為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22(10):82-85.
[15] 徐虹,于海波.大健康時代旅游康養福祉與旅游康養產業創新[J].旅游學刊,2022(3):10-12.
[16] 杜曉宇.鄉村振興戰略下康養產業發展新模式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11):150-152.
[17] 王世超,劉紅位,李甜江,等.滇西北森林溫泉康養模式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20(2):160-164.
[18] 張力強.鄉村振興視角下資源型城市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的思考:以山西省晉城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