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沂璇 張若冰
摘 要: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需求逐漸增加,旅游成為廣受歡迎的休閑方式?;浉郯拇鬄硡^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國家旨在將其建設為世界級城市群和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這對于內地與港澳的長期交流合作意義深遠。其擁有豐富且多樣的旅游和文化資源,因此本文運用PEST模型對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公共服務進行分析,從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4個方面入手,發現現今旅游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揮公共服務建設的輻射能力,多元化聯合開發;加強政策支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旅游主體的差異化定位;樹立品牌意識,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品牌;加大保護傳承文化力度,擴大文物古跡保護宣傳效果等策略,達到旅游產業公共服務優化的目的,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旅游體驗,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旅游公共服務;PEST模型;粵港澳大灣區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灣區”,即若干個海灣、港灣、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現今美國的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的東京灣和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并稱為世界四大灣區。與另外三大灣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依山伴海擁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擁有更加多樣的旅游資源,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存在十分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其中作為改革開放的標桿,廣東省不僅在經濟上成就頗豐,還是一個體育強省,該省十分重視濱海體育及旅游產業的發展,并給予其相關政策支持;珠三角九市以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深圳華僑城旅游度假區、大小梅沙島、深圳錦繡中華、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巽寮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區等為代表的景區,是國內濱海旅游的熱門打卡地,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更是多次上榜亞太地區20大主題公園排行榜;香港特別行政區具有淺水灣、維多利亞港、香港海洋公園等景點,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媽閣廟、海事博物館、港務局大樓、航海學校等為代表的景區也久負盛名[1]。
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公共服務協同發展總體上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良好態勢,不僅增量較大,而且增速較快。但各城市的社會發展和資源稟賦不同,導致各城市的公共服務子系統參與協同發展的有序度有所不同,存在明顯差距,具體可以分為3個層次: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位于第一階層,有序度明顯高于其他城市且4個城市的有序度總體較為相近;珠海、佛山公共服務子系統有序度位于第二階層,與廣州、深圳等城市雖存在差距,但差距在不斷縮??;惠州、東莞、江門、肇慶、中山位于第三階層,公共服務子系統有序度水平較低,但這些城市的公共服務發展速度較快。而各城市有序度的差異,又導致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服務的協同度仍處在基本協同階段的較低水平,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共服務還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提出新的要求。第一,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服務需求為發展目標。高品質公共服務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從旅游服務設施建設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要通過持續完善并不斷優化地區之間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高服務質量,還要加強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溝通,推動區域間的旅游公共服務資源“高品質”地服務于大眾。第二,統籌資源特色、均衡發展,體現服務的公平性。旅游公共服務應以人民群眾為中心,讓廣大群眾共享旅游服務資源,保證服務過程的人文特性,彰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浉郯拇鬄硡^涵蓋香港、澳門及廣東省9市,各城市的人文特征、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加上公共服務資源分布不均,因此各地區對于旅游公共服務的完善存在差異。
(一)政治環境
香港和澳門擁有國家授予的高度自治權,發展策略以為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提供基本要素為主,更多偏向于特區城市規劃設計,與廣東在發展規劃、行政程序等方面有著顯著差別,導致粵港澳三地的決策機構和行政程式不同,合作的對接機構難以協調。同時,廣東省主要對接國家主導的各類規劃,很多決策的制定都需要先匯報給國家并取得大力支持后,才可以推行實施,并且非政府組織的力量較為薄弱,降低了合作推進的效率,由此產生的三地放權不同步、不協調問題,導致粵港澳的旅游公共服務協調存在一定的困難?;浉郯拇鬄硡^旅游景點開發暫時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而廣州、江門、惠州等市都開發了專為粵港澳地區服務的旅游產品,以該地區的居民為核心客源市場,認為粵港澳市場是極具發展前景的,但針對外地游客的旅游產品開發不足。
(二)經濟環境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建設實力雄厚,資源優勢集中,在全國占有優勢地位。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公共服務的協同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由于制度的不同,三地的產業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的發展存在部分融合困難,這會對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協同發展造成阻礙。
基于自身的地理位置,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產品開發以傳統濱海旅游模式為主,重視濱海旅游初級開發,缺乏高端休閑度假場所,復合型旅游產品的數量也不多,加上市場需求大,導致供需不平衡。例如,巽寮灣濱海度假區擁有優質的海洋資源和自然環境,致力于打造高端濱海旅游度假勝地,而由于旅游產品單一,開發不足,缺乏創新,巽寮灣濱海度假區存在接納游客多但收入低的問題。
(三)社會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存在與當地的文化、科技、體育等產業融合度不高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多樣,人文景觀資源眾多,且互聯網信息領域發展迅速,旅游發展水平較高,但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與地方特色相融合,眾多項目未考慮融合本地獨特產業優勢,缺乏統籌。以澳門為例,媽閣廟、海事博物館等人文景觀傳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歷史價值[2],但現今的旅游開發將其作為濱海休閑度假的附屬產物,難以挖掘出其蘊含的獨特的海洋文化,無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質傳承,并且產品吸引力弱,可替代性較高,導致游客體驗感較差,景區獲得的收益較低。
