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湘蕓
近年來,傳統“閱讀能力”被“閱讀素養”(reading literacy)這一新的概念所替代。“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提出,閱讀素養指理解和運用社會需要或個人認為有價值的書面語言形式的能力,閱讀者能夠從各種文本中構建意義。他們為了學習,參與學校和日常生活中的閱讀社群,或者為獲得樂趣而閱讀(鄒敏、陳則航 2023)。基于英語為母語的閱讀素養項目(PISA和PIRLS),王薔和敖娜仁圖雅(2023)探討了外語閱讀素養的內在含義,提出外語閱讀素養表現在外語閱讀品格、閱讀能力兩個方面。外語閱讀品格包括外語閱讀習慣和外語閱讀體驗;外語閱讀能力具體表現在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四個層面(王薔、敖娜仁圖雅 2023)。其中,閱讀能力是建立閱讀品格的前提,閱讀品格能為閱讀能力提升創造持續發展的動力。閱讀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理解文本、獲取信息或者學習語言,而是能夠使用從文本中所獲取的信息發展思維、完善自我、參與社會活動。
第一,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普遍較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他們學習的重心偏向專業技能課,存在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的現象。
第二,中職學生閱讀的體驗值不高,直接影響其閱讀能力。學生學習英語的目標不明確,學習意識嚴重缺失,缺乏毅力和良好的學習品質,不利于保持英語學習興趣。加之,英語學習時間少,學生沒有養成自學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因為前期接觸的英語教學材料相對復雜,學習內容斷斷續續,所以成功的體驗愈來愈少,學習興趣逐漸減弱,從而影響了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
第三,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不利于其閱讀素養的提升。另外,教師只強調理論知識的記憶和背誦,忽視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加之課程內容與實踐結合不密切,缺乏必要的知識延伸,不利于學生高效理解目標知識。
第四,缺乏有效的語言學習環境,不能將語言知識學以致用。由于沒有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學生閱讀英語的時間不夠,進而影響了解碼能力的提高。教師沒有將線上線下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建立類似閱讀圈的語言訓練環境,導致學生學習語言僅限制在課堂教學,在英語閱讀水平提升速度方面相對落后。此外,英語教學內容只有聯系專業,緊跟社會熱點,實用、生活化,才能使學生更感興趣,從而投入學習。
閱讀過程是讀者根據作者及其創作環境、文字、語法等進行“釋義”。閱讀是一個思維高度活躍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讀者不是消極地“看”書、吸收書的“意思”,而是積極思考。讀者本身也是參與者,需要通過合理使用自身的語言知識,掌握文本信息和內容。因此,教師在授課前可向學生明確提出讀懂課文的要求,授課時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要讓他們把課文作為一篇閱讀材料,從整體上去理解,而不是局部的學習和思考。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師習慣直接將閱讀課文體現在句型課堂、語法課堂上,往往自己講得太多,并且為了引導學生思考,不重視對其進行閱讀技巧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引導,不關注其學習能力。以閱讀課為例,閱讀前教師通過題目和主題圖讓學生預測故事內容,如通過問題“Who is the man holding the bottle?Where are they?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later?”等激活其背景知識,激發其閱讀興趣。在完成第一遍閱讀后,教師通過四個問題“(1)What is happening?(2)Why does they do this?(3)How do they feel?(4)What is the ending of this episode?”讓學生大致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通過分組形成閱讀圈后,學生需要完成任務卡,做好分享的準備。在閱讀過程中,教師通過問題“What do the following quotations from the text mean?”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語言知識、人物刻畫和寫作手法。學生可以有聲有色地讀出來,也可以利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閱讀后,教師通過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aracters?”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加深其對故事理解的同時,將詞匯學習融于對主題意義的探究之中。然后,通過問題“Prediction,Does the little girl have a good and happy future?Which characters are happy and successful in the end?”引導學生對后續情節作出合理推測,并找到一些情節、語言、人物描寫等細節支撐自己的推測,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最后,教師在Act out環節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分組進行表演。學習內容多、課時少,要注意線上線下相結合,使學生學習時間更靈活。課后時間,教師還可以利用練習、微課、電影鑒賞等方式引導感興趣的學生繼續完成整篇故事的閱讀。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閱讀文本創造開放性問題、概念或情境等,鍛煉他們的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維。
教師可以強調解決問題式的閱讀(王薔、陳則航 2011),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意識閱讀大量適合其認知和語言水平的多文體的閱讀素材,有效發展其多元思維和探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使其帶著探究問題去閱讀,可以從短讀物開始,逐步嘗試閱讀長文章,或者從較易懂的讀物開始,逐漸過渡到閱讀較難懂的文章。
教師選擇從不同角度討論同一主題的閱讀材料,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刻性、靈活性及批判性。當前,英語課堂大多采用單篇課文的精讀教學模式。但在信息化時代,傳統的單篇課文精讀已不能滿足當下爆炸式信息閱讀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上選擇群文閱讀的教學思路。在參與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真實、多樣化的文本,要求他們快速提取、歸納、整合信息,對文本和主題形成整體性、多角度的理解,拓寬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閱讀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綜合判斷,形成自己對該主題的理解,提升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一是閱讀速度影響閱讀能力。在提升閱讀答題正確率的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不斷提升閱讀效率,要讓他們無聲地直接理解文字符號,而不是一個詞一個詞地出聲朗讀;要讓他們按意群閱讀,而不是一個詞一個詞地咬讀;要讓他們擴大視幅,力爭同步查看7—8個詞,減少整體的回視,避免重復多次查看相同的單詞;要讓他們通過邊閱讀邊猜測的方式理解單詞的意思,閱讀時盡量少查詞典。
