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月琴 金雅淳/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農業農村局
《江蘇農村經濟》微信訂閱號向您推送即時且有價值的“三農”圖文消息、視頻、評論文章,敬請掃描雜志封面下方二維碼或添加微信號jsncjj1984 進行關注,還能與編輯在線互動哦!

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針對農業體量載體較小的區情實際,積極探索可復制能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創新農業發展和服務方式,引領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圍繞新型服務主體,抓示范主體創建。一是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海陵區積極引導從事機耕、機插、機收等農機服務人員和村組人員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統一機耕、統一育秧、統一機插、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收割、統一秸稈還田”綜合性服務。鼓勵跨村的專業化服務,努力擴大社會化服務覆蓋面。全區基本建成“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銷售過程全覆蓋。2022年秋糧田管期間,全區67個服務主體開展田管服務,重點提供各種托管服務,服務面積約10萬畝,服務小農戶約6030戶。二是鼓勵標準化示范社輻射引領。以小麥、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方建設為抓手,以“示范戶帶動農戶”的標準化生產示范模式,為農戶樹標桿、立榜樣,使廣大從事農業生產的群眾“看得懂、學得會、帶得走、用得上”,充分發揮示范帶動、輻射作用。截至2021年,海陵區創成區級以上合作社示范社23家,示范率13.7%;全區示范家庭農場165家,示范農場率20.6%。2017年以來,創成市級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4家。通過開展合作社示范創建活動,引導向有完善的裝備設施、有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較大的服務規模、有顯著的綜合效益等“五有”型農機合作社發展。
圍繞小農戶組織化,抓規范經營管理。一是創新托管服務方式。培育壯大小農戶的需求市場,引導小農戶由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逐步走上全程托管,鼓勵探索“整村推進”“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生產托管組織方式,不斷提升生產托管對小農戶的覆蓋率。如市級示范社新科農機專業合作社,以生產托管組織方式,經營土地規模已達到580畝,吸納勞動力50余人,稻谷畝年產量600多公斤,小麥畝產量400多公斤,固定資產凈值183.2萬元。二是加強規范化管理。對全區所有農場、專業大戶進行徹底排查,符合條件的專業大戶引導創辦家庭農場,積極創建成區級以上示范農場。對全區范圍內不再經營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進行梳理,指導注銷。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制度建設,如電子記賬制度建設、運營制度建設等,促進新型經營主體規范化發展。通過技術指導、購買服務等方式著重培育一批能夠抵抗市場波動的經營主體。
圍繞新型生產要素,抓為農服務鏈條。一是促進農業機械化高標準生產。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領域,在病蟲發生防治信息、新農藥和新機械推介、機械維修與保養、安全用藥和綠色防控等方面提供服務。如仁海、野山溝、俊國等家庭農場購置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植保機、植保無人飛機、機動噴霧器、拖拉機等農機,在滿足自身規模經營的同時,給周邊農戶提供耕種、機插秧、病蟲防治、收割、烘干等一條龍服務,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高標準生產。二是推動產加銷一體化發展。鼓勵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加工倉儲物流等關鍵環節能力建設,延伸產業鏈條,逐步從傳統的產前環節,擴展到糧食“訂單收購”等產后服務,向產加銷一體化拓展。牽頭整合生產托管產業鏈上各類資源,橫向、縱向開展聯合,組建服務聯合體,提升產業發展帶動能力。如蘇陳鎮蘇鑫農資經營部與泰州蘇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農資銷售網絡和連鎖經營。根據自然村莊進行整合,全區建立34個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全面建成市區、鎮、村三級農資經營服務網點44家,開展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全程式為農服務。
圍繞產權制度改革,抓利益聯結機制。一是鞏固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持續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責任壓實專項行動。充分發揮村集體力量,鼓勵有經營能力的專業機構對集體資產進行管理,實現保值增值。推動集體創辦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為農服務牽頭作用。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進一步規范合作社章程制度、組織機構、財務管理,完善合作社與社員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村集體、龍頭企業、合作社通過雙向入股方式實現利益聯結,鼓勵小農戶以土地、勞務、資金等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集中資源入股企業。引導企業主體、合作社和農民完善利潤分配機制,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分配方式,明確資本參與利潤分配比例上限,維護農民利益。如泰州市市級示范社潤營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企村股份制合作。
圍繞農業發展活力,抓農技人才隊伍。一是分層分類,開展立足本土的適時培訓。海陵區積極發揮農業部門主導作用,聯合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第三方培訓機構等優質資源,根據農民從業種類不同、勞作時間不同、素質參差不齊等特點,分產業類型、經營模式、主體類型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為減少聚集,全區8個鎮街分時分點開展農民培訓。采用“課堂理論+現場觀摩+田間教學”的多元化培訓方式,吸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方參與,全力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二是整合資源,加大農經管理人才培養力度。重視現有農業經管人才的思想和能力建設,積極組織區、鎮街農經干部進行專題農經業務培訓,更新知識結構層次,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新要求。鼓勵能人、農技人員、村組干部直接投身為農服務,帶頭創辦育秧合作社,從耕、種、管、收、銷全程為農服務。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要求,吸引培育選拔一批新的專業人員充實到經營管理隊伍中。支持大學生、農村能人等以生產托管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提升農村產業發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