(四)技術環境
當今世界,科技競爭充斥著各個行業。旅游公共服務也應該進行科技創新。與此同時,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但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產業依舊存在技術型人才缺乏的問題,制約技術創新,導致旅游資源開發不足[3]、缺乏創新性。一方面,網絡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景區公共設施的智能水平較低,如公共廁所、停車場、單獨母嬰室等設施有待增添智能設備;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行業新媒體宣傳渠道單一,相較于重慶、長沙等城市的新媒體宣傳存在不足,城市旅游吸引力較弱。類似問題都需要引起相關文旅部門的重視。
(一)發揮公共服務建設的輻射能力,多元化聯合開發
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發揮旅游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較強地區的輻射能力,在提升自身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同時加強對服務質量較差地區的扶持,建立互通的公共服務建設機制,保障區內人員共享發展成果,而公共服務較差地區也要注重公共服務供給建設,完善落實好各項公共服務措施,積極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服務建設中[4]。
除了發揮公共服務建設的輻射能力,粵港澳大灣區還要開展多元化旅游開發交流。首先,可以引進更多的相關人才,鼓勵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與探討,從而更切合實際地開發出多種旅游產品及項目。其次,要加強對文旅服務行業的規范,深入研究旅游路線的設置,打開文物的大門,建設文化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促進文旅資源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在傳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擴大其影響力,提高旅游景區的吸引力,以及旅游文創產品的流通速度。再次,應該宣傳自駕游產品,完善三地聯合旅游機制,為游客提供便利出行[5]。最后,必須全面整合利用廣州、澳門、江門、深圳、珠海等城市的文旅資源,合力推進食住行游購娛等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同時積極開放國門,讓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及旅游特色以更生動有趣、個性化的現代營銷手段獲取海外市場的青睞,拓展海外市場。
(二)加強政策支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旅游主體的差異化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的文旅部門及相關部門應嚴格落實上級政策,保證宏觀政策的落實,并制定合理且完善的具體政策,共同推動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高效協作。優化組織結構,吸納更多旅游專業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吸取廣東嶺南文化、香港都市文化、澳門葡語文化、廣州廣府文化中的精華,將文旅資源和文化共識發揚光大,打造出獨特的旅游產品。
粵港澳大灣區還要積極創新旅游發展模式,通過自媒體將區內的旅游品牌宣傳出去;通過城際間的合作交流,搭建海絲文化旅游學術研究平臺,共同規劃開展旅游活動;加強物聯網建設,打造新時代高水平的服務項目,為游客提供新穎獨特的旅游體驗。另外,粵港澳大灣區要不斷完善旅游產業鏈條,盡量實現優勢互補,聯合制定旅游發展戰略,并在該戰略中制定各地差異化發展的小戰略,實現差異化、多元化發展。
(三)樹立品牌意識,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品牌
粵港澳大灣區的文旅活動營銷要有品牌意識。在宣傳手段方面,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數據挖掘、算法推薦等技術,通過各種媒體宣傳渠道,與各行各業展開合作,完善全產業鏈條;運用短視頻、宣傳片、文藝表演等宣傳方式,將文物的深厚內涵和時代底蘊融入文旅產品之中,活化文物,滿足游客多樣的旅游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優質旅游品牌,可以充分挖掘傳承千百年的民族文化,舉辦多種文化旅游活動。例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廣州曾組織的“廣州海上絲路一日游”吸引了廣大市民和游客的關注與觀光。以此為鑒,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應多舉行如上活動,進一步加強市民與史跡遺址的近距離接觸,重視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入新興科技設備,如智能導覽設備等,增強游客在游覽觀光過程中的沉浸感和幸福感,從而提升其旅游滿意度。
(四)加大保護傳承文化力度,擴大文物古跡保護宣傳效果
粵港澳大灣區的旅游企業在旅游公共服務優化的過程中,應該切實明確文物史跡、歷史文化、歷史街區格局的重要性,對文物的保護、文化的傳承心懷敬畏;同時應該增強法律意識,依法保護文物文化,不以破壞文物遺址為代價獲得經濟利益。
社會層面應該加大力度活化利用文物古跡,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在傳承保護中獲得經濟效益。政府應該立足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制訂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設置專項資金用于文物的修繕保護,積極保護文物古跡的視線景觀和歷史氛圍,避免因“建設性破壞”而失去文物的本味,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應該增強人民群眾對本地區旅游文化與自然條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鼓勵他們自覺參與到古跡保護和宣傳工作中,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級灣區,產業基礎雄厚、創新氛圍活躍,并且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展現出顯著的旅游發展優勢。因此應該將旅游產業發展置于重要地位,傳承獨特的濱海文化和港澳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融合發展,保持文化自信。優化旅游公共服務,是發展旅游業的根基,粵港澳大灣區要優化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環境,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產業,帶動旅游經濟進一步發展,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文化傳承。
[1] 范旨祺.文旅融合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游資源公眾服務研究[J].大眾文藝,2022(21):13-17.
[2] 張涵,劉會成.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2(6):93-98.
[3] 闕志興.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J].中國發展觀察,2021(21):58-60.
[4] 陳小英,曾志蘭.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109-117.
[5] 侯瑞萍,葉新才.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時空分異分析及演化趨勢研究[J].特區經濟,2022(1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