二是注重閱讀技巧和策略的培養。閱讀技巧和閱讀策略是閱讀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各個階段的閱讀過程中都可以培養相應的閱讀技巧和策略。例如,在閱讀前,教師可以設計與閱讀目的、文本結構、背景知識相關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預覽插圖、標題、主題句等方式猜測文本內容或討論閱讀預期,激活他們的已有知識,培養其預測和推理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提取主要觀點、解釋關鍵概念、確定重要細節、分析文本結構、從字里行間推斷作者的言外之意或人物心理等,促進他們對文本內容和結構的深層次理解,培養其分析、推理、解釋等思維能力;在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總結文本內容和結構,評價文本信息的可信度、文本的寫作手法和作者觀點,撰寫閱讀日志,反思文本內容和形式,從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視角續寫、改寫文本,提升其思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師可以利用“閱讀圈”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提高其閱讀能力(王競婉 2022)。閱讀圈是學生以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自主深入探討文本的過程,通常由4—6名學生組成閱讀小組,從中篩選自身感興趣的素材。在指導相同文本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扮演多個角色,如討論組長、總結者、單詞大師、好句好段分享者、聯想者、文化比較者等,進行分層分級閱讀。例如,讓優等生擔任討論組長,布置小組探究作業。教師要協助組長按主旨類、細節類、推理判斷類、批判思考類設置好問題。教師要清楚地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形成互動;了解學生的興趣,搜集英語電影、歌曲和動畫等素材,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運用微課展現,形成碎片化閱讀,引導學生解決難點問題。此外,教師要注意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在素材上,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輸出自己有價值的思考,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涉及的觀點、態度、價值觀的認同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元認知閱讀策略的培養,加強學生對自身閱讀過程的自覺審視、自我管理和自我糾正。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行設置閱讀目標,根據閱讀目標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身的閱讀理解情況調整閱讀速度、閱讀時間和閱讀方法或進行重讀,并自我修正錯誤的閱讀信息,以培養自我覺察力,提高高階閱讀能力。
教師要深化傳統文化閱讀教學,根據學生成長階段,結合思政目標,發揮英語閱讀育人功能,促進英語閱讀素養整體提升。針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外部需求,以及我國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的現狀,根據學生成長心理特點,引導其閱讀有關傳統文化的英語素材。中華文化有數千年的發展和傳承,代表國人生活方式的節日、美食、婚俗、中醫、生活習慣等無不凝結著中華智慧的精神財富。其中,古詩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一部民族的百科全書,不僅包含古人的智慧,還包含豐富且寶貴的思想,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語言精練的藝術。教師可以基于中國古代詩歌,不斷吸收和判斷課程內容,合理使用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思想政治素材,將其和翻譯鑒賞相互融合,使其成為閱讀的一部分,從而使英語閱讀兼具傳授知識、提升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功能,有效挖掘人文價值、育人功能等,在實現文化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使其進行創造性的改變。
《詩經》是我國首部詩歌總集,屬于我國詩史的起源點。其中有一篇《靜女》,短小而生動,英語翻譯也不長。如下:
《靜女》
A Shepherdes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A maiden mute and tall
Trysts me at corner wall.
I can find her nowhere
Perplexed,I scratch my hair.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The maiden fair and mute
Gives me a grass-made lute.
Playing a rosy air
I’m happier than e’er.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Coming back from the mead
She gives me a rare reed.
Lovely nor for it’s rare
It’s given by the fair.
這是一首古老的愛情詩。開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嫻靜而美麗的女子。通過敘述“愛而不見”的場景,表現了愛情萌發時的甜蜜和快樂。因為這首詩出現在《中職語文》教材上,學生學過,所以英語譯文閱讀可以激發他們極大的學習興趣和翻譯好奇心。
教師在講授時,引導學生鑒賞翻譯大師許淵沖的英譯版本,同時基于顯性知識線和隱性思政線思路開展思政課程教學工作。通過閱讀引導,感悟主題的核心理念,探尋其蘊含的價值觀。例如,提出中職學生敏感話題: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在校學習生活中如何保持男生和女生之間的友誼距離?你怎樣過好人生的“四季”?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怎樣的愛情才不會被外部因素所打敗?引導學生不要在學習“春季”快速過渡到成熟的“秋季”。教育學生保持獨立的人格,以平等互助為基礎相處,理解愛情的真諦是在相處過程中保持理解、信任,共同分享快樂、共同面對困難,最終讓學生明白他們正處在學習的黃金時期,沒有能力對愛情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要珍惜這種喜愛情感,不能夠談“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因此,在積極探索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時,教師需要持續性學習,不斷吸收英語教學前沿理論,解讀教學材料,促進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優化閱讀課堂教學效果,將學生引入閱讀實踐活動中。