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硯墨 陳 琳/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立足大城市近郊鄉村特點,找對涉農街道發展路子,全面整合鄉村資源,謀劃布局主導產業、精品民宿、特色餐飲、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等差異化發展,推動花蔬果主導產業與鄉村旅游齊頭并進、一三產業聯動發展,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描繪“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鄉村宜居宜業”的富美鄉村新藍圖。
在棲霞區八卦洲街道,農業園和合作社培育種植的“陽光玫瑰”葡萄,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品種”。派緣蔬菜農業科技生態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派緣通過開展“一棵葡萄、一個夢想”精準幫扶項目,幫助中橋村、上壩村參與計劃的農戶,每年增收3000~10000元。
打造精品蔬菜、特色花卉、優質稻米等區域主導產業。近年來,棲霞區依托都市現代農業特色和優勢,在八卦洲省級和龍潭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基本建成3.3萬畝農業高效設施,豐富“米袋子”“菜籃子”。引進芳草渡、牧原、陌上花渡等規模化種養和鄉村旅游開發項目,組建紅杜鵑、派緣、東三鄉等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實現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兼具觀賞和食用價值的百合在八卦洲南京農業大學百合基地盛放;蘆蒿科創基地為種植戶提供高品質蘆蒿種苗;運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式,種植5.5萬株綠化新樹種等等,棲霞區借助高校院所科技優勢,攻克“種源”技術難關,通過科技創新驅動鄉村產業升級,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如今,7個蔬菜花卉產業科創團隊齊聚八卦洲現代農業產業園,13個科技創新研究和產業化示范推廣項目落地生根。全區形成多肉、百合、“綠色銀行”等2萬余畝花卉苗木產業基地,在全市率先打造2021畝“兩無化”農產品示范基地,在國內率先育種組培蘆蒿脫毒苗,擁有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百合、椴樹等種質資源繁育基地。
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推動農旅聯動發展。圍繞八卦洲陌上花渡、龍潭“水一方”、樺墅美麗鄉村等核心板塊,打造八卦洲“生態綠洲”、樺墅“都市桃源”、龍潭“夢里水鄉”等特色旅游品牌,發展樺墅村、外沙村等9家“療休養+鄉村精品民宿”,策劃八卦洲百合科技文化旅游節、龍潭荷花節、農民稻香美食節等系列特色節慶賽事活動,豐富夜游、垂釣等特色業態,鄉村旅游內涵不斷提升。
通過涂滿油畫的柏油路,來到碧波蕩漾的千畝荷塘,龍潭街道陳店村水一方景區,每年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賞蓮、采菱、嬉水。村莊經過人居環境整治,如今公路筆直寬敞、房屋錯落有致、家家垃圾分類、河塘水清岸綠,一派閑靜舒適的江南水鄉風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生態振興是支撐。棲霞區瞄準“鄉村生態宜居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持續推動城市資源要素下鄉,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攻堅行動。自2018年以來,全區累計整合涉農資金8.7億余元,用于四好公路、污水治理、旱廁改造、危房整治、環境改善等項目,農業農村整體環境明顯改善。棲霞在開展252個自然村“四清一治一改”行動,常態化清潔村莊的基礎上,在全市范圍內率先開展自主管護改革試點工作,組建“村黨支部+黨員志愿者+長效管護隊+村民”共建聯盟,形成“管自家事、門前事”的良好氛圍。提升一個個村莊“顏值”的,還有一條條“丹楓農路”。棲霞融合“農村公路+”發展新模式,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建成66公里“丹楓農路”,推動“交通線”向“風景線”和“致富線”轉變,被授予“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區”稱號。全區已建成69個特色各異的美麗鄉村。
把生態文章做得更足,讓百姓盡享“生態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擁江發展的棲霞,整治91.7公里長江岸線,恢復長江岸線8.8公里,長江沿岸形成連貫綠色界面,區內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日益豐富,林木覆蓋率和自然濕地保護率位居全市前列。2023年,八卦洲環洲長江禁漁智慧岸線一期項目投入使用,新建的34個智能化視頻監控點位可實現全天巡查、自動報警,實現棲霞區禁漁監管數字化、網格化、可視化。棲霞持續開展土地安全利用、輪作休耕、秸稈綜合利用、沿江5公里化肥與化學農藥“兩減”等綠色生態措施,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保障。棲霞把組織活力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推動黨建資源向鄉村聚集。棲霞綜合實施過硬黨支部建設工程、組織體系規范工程、村(社區)干部“頭雁強翼”等系列工程;選派27名干部掛職村黨組織“第一書記”;設立“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生豬生產、禁捕退捕等專項工作組,區、街、村三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形成良性循環的考評機制;推行街道工委委員聯村、村黨委委員聯組、黨員骨干聯格、黨員人人聯戶“四聯”工作法,推動黨建統領農村各項工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棲霞統籌推進“新農人”青年隊伍建設,將群眾公認的養殖能手、農民專業技術骨干、能工巧匠、回鄉創業大學生等“土專家”“田秀才”都納入“鄉土人才信息庫”,先后培養周福安、趙必奎、徐磊等29位省鄉土“三帶”人才,為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撐。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靈魂”。棲霞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抓手,盤活整合全區基層公共服務資源,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創新實施文化惠民“百千萬工程”,全年開展各類主題宣講、志愿服務以及送戲下鄉、藝術普及進鄉村等群眾文化活動上千場。村(社區)省級標準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新閘村、馬渡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
鄉村振興大潮起,揚帆起航正當時。如今,在棲霞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鄉村樹新風、換新顏、展新貌,五大振興全面推進的格局已經拉開,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人文美、服務美漸行漸近,城鄉共融共美的大美棲霞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